《陕北高原》:高原立春想到的
(2024-05-04 11:04:23)《陕北高原》:高原立春想到的
每到立春这个时节,文人墨客或都市不愁吃喝的人都要到田野“踏青”,而我对这个时节最敏感或最直接的印象是饥饿,是糠窝窝,是烩酸白菜,是父辈们又披上破衣烂裳,又佝腰驼背扛上农具上山去犁地干活.....
陕北高原的二月二"龙抬头"后,天气大暖了,即使有”回冷“也是早晚上,也只是背地里还有些冰冻残雪。整个大地苏醒了,树木里、草坡上,窑前屋后的枯草地上已冒出了绿芽,崖头圪楞上人们能吃的甜苣、苦菜也与其它野草一样冒出了嫩叶,如果此时有场好雨,再过七八天就可以吃野菜了。
"春困三月饿死人",为何不是二月、四月呢?原来承接正月的二月,虽然家中早就没有了过年时的吃食,但还是有斗二八升的或黑豆、或小米、或高粱米的”硬颗子“,可三月份家中的粮食一点也没有了,此时地里的野菜还没长出来,受苦人只有饿肚子了。只要熬过三月,四月份田野的疏菜以及其它可食的植物叶子上来了,人们就可以充饥了......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月份正是杏花、桃花盛开的时候,柳树条青了绿了的时候,也是人最饿和心慌的时候,人们盼望能分到一些公家低价下拨的玉米、麸皮”返销粮“,以渡过那怕人的饥饿日子。当年在延川县插队的北京知青们回忆,进入三月里突然发现村里,白天少见了婆姨女子娃娃,问一起干活的社员,有的不言语,有的说婆姨带娃娃到娘家去了,后来私下里打听到,有不少家的婆姨带着娃娃们到比较远的村庄”寻吃要饭“去了。因为家里快要”断顿“接不开锅了,如果还有几升颗子要留给山上受苦人吃,婆姨娃娃们这时不外出”寻吃“会饿死的,害怕”背兴“和
丢人现眼,只能拖儿带女到另外的乡村、街道去讨一升半碗颗子,以度过这最难熬的时节。当平时与老乡们一起劳动干活的女知青们得知这些情况后,有的抑不住伤心蹲在地上哭了起来,她们到底是恓惶乡亲们呢,还是伤心自己呆在这个苦到极点地方呢?
黄土高原的春天既是绿色的、忙碌的,也是最饿人的。有多少人家连糠窝窝也吃不起,到处挖野菜吃,苦菜、甜苣、白杨叶,伴上一点洋芋丝和碾碎的高粱米碜子。知青们看到每天与自己一起干活的老乡们生活这样恓惶,也少了很多平时发的牢骚,想着自己不管怎说,每天还能吃上每人一块的玉米饼子,虽然吃不饱,但总比老乡们什么吃的都没有强一些。他们大多数人没有想到,每天在这土地上”绝命“”动弹“的受苦人人,连最起码的一口吃食都没有,这是什么世事,这人活着还有什么劲?如果说陕北延安地区近两万名知青后来返城后,有无数人还不忘当年的乡亲们,想方设法帮助老乡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这说明他们对上世纪七十年代陕北农村极端困苦的生活太有切身的深入到骨髓里的疼痛。也许他们中有的人想到,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他们吃苦受累也就是那么二三年、四五年,最多七八年,可一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就应该一辈子吃这吃不完的黄土、受不完的罪吗!
好在后来社会变了,国家改革开放了,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人们自由了,商品可以流动了,人们劳动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终于每天不再饿肚子了,脸上有笑容了,生活在盼头了,他们的生活逐步与城里人接近和靠拢了......
今日的黄土高原春天,到处是绿色的世界,到处是生机盎然的景象。随着振兴农村政策一步步实施,昔日的乡村正在发生全新的变化,美丽乡村处处呈现绿水青山,欣欣向荣的崭新面貌。
2024年3月20日记,5月4日录入微博
前一篇:《伊犁十年》:想起伊犁的大街小巷
后一篇:《诗词世界》名言警句杂集之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