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之三:云南旅游印象
(2024-01-31 10:59:56)《彩云之南》之三:云南旅游印象
1月16日至30日,与夫人一起赴云南西双版纳、大理、昆明进行旅游采风。因是首次去云南,比较期待、着急与好奇。十四五天的旅游给我们总体印象:云南是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优美、社会民风淳朴、旅游事业发达,虽处西南边境,但各项事业不落后,当有内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之气象。具体来讲,我们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然植被茂密繁盛,原始森林夺人心目。在西双版纳参观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园、野象谷原始森林、昆明野生植物园,其森林种类之繁多、树冠之高大、寿命之悠长、生长形态之怪异,是我们这些北方人从来没有见过的,往往使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从而产生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绿色之美的感叹。二是自然山水奇特异彩,造物主神奇伟大。我们大理参观了闻名天下的耳海自然风光、昆明滇池自然风光、石林自然风光,给人们突出的印象是大自然的造物主赐给云南天然的湖海、神奇的石林,其辽阔、其浩渺、其悠远、其怪异、其惊险,是不亲历者无法体会到的。其实大自然几十万年以来就造就了这神奇的原始景观,只不过是我们人类在解决了吃饱穿暖,才突然发现自己身边竟有如此的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些神奇的自然山水竟能开发成旅游事业,造福于自己。三是少数民族密集分布,民族风情五彩斑斓。全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占了三之二,其中彝族、傣族、哈尼族、白族、纳西族、景颇族、佤族等是我们平时少见,比较陌生的。除了在西双版纳街市和旅游风景区、饮食文化街体验傣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外,我们在昆明的云南民族村文化园近距离体验了彝族、傣族、白族、哈尼族、景颇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深刻感受到云南的少数民族处于祖国的大西南边疆地区,其原始文化生活方式浓郁,敬天地、敬鬼神,渔猎、刀耕火种的历史痕迹明显。这些少数民族大多直接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带有浓厚的原始自然文化色彩,这也体现了我国多元一体国家形成的多样性特征,中华民族文化就是各少数民族灿烂文化的集合体。四是寺庙宗教文化发达,带动旅游事业发展。云南的少数民族众多,但大多信奉佛教文化,无论在版纳,还是在大理和昆明,每到一景点或公园,皆有程度不等的佛寺或庙堂,其中西双版纳景洪市的大佛寺,以其造像高大巍峨、信众之多、香火之旺盛而闻名,进入景区迎面而来的就是矗立在正前方的观音菩萨巨型站立像,数十丈高,金光闪闪,令人肃然起敬,不由的注目并脚,双手合十,弯腰行礼。佛的力量是神奇的,也是伟大的,我觉得这个大佛可与舟山群岛、三亚南海巨型观音菩萨像相美
。无论在版纳、大理,还是在昆明,各种庙宇、塔寺举不胜数,而尤以版纳的大佛寺、大理的崇圣寺三塔有名,游人如织,香火旺盛。五是红色革命文化浓烈,突显云南历史文化魅力。这次云南之行,一个重要采风内容就是瞻仰昆明西南联大旧址。28日,我们在滇池海埂大坝游览完后,直接搭网约车去五华区文昌路的云南师范大学。刚巧,正好有一地方大学可能是学术团体,还是学校领导带领的老师学生来参观联大展览馆,我们跟上解说员进入展览馆逐馆参观见学。对西南联大的历史还是清楚的,因为前十来年就看了岳南先生撰写的三卷本《南渡》《北归》《别离》专门记述西南联大八年抗战中如何迁徙到西南大后方办学的,深深被爱国知识分子的伟大情怀所折服。此次亲聆云南师大,近距离观看当年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生活的旧址,还是禁不住赞叹和敬仰。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是我们这个饱经苦难民族不屈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记住了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等联大领导,记住陈寅恪、汤用彤、金岳霖、冯友兰、罗常培社文科大师,记住饶毓泰、吴有训、叶企孙、赵忠尧、周培源、华罗庚等理学大师,记住李公朴、闻一多等为民主而献身的烈士。西南联大的师生,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践行了“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复兴为己任,纷纷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时代洪流之中,他们或激扬文字,唤起民心,鼓舞斗志,号召和参与全民抗战,或致力于教育救国,重视科学研究,注重学术报国,运用知识和技术服务抗战救国,或投笔从戎,奔赴前线,为驱逐敌寇奉献力量,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可惜参观时间太短,没能仔细观看、品味,有些遗憾,只能看以后有无机会再弥补。六是拍摄记录了灿烂文化,为以后创作积累了资料。每游览一地,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民族风情、人文历史,只要是我认为重要的都进行拍摄,特别突出了少数民族五彩斑斓的历史文化,包括众多的非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只要是有特点、有生命力,带有唯一性的,都尽量作些记录,以便以后创作参考。其中对云南少数民族和昆明老街的窗棂结构、纹样进行了认真拍摄记录,有些资料是极为珍贵的。
云南之行时间虽短,但还是有收获的,毕竟以前没有去过。以上印象点滴,作为记录。
2024年1月31日于西安浐灞
前一篇:《北窗夜话》:刀郞之歌苍凉之美
后一篇:《灞河夜话》:又到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