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窗絮语》:沧海一粟与转瞬及逝
(2023-09-23 10:46:20)《北窗絮语》:沧海一粟与转瞬即逝
有时觉得人生就是沧海一粟、转瞬即逝,有多少无奈,有多少不甘。明代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负笑谈中。”这是豁达,也是无奈,英雄迟暮,空自悲怆,这是人生的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人的一生到底有什么意义,东西方人对人生的看法到底有什么不同?从原始意义上讲,人与动物一样,幼婴儿初来人世有什么想法和意念,什么都没有,纯粹是自然生态法则、自然生命的原本生长,只是后来逐步长大,看到与感受到除了父母的温暖外,就是人生的纷繁复杂,为吃食为生存而奔波、劳累、斗争、撕杀,这与原始森林的“动物法则”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人类到了什么时候认识到人的生活生存,还不能单纯为自己、为家族,还要考虑为社会呢?这既是人类与动物的重大区别,也是人类在渔猎生活实践中认识到,人要依靠群体才能生活生存,因为单个人、单个家庭是抗拒不了自然的灾害和猛兽的侵袭,必须依靠团体和集体的力量,于是有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可以说,人类这个时候与个人占有物质生产资料多少没有必然的关系,只是后来集体生产劳动渔猎,有了过多的剩余生活资料,才有了人群的阶层分化,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到酋长与庶民,到奴隶主与奴隶,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社会差别,于是有了新的集团,新的阶级力量,为了争夺牧场、争夺土地,开始兼并战争。从此,有了无数为国家、为民族生存发展而奋斗、战斗、牺牲的人群,于是产生了民族英雄,产生了无数为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人。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历程,也是人生的全部意义。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就知道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人生的终极目标意义,也应该明白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是什么定位,人的一生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争取活个明白人。
其实人类从远古到文明社会,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一生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奔波奋斗。只因为人在社会中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组织、各种各样的管理者,于是有了从本来意义上讲--为社会服务的人。这些为社会服务的人,固然每天也要解决个人和家庭的吃饭穿衣问题,但他们工作的性质是为社会服务的,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这就是社会精英,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国家和社会的人。这些人从古到今都有,可能他们人生的意义更大一些,更多的是少了人的动物性,多的人的社会性,他们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到沧海一粟、转瞬即逝的话题上来。人生的确非常短暂,但要活得有意义,活得自己满意,活得当世人赞誉、后世人纪念,就是完成好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所应该做的工作,无论是平凡人,还是英雄历史人物都是这样。从这一点上讲,人生无所谓欢乐与悲哀,因为作为单个社会生活中的人,你的一生都在做你应该做的事情,这是自然规律,包括人的死亡。多少悲苦、多少哀嚎,都是人的自然属性,都
是自然现象。人来到尘世,就是要靠劳动、苦难、争斗去生活,有无忧无虑生活一世的纨绔子弟,但他们除了不缺少金钱物质财富外,他们还有精神生活的痛苦,不可能一生一世没有任何烦恼和不幸,古今中外,从黎民百姓到帝王将相概莫能外。当我们真正明白这些以后,就有了宋代大诗人蒋捷的《虞美人
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虽然我们是沧海一粟,也可能转瞬及逝,但就这一粟之微小、即逝的瞬间,都要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
2023年9月23日于乌鲁木齐新泉居所
前一篇:《北窗絮语》: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