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窗絮语》:走路的人
(2023-07-28 19:07:18)《北窗絮语》:走路的人
走路的人,是个大概念,一种是长年在外行走讨生活的人。我们从唐诗意象中,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看到在外孤旅客船上的人;“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这里的“思千里”,就是思念在外孤身讨生活的亲人。从古到今有多少人为了讨生活、谋生存,不得不远走他乡去奔波、去谋生、去跑路。一种是特指我们现在散步走路的人。什么时候出现散步走路的人?最早应该是王公、贵族中的老爷、夫人、少爷、小姐,在自家花园或园林中走路、溜弯。普通的中下层人,整天为谋粮黍充饥而不停奔波,那有什么闲情悠意走路散步消食呢?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城乡百姓也开始走路散步呢?准确地讲,应该是20世纪改革开放以后,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大多数人吃饱肚子了,人们见面时再也不问“吃了没?”人们常说“饱食思淫乐”,如果每天连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那还有什么心思闲逛散步呢,恐怕这时有不少人小跑步去一家一家的公司、企业讨食呢。
近日早起想剩凉走路锻炼。出了小区大门,穿过马路往南向厂区的方向走。朝阳初出,微风凉面,正是走路锻炼的好时间,正在兴致勃勃快步走着,迎面陆续走来早起人,先从身边过去的是头戴黄色安全帽,身穿破旧消防服的打工夫妻,从他们对话得知是一对四川打工者,勿勿赶路的人;随后蹒跚走过来一对手拉手的老年夫妻,他们神态自适,信步走来。再往前走,看到几个从公交站路边的小吃店出来的年轻人,有的一手提着文件包,一手拿着包装纸里的油条吃着,并不停地左顾右盼,好像着急等公交车去上班。看到这么早有这么几波人从身边勿勿走过,我寻思着清早走路的人,或者叫清早赶路的人。我在想,现在社会文明尽管不断出现新的生活形态,但为了生活、为了健康还是清早赶路、走路人的主要目的。当年鲁迅先生说过,“早上起来,为了生计不得不在路上走”,当年没有弄明白是什么意思,现在明白了像鲁迅这样的名教授都在不得不为生计清早起来赶路,何况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呢?大概只有王公、贵族小姐、少爷们才在大清早睡大觉、做好梦呢?现在明白了朝朝代代都有天天为生计不得不在路上行走的人,朝朝代代也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天睡大觉、享清福的人,这可能就是永远的现实,永远的不平等。也许正是因为这不平等,才使更多的人不得不从清早开始就在路上行走,也许这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始动力。
2023年7月28日于乌鲁木齐新泉居
前一篇:《北窗絮语》:癸卯夏酷暑
后一篇:《北窗起笔》:走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