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窗絮语》:民办老师
(2023-07-26 11:24:04)《北窗絮语》:民办老师
我考大学当兵之前,当了近一年的民办老师。民办老师,又叫民请老师,它是相对公办老师讲的。两者的区别,公办老师是国家干部身份,他们是挣工资的;而民办老师是社队聘请的,是挣工分没脱离农民身份的老师。老师们,毕竟是要有些文化的人,他们和受苦人的区别是不要整天顶烈日冒严寒,没明没黑在地里劳动。和农民相比,就是相对苦轻点,冬无夏天不管农民出不出工,每天都记10个工分(即农业社一个壮劳力一天挣10个工分)。
民办老师什么时候实行的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公办老师少,满足不了乡村教育任务重的需求,而实行的一种补充教师资源的措施。通常,公办老师都是经过地区以上师范院校培训,或省城师范大学毕业的方可担任。民办老师,多数是本县乡高中毕业、或高小毕业临时的阶段性的充当老师。民办老师如果教学教得好,学校也需要可以继续教学,特别优秀的民办老师,经考核可以推荐上师范学校培训,毕业充任公办老师。如果民办老师教学水平一般,在有新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被县乡或社队辞掉老师身份。
印象中,“文革”开始,也就是我们上小学时,我们村学校里只有县上派来的刘统仁、杪海英夫妇俩是公办老师,其它的都是公社和生产大队聘请的民办老师,主要有周家圪崂的杜成书、刘志芳,艾家圪崂有高仰才、石怀琦、苗树勤;七十年代中后期,周家圪崂学校办了初中班、民办高中班,县上除了多派几个公办老师办,又急需一些民办老师,这期间先后有艾家圪崂的高仰国、高仰存、苗新仕、苗
利和周家圪崂的胡生亮、刘崇荣、杜修洲、胡有年、刘福元、胡有才等人当过民办老师。
顺便要说的是七十年代还有代理老师这一名称。代理老师,也就是从外地来的非公办老师,但国家也给一定经济补填的老师。主要是当时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县上为了补充乡村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就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挑选了一部分充任各公社学校的老师。记得1979年时,周家圪崂学校当时有刘
蓉、刘绪梅、胡彩霞几个女知青当过代理老师。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后,这些代教老师都返回县城重新分配工作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家圪崂公社学校应该说也是一个大学校,发展鼎盛时办起了民办高中,男女公办民请老师有二十多人。县和公社领导都十分重视,校舍规模在不断扩大,为前后沟数十个生产大队培养了一两千名初高中毕业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为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农村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乡村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几代民办老师所做的贡献也会铭刻在本乡田地学子们的心里。
2023年7月26日于乌鲁木齐新泉居
后一篇:《北窗絮语》:癸卯夏酷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