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陕北伏天
(2023-07-10 18:08:56)《黄土高原》:陕北伏天
一般来说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简单地理解,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天干的数字有10个,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具体的天数初伏为10天,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中伏是20天;第五个庚日如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末伏为10天。今年盛夏三伏天,初伏:7月11日---7月20日;中伏:7月21日---8月9日;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天文历法知识懂得很少,近些年才搞明白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及其意义。三伏天、三九天,过去在陕北老家常听大人们挂在嘴边,并有些顺口溜,也没有在意,觉得伏天热,数九天冷。二十四节气以及三伏天、三九天,与农事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一年365天阴阳循环往复运转的自然规律。我总觉得黄河流域特别是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明显,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季节分明,有利于人的生理、心理、身体调适,有利于农人稼穑安排。如果一个地方,夏天不热,冬天不冷,那才不好呢。夏天就要大量出汗排泄,以清除身体中的一些毒素,有利于身体内外的良性循环。冬天天冷,就要搞好冬藏,保护好身体不致冻伤。春秋气候适宜,人们随心所欲活动,身体也能得到冷热均衡调适,保持最好的运动生理状态。
陕北处于黄河中游地区一年四季气候分明,也是比较适宜人们生活的地区之一。从榆林石峁遗址、延安芦山峁遗址、庆阳南佐遗址来看,黄土高原的史前文明十分发达,说明黄土高原在史前时期就很适合人类生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黄土高原出现严重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均与人类大规模砍伐森林、开垦植被有关,好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黄土高原植树造林,恢复自然生态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特别是陕北黄土高原的延安地区,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四季分明,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形成了良性循环,进入了历史上自然
生态最好的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黄土高原尽管大面积开垦种地,但农民们还是吃不饱肚子。只记得,盛夏三伏天,烈日炎炎,人们挥汗如雨,一天到
晚没有口好吃喝,虽然不像春荒三四月饿得人心焦烦乱,但整天窝窝窼窼蒸野菜朴拉,一点油水也没有,肚子憋得很胀,但不多时又觉得很饿。一个夏天,瓜桃李果,见了什么吃什么,真有点原始人的味道,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一月一月过。
陕北的盛夏是炎热的,烈日炎炎,墙外高枝蝉鸣炎日里,河边卧牛倒嚼树荫中。每到中午,蝉“吱吱吱”鸣叫不绝于耳。饭后,人们在院子树荫底下铺块席子或毛毪睡觉,一直到下午四点左右,也就是太阳照到下门道,然后受苦人起来,擦完满身的汗水,喝上口绿豆汤,戴上破草帽,扛起锄头,又慢悠悠往山上摇晃着走了......
2023年7月11日于乌鲁木齐新泉居
前一篇:《西山夜话》:何以为家
后一篇:《黄土高原》:天下名州榆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