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故是》:桐城方家累世显赫
(2023-01-03 00:11:49)《国学故是》:桐城方家累世显赫
近阅明清时安徽桐城诸儒的史事,深为方家“一门五理学,三代六中书”所惊羡。史料记载,桐城方家自明末方学渐始门庭显赫,声望日隆。方学渐(1539~1615年)字达卿,号本庵。安徽枞阳人,明代著名学者。明中叶桐城学术的领头人,终生未仕,为诸生祭酒二十余年。晚年筑桐川会馆,献身讲学,为桐城风教的振兴和后代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著有《易蠡》,为“方氏易学学派”的创始人。
方学渐的儿子方大镇(1560~1629年)字如君静,号鲁岳,安徽桐城人,明代大理寺少卿。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7年)进士,著有《易意》《诗意》《礼说》《永思录》《幽思录》等百卷。
方孔炤(1591年~1655年)字潜夫,号仕植。安徽桐城风仪人,明末大臣,易学家。方大镇儿子。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嘉定州知州,累官至湖广巡抚,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八战八捷,立下大功。著有《周易时论》。
方以智(1611年~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出家后改名大智,别号弘智。南直隶安庆府桐城人。方孔炤儿子。崇祯十三年(1640年)中进士。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家学渊源,曾祖父方学渐、祖父方大镇、父亲方孔炤皆“易学”大儒,除曾祖父未仕外,其余均以进士及第后在朝中为官。方以智传承家学,主张中西合壁,儒道释三教合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存世作品数十种,涉及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方以智青少年时决心以襄抚明朝中兴为己任,表示要“挹东海之泽,洗天下之垢”,时常裁量人物、讽议朝局,以文章誉动天下。其一生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仰仗祖上的余荫,尚过着闲雅甚都的富贵文人生活。中期,明朝灭亡后,从北京逃返南京,辗转到两广,经历艰苦的十年流亡生活。这一时期写成《物理小识》《切韵声原》《医学会通》等书。晚期,在顺治十年(1653年)回桐城南郊白鹿湖看望父亲方孔炤后,同年重去离别十年的金陵,皈依天界寺觉浪道
盛法师,“闭关”于金陵高座寺的看竹轩,潜心哲学著作《东西均》。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为奥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病卒于舟中。其子方中通,一生未仕,是清代有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著作家。小儿子方中履清代学者,一生未仕,著述丰厚,有《汗青阁文集》遗世。女儿方御,儿媳张莹(前朝宰相张英之堂妹)皆有文化和声望。。
桐城方家显赫数代,累世为文,是安徽桐城派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历史中有一定的地位,对后世史学、文学、哲学、地学、医药学、数学、天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综观桐城方家累世以文显赫发家的历史,给人启发很大,再次印证了徽南文化“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诗书。”“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方家在桐城筑有稽古堂,有楹联”两间皆字海,一尽始羲皇“。方以智墓刻”博学清操重百世,名山胜水共千秋“,恰是对方家世代文化济世的典型写照,值得后人学习传承。
2023年元月3日于乌鲁木齐新泉居
前一篇:《塞上岁月》:新年思想
后一篇:《诗文世界》:古今楹联集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