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溯源有关问题(摘要)
(2022-09-27 17:55:34)《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溯源有关问题
(摘要)
中华文明5000年的说法妇孺皆知,可近年来一种新的说法是中华文明具有8000年的历史,其根据是在距今8000年前,中国的史前文化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步,进入了文明。大约在1万年前已经出现的稻作农业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初步发展后,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各种手工业技术有很大的提高,原始宗教、祭祀等精神层面的活动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在距今8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栽培稻;---一些墓主人的腰部发现有随葬多个甲骨,里面装有多粒石子,被认为可能是系在腰间,在举行祭祀时发出响声,类似后来萨满身上系着的铜铃。---在少数龟骨上还发现了刻画的符号,其结构与商代的甲骨文不乏相似之处。---在少数墓葬中,还随葬了用鹤类的翅根骨制作的七孔骨笛(这是十分了不起的文明表现,胡
注)。经过音乐家试吹,音阶相当准确。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笛子。
在距今约8000年的内蒙古赤峰市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栽培粟和黍,表明粟作农业同样在经历2000年发展后,取得了重大进步。---此遗址少数的墓主人头部附近,出土了玉制的玉玦(耳环)和一件条形的玉吊坠。这些玉器玉质为软玉,表面十分光滑,表明当时的人们不仅能够辨认出玉料,而且掌握了琢玉的工艺和技术,开启了中华民族爱玉传统的先声。
关于文明,国内外有各种见解。我们对“文明”的理解是: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物质资料生产不断发展,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分工和分化加剧,由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发展成为不同阶级,出现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文明是在国家的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物质文明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包括文明赖以存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主要指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进步,在一定和程度上反映出人们认识物质世界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
精神文明是文明社会的观念和意识形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包括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主要表现为宗教信仰、意识形态、道德伦理以及文化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制度文明是文明社会的组织形式,包括国家政体、社会的权力机构、管理系统、政治制度等。
文明形成的标志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达到一个新的水准。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的组织和结构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进入文明社会。其特征是:社会的阶层分化加剧,出现阶级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王以及为维护其统治服务的职业官僚阶层,社会各个阶层的等级及其人们的行为规范被制度化,出现强制性的、以社会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根本的标志。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辨识的标准:农业和手工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部分手工业尤其是高等级型公共工程(通常是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巨型都邑,也有些地方是防止水患的大型水利设施)都邑中出现权贵阶层居住的高等级的建筑区——”宫殿“,出现了规模超群且有大量随葬物品(特别是表明墓主人高贵身份的物品——”礼器“)的大型墓葬,王权控制重要的资源,战争和暴力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区域性政体等等。
在8000年前的中国史前时期,虽然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社会整体上还是一个较为平等的原始社会。刚刚出现社会分工和分化的端倪,远远没有达到明显的阶层分化,更不要提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所以,当时的社会只是开始迈向文明社会的进程,也就是文明起源的开始,距离进入文明社会还相当遥远。
在距今5500至5300年前后,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一些文明进程较快的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工和严重的阶层分化,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位于社会最顶层的首领——王,掌握军事指挥权和祭祀神灵的权力,掌控高等级手工业(如琢玉业)的生产,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他们组织动员数以万计的人力修建大型公共设施(如城池、大型水利工程),住处与一般社会成员居住区相隔绝,他们的墓葬往往有数以百计的珍贵随葬品(一般是制作精美的玉器),尤其是一定随葬表明其高贵身份的礼器。他们控制着较为固定的区域,区域内有若干臣属被他们的下级贵族分别掌控,这些社会已经进入文明阶段,形成初期的国家。据此,可称各个区域的这些初期文明为“邦国文明”。从这些区域性的初期文明的形成时期算起,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
文明起源和文明形成是两个阶段。我们说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实事求是的,是尊重历史真实。她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又是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为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持续而独特的贡献。
(本文摘自2018年2月7日《人民日报》文化遗产栏目
作者 王巍)
【注】在近年来看过的关于中华文明探源系列文章中,这是一篇比较全面、准确论述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好文章。作者王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总“负责人。他的理论观点有一定的权威性。之所以摘录这篇长文,是因为在写作地域文明有关文章时,时常要探索到地域文明的起源问题。学习理解好这篇文章,对于深刻理解区域文明、地区文明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2年9月26日于乌鲁木齐新泉居
后一篇:《新泉心语》:风雨之行盼家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