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语》:清明絮语
(2022-04-03 20:38:16)《自言自语》:清明絮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国人们再熟悉不过唐代诗人杜牧这首《清明》古诗了。年年清明,年年祭拜;年年清明,年年伤怀。小时候对清明只当是过节吃摊黄、凉粉馍馍。到部队后对清明也没有多少深刻印象,只是父亲母亲在2002年清明后意外车祸离世,才有了刻骨铭心的清明疼痛和无尽的清明悲伤。2002年至今已20年了,原本回陕北老家好好祭祀一番,顺便办些事情,没承想疫情又有了反复,周边管控甚严致不能成行,只能委托大妹上坟给双亲烧纸磕头了。
中国是儒家思想浓厚的国家,崇儒尚儒自古就有此风,传统儒家思想把仁、孝、礼、悌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可不是吗?《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到“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两亲,并能顺其意。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汉字的“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一切的教育由此扩展开来。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历代文儒教化人们重礼义、崇仁德、亲孝悌的极端重要性了。可悲的是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对孝悌不重视了,认国孝悌是一种落后的、封建的思想行为,特别是民国后所谓新文化运动以来,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文革”中以砸烂一切“封资修”的东西为荣,把几千年传统孝道文化丢得一干二净,以至如今,受西方自由、民主、博爱思想影响,往往把个人放第一位,极端自私,辱没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好在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思想文化又回到大众视野,《四书》《五经》所宣传的仁、义、礼、智、信逐渐进入了国人们的思想和家庭伦理生活中,又给人带来暖暖的爱意和亲情的力量。
社会发展进步了,但仁孝、礼义不能少,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明代诗人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云:“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是元末大战乱后,农村萧条凋敝的情景。今又清明,尽管新冠疫情还在肆虐,但如今我们有效应对疫情的办法多了,相信我们现在的生活再也不要出现高启所悲叹的离乱萧条情形了。
2022年4月4日于西安浐灞生态区
后一篇:《家乡的云彩》:合意与不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