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海漫步》:读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

(2022-03-11 18:41:19)
《学海漫步》:读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 

关注史家何炳棣,是在阅读海外华裔和两岸三地史学名家杨联陞、饶宗颐、钱 穆、余英时、杜维明等人的治史过程中逐步认识的。以前也陆续看过一些名家的自传,吾尤喜古今中外文史大家的传略。因读其传记、传略,可以全面观察文史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的历史因缘,对今人后学有启迪教育之功用。吾长年思考,人与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但不是天壤之别,同一时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样的刻苦,应该功业成就差不了多少,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成才与所取功名还是有这样那样一些差别的,有的是极为发人深省的。比如,吾在阅读唐浩明先生《曾国藩》(血祭、野焚、黑雨三卷本)前,实在理解不了南方人的聪明、机灵和睿智,常思自己不比别人少用功,不比别人少勤勉,不比别人少忠心,可为什么南人就是比北人进步快,为什么上级总是喜欢南人办事情。后来看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陈宝箴、沈葆桢、丁葆桢、陈宝琛、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黄 兴、汪兆铭、蒋中正、陈其美、蔡 锷、蔡元培等一系列人物传记以及相关事略笔记外,才逐步明白南人比北人聪颖、睿智、革命,皆因文化的因素。自从两晋北方贵族士人避乱南渡以来,虽然南北方政权反复易换,尤其是元明清定都北京,但大凡朝中肱股、军中将帅多为南人,此自从清末民初以来为甚。这是不争的事实。
何炳棣(1917年~2012)浙江金华人,1917年生于天津。自幼秉承家学,开萌较早。1934年就读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1944年考取清华第六届庚款留美公费生,1945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何逐渐转入国史研究,因著《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东方的摇篮》《中国会馆史论》《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读史阅世六十年》而闻名海内外。1966年获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
仔细阅读何炳棣先生的《读史阅世六十年》,给吾人以多方面的启示:一是一个人能成才成大才家学影响至关重要。何先生大概在九岁时,父亲何寿权老先生就教育他:”这种年头,如不能出洋留学,就一辈子受气。“也就是这样的幼年,因为亲老家衰,即了解留学考试已经代替了传统的科举,成为最主要的晋身之阶。在何炳棣读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时,家族中何炳松、何德奎留学美欧就成为了他的榜样。二是一个人成才成大才自信和勤勉是重要前提。通观何先生的《读史阅世六十年》处处充满着自信、好强、上进、奋斗,勤勉读书,矢志不移的精神。他读中学时就矢志要考入清华大学,上清华大学之目的就是为了能在国外留学。这一直是他勤勉好强上进读书的精神动力。在美国留学后,也是遇到了种种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但他自强、好胜的性格决定不能输于别人,一定要如期取得学位,一定要在纽约好的大学教书,一定要写出好的论文、好的论著以赢得学人主社会的认可。正是在这种坚定的信心信念之下,一步步走向成功。三是一个人成才成大才掌握科学的治学方法很重要。何在长期的学习和治史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了治史人要做到学史与学社会科学并重,治中国史与治西史相结合,治中史考证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这是何先生在国内清华、西南联大师从雷海宗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柏莱柏诺教授得出的重要经验,也是他六十年来学术上取得辉煌的重要原因。四是一个人要成才成大才就必须要做第一流的课题。何在长期的治史实践中提出,”要研究第一流的课题,不做第二流的文章“,也对今人很有启发。当然,这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何先生治学的大经验、大智慧、大成果告诉今人,要成为大家、大师,就必须做大课题、写大论文,要有大动作。何的专业方向和所取得的成果,都是选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课题,如明清的人口流动问题、明清会馆问题、黄河流域农业的起源问题,都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都是原创性的大课题。
以上只是近读何先生传记的一些初步的认识,时间允许还要重读、精读,再汲取最主要的精华。

2022年3月11日于西安浐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