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省级立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工作报告(转)

(2016-01-09 19:48:30)
标签:

转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工 作 报 告

邯郸市第十三中学 武金林

一、课题研究概述

1、课题性质: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省级一般课题。是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宏观规定,地方加以指导,学校自主开发”的要求,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给出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要求和原则,加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指定性学习领域,紧紧围绕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维度,将包括校情、学情、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团队活动、社区服务等大量的非指定领域与指定领域衔接、互补的加以整合,立足省通编教科书,以《指导纲要》为纲,地方优质教育资源、校情、学情为基础,上下勾连,采用课程标准、省通编教科书、教学案例三维透视的研究策略,交叉使用调查法、逻辑思辨、比较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开发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

2、立项时间:2007年4月。

3、结题时间:2009年9月。

4、课题进展情况:课题研究现以完成,正在声请结题。

5、课题人员组成: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工作单位

电话

徐晓杰

47

中高

邯郸市第十三中学

5189206

郝高生

46

中高

邯郸市第十三中学

5189206

武金林

54

中一

邯郸市第十三中学

5189206

蔡凤婷

37

中一

邯郸市第十三中学

5189206

李志峰

39

中一

邯郸市第十三中学

5189206

刘海荣

37

中一

邯郸市第十三中学

5189206

胡成丽

30

中二

邯郸市第十三中学

5189206

苗宝玉

32

中一

邯郸市第十三中学

5189206

张雨时

46

中一

邯郸市第十三中学

5189206

高俊卿

45

中一

矿区进修学校

5193150

 

6、课题研究选择的学校:邯郸市第十三中学,初一年级。

7、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每位成员都完成了所属自己的研究内容,且效果明显。

8、课题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小组成员进行的主要培训情况:

 

培训时间

培训发言人

培训内容

200610

课题主持人 徐晓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

200611

课题主研人 武金林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

200707

课题研究员李三福

《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略》

200707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  邓友超

《教育研究方法谈》

200707

邯郸学院科研处 王丽萍

《教育科研课题的实施》

200709

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七次研讨会

中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状况与实施策略

200809

课题主持人徐晓杰

如何书写课题论文

200809

课题主研人武金林

《调查报告的书写》

20004

区教研部主任 王立强

《课题结题要求》

 

9、课题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及主要研究内容: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职务

徐晓杰

47

书记、高级

主持全面工作及教材总编

郝高生

46

主任、高级

总协调工作及教材主编

武金林

54

教师、中一

课题研究及教材主编

蔡凤婷

37

教师、中一

课程评价研究及教材编委

李志峰

39

教师、中一

校本课程的后期设计及教材编委

刘海荣

37

教师、中一

课程评价研究及教材副主编

胡成丽

30

教师、中一

档案管理及教材编委

苗宝玉

32

教师、中二

课题研究

张雨时

46

教师、中一

课题研究

高俊卿

45

教师、中一

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1)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对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特色,开发出适宜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校本化实施教材”,提高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探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方式。

(2)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校本化实施和理论研究水平。

2、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给出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要求和原则,加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指定性学习领域,紧紧围绕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维度,将包括校情、学情、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团队活动、社区服务等大量的非指定领域与指定领域衔接、互补的加以整合,开发出适宜我校教育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教材。

3、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本着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研究思路,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辩证思想,进行缜密的探究。立足省通编教科书,以《指导纲要》为纲,地方优质教育资源、校情、学情为基础,上下勾连,采用课程标准、省通编教科书、教学案例三维透视的研究策略,交叉使用调查法、逻辑思辨、比较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开发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

(2)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运用了行动研究法和调查法,辅之以观察、个案分析诸法。

(a)行动研究,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教材开发的研究中,确定活动课题内容时,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寻找素材,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归类、整理形成班级的活动课题。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效果的认定再从班级课题中优选出有共性的课题,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确定校本课程课题。进而开发出校本化实施教材。

(b)调查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发途径的研究中,当遇有共性问题要解决时,我们就运用调查法,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归纳分析来确定目标。如:2007年10月份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表问卷调查,本次的调查问卷所选取的对象是初一年级, 10个班级,每班23份问卷,共发放230份,收回226份。问卷目标主要是为了充分了解同学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学习情况,从活动中喜欢的形式、喜欢的活动课题、资料的收集、活动主题的确立、你觉得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你的成长有帮助么及你对上综合实践课有什么好的建议等20个问题,以此作为老师探讨同学们喜欢的活动课题及课程改革研究的材料。

回收后,用“统计法”对问卷进行了汇总,并利用“柱形图”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给活动课题的确立奠定了基石。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进程

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基础发展阶段(20069月——12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徐晓杰任组长,郝高生任副组长,组员有武金林、蔡风婷、刘海荣、李志峰、胡成丽、张雨时、苗宝玉、高峻卿。

1、课题研究培训

对小组成员进行系统培训,认真组织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吴刚平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10;《校本研究丛书》吴刚平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200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欧益生、张健芳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0;《行动研究的实施陶文中著、19982;等文章

2、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深化发展阶段(20071月——2008年9月)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两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从关键的教育资源可利用性调研,把身边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课题研究策略:

 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并,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转变观念,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学生可参与的学习空间。
    2
、珍视和利用社区资源。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首先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价值,如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等,建立校外活动基地,与学校周围的工厂、消防、乡村等建立联系。
    3
、整合课程资源。根据本地、本校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对现有的综合实践课教材的内容、进度等进行调整和合理利用,创造性地整合成校本化的主题教育内容。
    4
、建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社会网络。品德与生活课程校本化的实施,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学校将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社区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
   5
、开展校本化课程的教学案例主题生成、案例设计为载体的行动研究,
写出阶段研究总结报告,整理出校本课题框架。

 第三阶段:分析总结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9月)检测研究效果,总结经验,撰写研究总结报告,研究工作报告,完成校本课程教材。

主要研究事件

1、2006年12月课题立项之后,课题负责人徐晓杰书记,课题主研人郝高生、武金林立刻对课题研究作出全面计划,确定了“扎扎实实开好头结好尾,重实践重实效”的研究方针。

2、2007年3月召开了由教育局教科所组织、市教科所主持及有关专家参加的开题报告会。会上专家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做了详细的评述,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并同意开题。

3、2007年6月份完成了“十三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

本次的调查问卷所选取的对象是初一年级, 10个班级,每班23份问卷,共发放230份,收回226份。问卷目标主要是为了充分了解同学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学习情况,从活动中喜欢的形式、喜欢的活动课题、资料的收集、活动主题的确立、你觉得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你的成长有帮助么及你对上综合实践课有什么好的建议等20个问题,以此作为老师探讨同学们喜欢的活动课题及课程改革研究的材料。

回收后,用“统计法”对问卷进行了汇总,并利用“柱形图”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给活动课题的确立奠定了基石。

4、2007年10月份完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表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

本问卷的设计是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的问题答卷,共涉及两大内容:一是从本区域凡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潜质资源的方面到活动中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的赞许度,二是对学生的基础到课程评价与活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学生对此有何看法?共设计13个问题。旨在调查我校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实状况,总结初步实施的经验,了解具体的操作困难,并多方面调查我学校具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潜在特色资源,帮助学校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教材”的活动素材和优质的开发资源。

通过问卷我们对课程标准中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主题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定出梯度目标。

5、2007年11月确立了通过学生实践活动、根据统编教材和学情、校情及当地优质教育资源实施的校本化实施教材的课题内容。

参加实验的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出一批优秀案例。

6、2007年11月论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常态实施的思考》与《浅谈地方教育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中的优势》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

7、2008年2月经过多科教师参与和几次商榷研究后,印刷了综合实践校本化实施教材《走进峰峰感悟生活》一书,并在初一年级试用。

8、2008年5月完成了就学生在使用《走进峰峰感悟生活》教材后,对教材适用度及内容方面有何见解等方面的《走进峰峰感悟生活》校本化教材学习状况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

9、20087月对《走进峰峰感悟生活》校本化实施教材进行再次修改与充实。

10、20089月课题《走近地方名胜古迹》案例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六次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并荣获一等奖。

11、200810月中旬,在河北省进行的“家乡文化大搜寻”活动中,在我校举行了全区交流观摩,武金林老师做了经验介绍和观摩课。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一)完成《走进峰峰  感悟生活》校本教材,创造性使用省“统编教材”和“校本化实施教材”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教材”完成后,首先在初一年级进行了试用,当学生对“校本化实施教材”内容熟悉后,为了得到学生对“校本化实施教材”的满意率和建设性的想法,我们谋划了《走进峰峰感悟生活》校本化教材学习状况调查问卷。从“你喜欢《走进峰峰感悟生活》教材中的“课题”设计吗?”、“《走进峰峰感悟生活》教材与《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相比,那个教材更贴近、适合学生的学习、实践?”、“在每个“课题”活动中,你都有或找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吗?”、“在实践创新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等十二个问题中详细调查了学生对“校本化实施教材”的满意度,学习兴趣,能力提高等方面的看法和观点。

问卷涉及十个班的学生,每班填写问卷的学生比例均超过50%。发放问卷290份,回收286份。

http://img.bimg.126.net/photo/Vph_RHw-3kfah_mXZYaRQw==/3990752219804625528.jpg

经过对调查问卷的汇总、数据的核实、整理和比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从学生的兴趣、态度、意识来看,《走进峰峰感悟生活》校本化教材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该教材一改以往学科课程单一的学习模式,跳跃的进行知识技能的整合,注重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使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融入社会,这对于知识能力尚浅又充满好奇心的初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机遇和挑战,所以在问卷调查中,95%以上的学生表示了他们对《走进峰峰感悟生活》校本化教材的浓厚兴趣。

 教学上,我们创造性使用省“统编教材”和“校本化实施教材”,就是以“校本化实施教材”为依据,结合“统编教材”,发挥四位一体的课题活动学生多元参与评价方式的功能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事实上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所期望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就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而我们广大教师结合本校学生特点、资源条件、指导能力、时间分配等相关因素,创造性使用省“统编教材”和“校本化实施教材”,合理选择课题活动学习内容。在实践中丰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教材和教学体系。

(二)构建了课题活动模式及学生四位一体的课题活动多元参与评价方式

课题活动教学过程

http://img.bimg.126.net/photo/tQHXCdZ_SZgWui_m52xFvA==/3990752219804625536.jpg

活动课题确定后,为力确保学生在活动中活动质量,使每个学生确实亲临中,发挥、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探索出四位一体的课题活动学生多元参与评价方式。即:

①学生自评                       ②学生互评

③家长评价                       ④教师评价

⑤延迟评价

过程评价程序:

         http://img.bimg.126.net/photo/57knGJUvcsfdx6PCr5bqWQ==/3990752219804625541.jpg

每学期期末时,我们会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同伴在本学期的各项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家长进行家长评价,最后教师综合各方面评价进行教师评价。

(三)教师的课程校本化实施和理论研究水平得以提高,归纳出的几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课型效果显著

(1)质疑探究型:就是在问题提出后,放手让学生提问,以学生的质疑为起点确定活动主题,以求活动更有针对性。是一种纯“生成”的课,靠师生的机智推进。

(2)案例导引型:精选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案例展开分析,指导学生自主展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学习活动设计。

(3)拓展延伸型:在课题活动进行“成果展示“后,围绕一个焦点或兴趣点,对之展开设想、策略、观点等的调查访谈、资料搜集、假设论证等,实现课堂内外的拓展交汇,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4)小组对抗型:小组活动方案整体设计采用辩论的形式形成。即小组活动方案形成后,在全班内交流,互补不足,补不足教师科学调控,激发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辩论中完成“活动方案”。

这些课型的重心不再只落到小组活动主题,而是着力于整合与拓展。第一是做到“融”,即融全班学生的智慧,第二是做到 “广”和“深”。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置疑、学会提问、学会比较、学会拓展、学会点评、学会修改、学会整合。学习的成就感有了,学习的内驱力自然增加,实践的热情、表达的创新当然不在话下。

本课题研究成果《走进峰峰感悟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教材,在学校的教改科研中产生了积极促进的影响。 课题组武金林等老师多次参加全区教学教研会,为与会教师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专题讲座。并做示范观摩课。

2007年9月,武金林老师参加了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五次研讨会;撰写的《亲近地方名胜古迹》案例在20089月的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六次研讨会会上做了交流并荣获一等奖。

(四)“校本化实施教材”课题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1)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自然的机会,让学生有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

因为课题都是学生经过初步调查自己提炼的,源自学生的生活,所以研究内容广泛,研究范围涉及环保、水源污染、旅游、矿区文化、城市建设、动植物生长、古文化等领域。象《走进元宝山》课题,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上山下河,深入居民小区,走访机关单位(区水利局、环保局),调查废水排放,搞土壤调查,走商场、看摊点,足迹遍布城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http://img.bimg.126.net/photo/IAnSSTi76HO1yYjlTAc-IQ==/3990752219804625551.jpg

 

2)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我心目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征文中,有两个相互关联的数据位居学生在开展研究过程中碰到的困难问题的第一二位:有125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碰到被访对象不配合,拒绝采访、调查的问题,占学生活动过程中碰到的困难类型的28.09%,位居第一;有63位学生表示活动过程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自己胆小,不敢跨出走向社会、走向与社会人群交流的第一步,占总数的14.15%,居第二位。这两个数据一方面表现了我们的社会大环境还远未形成大教育的格局,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社会资源的课程还有很大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传统课程体系里成长着的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太弱,特别是对与各种人群交往没信心。值得庆幸的是,所有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全部闯过了这一关。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不断调整自己,征服了困难,建立了自信,圆满地完成了各自的研究工作。翻开学生的研究日记,很多学生记录了自己从胆怯到勇敢,从自卑到自信的历程。问卷显示:有62.9%的家长认为综合实践活动,他们的孩子得到的最大收获是在与人交往中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增强了自信心。各班提供上来的学生个案所反映的学生主要变化也是胆子大了,自信心强了。

(3) 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28.4%的家长认为孩子在活动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是积累了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水平。有语文教师反映,学生的日记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好过,连原来的后进生都能写得有模有样的。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迫使学生天天与计算机打交道,不但让一大批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而且学生网络运用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计算机就是网络的概念已在学生脑中潜移默化,因为,学生一上机,总是工作在网上。现在,学生能非常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了。有68.4%的学生觉得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是提高了查阅资料的能力。

 

http://img.bimg.126.net/photo/iUcLoAOZvkEJB1u8_7olrQ==/3990752219804625553.jpg

 

 

 

 

 

 

 

许多学生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找回了自信,各方面表现有了明显进步。综合实践活动也使一部分沉溺于动画片的学生改变了习惯,家长反映说,孩子在家里为了搞课题研究,没功夫看动画片了,因为研究课题让他感兴趣。低年级小朋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交往和活动能力明显增强,变得更有礼貌,更能与同学和长辈沟通。许多家长在写给教师的话中说:“通过课题活动,学生之间相互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孩子学会了谦让、宽容,更懂得珍惜友情了。”“通过课题实践活动,孩子更加懂得礼貌待人,热情好客。”综合实践活动也锻炼了许多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自控能力。

 

序号

成果名称

完成

时间

获奖或发表情况

(刊物名称、刊号获奖单位和级别)

执笔人

1

《走进峰峰  感悟生活》校本化教材一书

099

书号:ISBN 9787510602016 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

武金林

2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常态实施的思考》

0711

国家级

徐晓杰

郝高生

武金林

3

《走近地方名胜古迹》案例

089

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六次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并荣获一等奖

武金林

4

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点反思

0611

在峰峰教育研究上发表

武金林

5

《关注滨河路,让风景永存》案例

077

在峰峰教育研究上发表

武金林

6

新课程下教法择施探究论文

075

在《中国教育科研与创新》2007年第四期上发表

武金林

7

论文《浅谈地方教育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中的优势》

0711

国家级

徐晓杰、

蔡风婷

8

《走进元宝山》创新活动课题

0804

邯郸市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

武金林

 

五、经验体会、问题与不足

1、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校本化实施教材使学生更好的发展了自我,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有效的拓宽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范畴,学习情趣明显改善。

2、一线教师自身的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更新。

本地潜在的文化底蕴,如民间文化、校史、校园文化等资源有待进一步有效开发。

教师唯教本是从的本本主义思想还较为严重,不放心走出教课书让学生自主确定主题开展综合实践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序性、层递性目标还得不到完美体现,注重成果展示现象严重。

 

附: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总结: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