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014-04-23 22:05:0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资源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单位:奎屯市二中              姓名:朱文峰

课型:精读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该单元以“科学”为主题展开。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引导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学习方法及说明文知识的掌握。本课属生动性说明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另外,这篇文章还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时教师将渗透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志趣。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清文章结构;

3、体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说明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味生动优美的说明语言,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做适当的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清文章结构。

2、体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概括、分析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朗读法、情境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是春姑娘到来的讯息;枝繁叶茂,烈日炎炎,是夏日火热的舞姿;草木枯黄,北雁南飞,是秋风飒飒絮语;腊梅花开,风雪载途则是冬天的气息。所有这些都是大自然以独特的方式在和我们交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语言》。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积累科学知识

2、把握说明顺序,理清文章结构

3、赏析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推进新课

1、预习检测

a.了解作者。(学生根据课前预习介绍作者,教师加以补充)

b.学生积累字词并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2、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要点

请生根据课前预习时画出的中心句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关于物候知识的信息。(师相机板书:物候定义 关系 因素 )

3、精读课文6—10段,理清说明顺序

a. 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几个?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

(1)三月的内蒙古草原与三月的海南,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指生答(纬度差异影响两地气候)

(2)四月的内蒙古草原与四月的大连,让学生观察图,追问原因。指生答(经度差异影响物候)

(3)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高下的差异对物候有影响)

(4)古代三月的长城与现代三月的长城,对比图片,明确(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受古今差异的制约)

b.课文中这几个因素顺序能否颠倒?

明确:这四个因素是按照程度影响大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此外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而纬度、经度、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好处:由设问句引出,又用了“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层次井然,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4、赏读第一段,品味语言美

a.师范读第一段。(生谈谈听读感受)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段。

c.指名读第一段,引导学生体味生动优美的语言。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词语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明确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看来大自然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和人类进行着交流,如果我们能够明白它的这种交流方式,对我们的生活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生明确: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拓展延伸,交流农谚或诗文:

展示学生搜集的关于物候现象的农谚或诗文。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个细心人,做个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这样我们人,才能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称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员。

六.布置作业:

1.采集三则以上农谚,并说出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背一背课文第一自然段,体味语言的生动优美。

七.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定义       关系      因素

                                                物候

八.教学反思:

对于初中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本文作者在文中尽量减少专业术语,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无疑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通过对语言的玩味与说明顺序的琢磨,让学生真正的明白课文就是范文,尽可能实现一课有一得的教学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