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说课
(2019-01-25 11:24:24)
标签:
教育 |
分类: 辐射引领 |
如何有效的说课
镇安县城关小学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与你们见面!大家都知道, 现在教师赛教,上公开课往往都会安排说课环节,这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我将围绕“说课的产生、说课的乱象、什么是说课,说课的作用和如何说课”这五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有效的说课。
一、说课的产生。
一九八七年的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为参加“市教坛新秀”的评比,需要选出本区的参赛选手,但因当时已到期末,课程已经结束还用上课评选已经不可能。这时候有人提出选几堂课,重点听一听教师的课堂设计。大家都认为这种方式省时、高效,简便易行,而且还能考评出教师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于是借鉴戏剧界导演给演员说戏的说法,就把这种教研活动取名为“说课”。红旗区教委及时抓住这偶然的一的,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和推广,最后完成了由偶然到必然,由感性到理性,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说课体系。
二、说课的乱象
1.不清楚什么是说课,说课不象说课。把说课当作说教,即按照教案中的教学流程,把教学步骤一步一步的说给评委听,没有说明任何理论依据。
2.把说课,当成模拟上课。把评委当做学生,甚至在说课中不断地对评委,听课者使用“是不是,行不行,对不对,啊”等平时上课时用的问句,口头禅语等,可以这样说,说课虽然才开始,但是已经结束了。
3.唯恐说的不详细,面面俱到。就像撒胡椒面似的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导致“托课”。而“托课”托的是评委的宝贵时间,伤的是你的说课成绩。
3.理论依据和课堂设计两张皮。引用名家名言来装门面,并不能支撑设计。
4.说的不是自己的精品课,而是从网上下载下来的现成说课稿。
三、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与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发展潜能,面对同行、专家或领导,口头讲解自己对某一课题的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与学的策略、教学流程等教学设想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形式。
四、说课的作用
1.更好的吃透教材,理清思路
教师在备课中,虽然对教材做了一些分析和处理,但这些分析和处理是浅显感性的。课前说课,从理性上审视教材,会发现备课中的种种疏漏。经过修改教案。疏漏就会得到弥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就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吃透教材优化教学设计。
2.可提高理论水平。
说课不仅要解说教什么,怎么教,还要解说,为什么这样教?这就迫使教师去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深入思考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从理论上去认识,去运用教学原理,提升理论水平。
3.提升执教水平
课后说课重在教学反思,针对讲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材解读的深度,广度,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突发问题处理是否合适,学生课堂接受以及课堂反馈等,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同伴互助,找出最佳路径。
五、怎么说课
说课的方法有多种,有四说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说法(加板书设计),六说法(加反思),但万变不离其综,总是要说清教材,学情、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理论依据以及板书练习。说课按照类别分,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
课前说课,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上课前向同行或者评委们讲解自己的教学设想,她是教师将教材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前预演。基本按照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的思路展开,侧重于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去认识,尤其是为什么要这样教这一部分要对自己的某个具体教学设计说出其中蕴含的理论依据,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课后说课则是教师在上完课以后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反省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说出设计上的成功之处,欠缺之处,改进之处,一般按照怎么教,教的怎么样,如何改进的思路展开,侧重于从实践效果的角度分析认识。
说课和上课的异同。
1、目的不同。上课的目的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进而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会学。说课的目的则是向听者介绍一节课的教学设想,使听者听懂。
2.内容不同。上课的主要内容在于教哪些知识,怎么教。说课则不仅要讲清上述的主要内容,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样做。
3.对象不同。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领导同行,或者专家评委。
4.方法不同。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读、讲、议等形式完成;说课则是以教师自己的解说为主。
说教材
说教材一般说三个方面,一教材的版本和课文在教材的位置;二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是课文有什么特色(单元训练点及本科要承载的教学任务)
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这篇课文是文坛老农陈忠实的文章,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作家陈忠实正是借高原柳向人们讲述他的传奇,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说学情
学情就是学生的情况分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等,一般情况下可以单独说学情,也可以巧妙融入到其他部分里说学情。
单独说学情:例如:比如《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们来单独说一下学情。细细研读了文本之后,我就想到了我的学生,学生在四年级下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文本主题深刻,面对着沉甸甸的生命话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都还不够,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引导,使学生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不会刻意追求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多么深刻,重要的是在四年级学生心里种下一颗正确对待生命的种子,让孩子能够永远追逐阳光,绽放最美的生命之花
重难点里的学情分析:例如《秋天的怀念》中难点部分里的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感知课文的能力,但综合阅读能力毕竟有限,对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还难以准确把握,所以学会品读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里的母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童”意义的追寻,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部分里的学情分析: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这一课,教法学法部分里的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所以教学本课,我准备采用朗读感悟,情境激趣,读写结合等教学方法,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为主题,引导学生运用自读自悟、想象体验的学习方法,从一幕幕的感人画面,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目标里的学情分析:如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目标部分的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读懂课文内容的能力,但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年段目标,单元训练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说教学目标
先说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依据一般有三:A.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描述;B.学生的学情和年龄特点;c.教材本身的特点。
具体描述教学目标。具体描述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准确性和具体性,在描述的方法上也有两种,一种按课标关于目标的三个维度描述,既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表达;二是同样存在三个方面去思考,但表达时可将这三个层次的意思整合在一起。
例如三年级《观潮》这一篇课文,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读懂课文内容的能力,但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年段目标单元训练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一般放在教学目标后面。在确定重难点时,要注意前后联系。在后面说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中要有具体的体现,重点是怎样突破的,难点是怎样分解的。
例如:《观潮》,在目标后,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的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是教学难点
再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教育大师孙双金说:培养核心素养的的一般策略有:一重视阅读,二重视积累,三重视思考,四重视表达。特级教师管建刚说: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是默读。介于这样的理念引领,我通过阅读课文,研读教师教学用书,翻看课标的学段目标,我想这篇课文我要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我要引导学生紧扣课后习题,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培养学生在朗读中赏析美文、积累美文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去体会他想表达的情感。为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学习课文字词,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2.关注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状物描写等语言特色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体会表达效果并适时迁移运用。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味语言感受高原柳的精神。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而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图片、资料和课文中的词句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在实施的过程中,本着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秉承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我采用了变序教学法,将课文重新组合,意在让学生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进而使高原柳的形象更高大。另外还采用了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的方法,意在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抓住重点词句段感悟高原柳的神奇与精神意象。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流程是说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花大力气说好这一环节。具体的说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精雕细琢说名称。设计版块名称时要斟词酌句,具体而言,各标题最好要做到四点:一是字数相等;二是结构相近;三是层次清晰;四是用词前卫。
例如王松舟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他的教学过程是:一、解题导入,奠定基调;二、整体感知,敏化感悟;三、托展背景,加深理解;四是情境写话,激荡感情。
再如五年级的《忆江南》教学流程:
一、初读解题,初诗词题,满怀冲击下江南;
二、品读悟情,想象意境,诗情画意绘江南;
三、拓展延伸,加深理解,一咏三叹忆江南;
四、浓情延续,情感升华,情深意切爱江南。
2.详略得当,说过程。
教学过程相对来说信息量大,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要让评委留下很好的印象是不容易的。因此说过程时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基本环节简略说,要做到惜墨如金;重点环节、课文重点、教学重点、教学亮点、教学特色等要具体说,要做到不惜工本,大肆宣讲,以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我在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我采用的是以读贯穿全文,抓住“神奇”一词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这节课教学的。
一.在质疑中切入课题。揭示课题后,抓住课后习题中的两个能统领全文的句子,指导朗读,并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中这株神奇的柳树。
二.在劣境中体会神奇。这一个环节主要是抓住了课文中一组高度概括青海高原环境的短语,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生成形象的画面,然后老师加以描述,让学生进入青海高原苍凉的边塞意境,进而让学生感受到高原环境的恶劣,而高原上这株唯一的柳树柳居然在这样一个没有树族的原野上存活,这样学生既感受到了这株柳的神奇,又为下文进一步认识这株高原柳的顽强生命力做好铺垫。
三.在经历中感受神奇。这个环节主要是抓住“死亡之路”这个词语,让学生默读并写感受,在分享感受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6、7两段中的关键词句谈感受体悟顽强,然后有感情的朗读。第一句主要抓“持久的干旱”。第二三句,因学生不了解青海高原,也没有这种经历,他们无法体悟到干旱和寒冷对高原柳一次又一次的摧残,于是我借助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干旱和寒冷的可怕,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到高原柳的存活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高原柳的神奇。第七段中描写的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学生也不容易感受到,于是我抓住“虐”的字理教学引导学生感受风雪的凶狠残暴,然后抓住三个“多少”“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通过引读、接读、个别读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高原柳的神奇与顽强。这么处理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反复研读体会,据言悟意,从中读出柳树的形象和精神,文章的主旨也在潜移默化中浮出水面。
四.在伟岸的外形中感受神奇。这一部分作者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写出了高原柳的高大、茂盛及与众不同的独特外形,为此,我采用自由读画句子的方法让学生自学,然后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巍巍然”“撑立”来体会高原柳的高大,然后抓住二三句中的“生铁铁锭”“锻铸”“苍郁和深沉”感受它独特的外形,进而体会到伟岸外形中包含的神奇。
五.在对比衬托的写法中深化文本。文章的第8自然段采用对比衬托的写法突出了高原柳的顽强,用“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有用大量的笔墨写到家乡的灞河柳?”这个问题切入,让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感悟,去体味这种写法的精妙。接着导入最后一段的学习,抓“九十九”和“一线”谈体会,深化文本,然后走近作者陈忠实,感悟写作意图,最后布置一个课外延伸的作业,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读写有机结合,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选准切口说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