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           

(2014-10-26 11:33:01)
标签:

教育

分类: 大师风采

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

 

一、关于“三主”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指导思想。

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自致其知,从而根本改变教学中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俎代庖的教法。

教师为主导,就是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导,指引导、指导、辅导、因势利导;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训练为主线,这是教学过程中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后的必然归宿。语文作为工具学科,也必须把训练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线索——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获得,能力在训练中培养,智力在训练中发展;“主体”和“主导”的关系,也只有在一个组织得很好的训练过程中才能得到和谐的、辩证的统一。这里说的训练,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读、听、说、写训练,不是指做习题(做习题仅仅是训练的一种方式)。

“主体”、“主导”、“主线”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概括:“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点,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着眼于“善导”;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又辩证地统一在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中,学生的“善学”与学生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综观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凡卓有成效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着“三主”的教学思想。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

 

二、关于“四式”

“三主”思想体现在“自读、教读、作业,复读”的四种基本课式之中。钱老师把他的以“三主”为指导思想,“四式”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构思统称做“导读”。“导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教学体系。在此体系中,“以学生为主体”是前提,“以教师为主导”是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必然表现为训练形式。

实践证明:自读课、教读课、作业课、复读课是较为合理的基本课式。“四式”实际上是四种不同的训练形式,是指四种“课型”。

(一)自读课(自读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着眼于有计划地培养自读能力。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分六步走,名曰:“六步自读法”:

1.读。朗读课文,框出生字新词,自查字典、词典解决。

2.辨体。辨明文章的体裁,从而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自读方法。

3.审题。审明题目的语言结构、含义和作者命题的意图,并点出“题眼”。

4.发问。可就关于文章内容、关于文章表现形式、关于作者构思意图分别提出“什么”、“怎样”、“为什么”几个问题,自问自答,逐步理解文章。

5.质疑。要求学生思前顾后,统观全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有疑而问,也可以无疑而问,“于无疑处生疑”。

6.评析。经过充分消化,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突出的特点做出评论或分析。

 

(二)教读课(教读式)

教读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阅读训练。与自读课相比,两者同样体现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教读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明显加强。

教读必须和自读结合进行。结合的方式:一是先读后教,即在自读的基础上,教师收集、分析学生自读所给予的信息,就学生的疑难和课文的重点,有的放矢地给以启发、指导;二是先教后读,即先教读,后自读,难度较大或背景复杂的课文多采用这种方式。但在学生自读以后,还需进一步教读,最后仍然落实在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上;三是边读边教或边教边读。

钱老师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要提高教读的实效,除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外,还得掌握各种启发思维的手段,值得重视的有三点:

1.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其推旧知新

2.善于发问,巧设情境;

3.选准知识与智能的结合点

(三)作业课(练习式)

“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作业设计应以加深理解知识为主,同时还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根据不同的要求,作业有的重在记忆,有的重在消化,有的重在应用。常用的练习类型有:①记诵为主的练习,有助读、背诵、抄读等;②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等;③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如读写结合等。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借鉴课文写作。④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从品评文章词句、片段到写出有相当难度的短评。

 

(四)复读课(复读式)

“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它把若干篇已经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读、想想、议议、练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的重点仍在“读”,通过读找到各篇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某些规律性的认识。“温故”只是手段,“知新”才是目的。“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复读。复读课常用比较的方法,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颇有意义的。

简要地说,“三主”是组织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四式”是体现这个过程的基本程式;而教学效率的提高,则取决于教师正确的“导”和学生主动的“读”。据此,钱老师把他的这种方法叫做‘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简称“语文导读法”。

 

钱梦龙的四步导读法

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了学习语文的“四步读书法”,即导读法。

第一步,整体感知,即全面阅读课文。

钱老师首先引导学生看课后“思考与练习”中有关指导全面阅读方面的问题,然后又从文章的总体出发,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交待学生:通过全面读,记住文章内容的梗概,用笔标出你认为是反映文章内容梗概的句、段;把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用笔框上,然后查字典或词典,选出它在本文中的意项,再从上下文品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让学生从全局上了解课文内容,所以叫“整体感知”。

第二步,重点阅读,即抓住重点句段去阅读。

钱老师先从文中重点部分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发现重点句段。又告诉学生重点阅读的方法:要抓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句、段。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关键句”,并用笔把它划下来,在它旁边注上题号,再写上几个字的评语。同学们运用老师教给的方法,边读边划,边注题号边写评语。当老师发现一部分学生找到了答案时,不是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这一步是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中心内容。

第三步,揣摩思路,即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路子,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当钱老师发现部分学生分段划层无从下手时,他亲切地对学生说:“我读书时常常好揣摩,比如这篇文章吧,“为什么作者先写自养,后写异养呢?”这是用设问去揣摩问题,也可以把这个问题倒过来问问,“为什么不先写异养,后写自养呢?这是用逆问法去揣摩问题”。同学们运用老师教给的这种方法,前后桌或左右桌的同学展开了讨论,很快摸清了作者安排材料的路子,归纳了段意,总结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四步,认识特点。

即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文章的说明方法。钱老师面带微笑地说:“刚才,同学们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的说明方法,每位同学只回答一个,注意,不能和其他同学的重复。”同学举手依次发言,最后让学生总结。第一个学生总结得不完全,又让第二个学生总结,这个学生不但总结得完全,而且是按照同学们的发言顺序总结的。这时钱老师走下讲台来到这位同学的座位跟前,发现他记录本上记着同学们的发言内容,于是钱老师当众表扬了这位课堂上认真做笔记的同学,并号召其他同学学习他的这种学习方法。

“四步读书法”,从“教”的角度来说是“四步导读法”: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四步读书法”。语文教师要多从“学”的角度改进我们的教法,把学习语文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则学生终身受益。

 

 

 

 

 

 

 

 

 

 

 

 

 

 

 

 

 

 

 

指导自学的五种课型

 

读书型

举一反三型

比较型

归纳型

自学辅导型

 

 

 

以指导读书为主,多读熟读,在读书中学会读书,理解语言,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具体事物,学其一,从中获取方法,认识、掌握规律,指导实践,以一反三,形成能力。

运用对照比较知识、方法上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认识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去学习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把课堂所学的方法,按照同一属性或特点归类整理,组成系统,构成条理,得出完整的概念。

以自学为主,自己探索、研究、总结,教师辅之以引导,以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基本教学方法

以读为基础,读议练相结合,讲寓于其中。

有些形式内容相似或相同的课文,或同一课文中的几个段落,采用重点学一课或一段揭示规律,掌握方法,然后运用这一方法自学其余的课文或段落。

引导学生把“新”与“旧”知识恰当地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归纳整理,使之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和提高。

分解课文内容,深入读议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归纳出基本方法。

依据重点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学习,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概括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基本特点

多读、熟读、反复读,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学法,读中练法。

揭示旧知与新知、学习与运用之间的联系,讲一文、练一文,讲一段、练一段,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抓住比较对象相互间的本质特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准确认识各种知识学法的固有特点。

理解、回顾、归纳和总结一条线。

学生独立性较强,在自学中学会,注重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体验,自我总结,突出自学这条主线。

 

 

 

 

 

 

 

 

 

 

 

先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懂主要内容和结构;

接着精读熟读重点部分,读懂词句段,读中辅之以讲议练;

然后熟读背诵精彩片断;

最后回读全文,再现情境,强化整体感知全文。

首先以典型文或段授之以法,师生举一,抽象出一般规律;接着运用这一方法自学其它课文或段落,教师适当点拨,作出启发性示范;

然后学生独立自学,运用规律指导实践“反三”,强化学习方法;

最后归纳总结学法。

首先学习理解新知,并思考学习新知的方法;

然后适时地启发引导学生对类似的知识方法联想,进行归类和比较,把“已知”和“新知”联在一起比较对照,确定异同点;

接着总结发现规律,学会同一知识的不同学法,或不同知识的同一学法,使之归类,形成系统,进一步理解认识规律;

最后练习运用这一规律强化“新知”,进一步理解、运用这一规律去探索、认识同类的知识,提高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后,依据训练重点分解课文;然后熟读,精思,广议字词句段的内容,深悟其法;接着,引导学生回顾和研究学习过程,进行系统的整理;最后从一项项条理化的内容中归纳出内在联系,形成方法技能。

首先抓知识点,提出问题,确定学习思考的方向;

然后抓突破点,深化自学理解,熟读精思;

接着抓难点研究、讨论、汇报自学所得;

最后抓关键,总结学习过程,概括出自我学习的规律。

 

 

 

 

 

 

 

 

 

 

 

 

 

①读书形式要灵活多变。形式多、遍数多、人次多。可根据读书目的采用朗读、默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范读等方式,并及时授之相应的读书方法。

②加强读书的调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使其义快见,就要实施调控。做到读前有要求,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读中适时指导,反馈矫正,感知语言,循情入境,读深读透;读后善于总结,领悟规律、方法。

③授之基本方法。读书是综合性活动,需边读边思、边划、边批。读书力求五到:即心到,用心力;口到,求准确;眼到,认清楚;手到,划批写;耳到,辨正误。

④读书要指导。一是指出问题,二是导思路,导内容,导读法。课上朗读指导可用教师范读,录音示读,学生领读,讲解朗读基础知识,体会理解内容感情。

①以学习迁移规律为指导,突出重点训练项目,正确处理好“教与学”、“学与练”的关系,形成认识结构,形成方法的迁移,形成学习的技能;

②教到“用”,形成能力。教师是由“教”到“扶”,由“扶”到“放”由“放”到“收”的调控学生的培养、训练过程。其练过程。其形式可因人因文而宜,一扶一放,一扶多放,边扶边放等。

①比较联系点是在重点处、关键处;

②比较的方式可是同一内容的同时对比,也可是同一内容的前后对比;

③比较的内容可以是字词句段篇,也可是写作方法和思维方法。

①教学中内容与方法同步、教与学同步,相机渗透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指点、启发、诱导,作到“语语悟其神”;

②归纳每课的学法是紧扣重点,服务于训练项目;

③总结的方法,顺序灵活。

①学生独立性较强,教师可相机诱导,精要点拨;

②注重显示出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个性特征,发展思维;

③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自己,借鉴、吸收他人之长;

④注意强化结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