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一体化之培训讲座
(2014-04-20 20:26:28)分类: 课堂探微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一、对写作教学重要性的重新定位。
大家都知道我们古人在入仕之前,要熟读大量的经书史书,最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最终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通过一篇高质量的文章脱颖而出,进入仕途,“学而优则仕”是对古人读书的最高褒奖,这里的“学而优”并不是指能把每篇文章读的滚瓜烂熟,能背出来,能熟练的解读出来,而是指能把自己所读的能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写出来,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古人非常高明通过写全面考测读,通过这样的考试机制,涌现出了那么多享誉世界的文学家、诗人、词人、曲作家,在看看现在这种考试机制下,又有多人文学方面的造诣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呢?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有的老师也许会说现在的考试机制制约着我们的作文教学表面上试卷突出了作文的半壁江山地位,可在实际操作中作文教学是费工费力但收效甚微,而且评卷机制的制约使作文的区分度不是很大,还有一种闯大运的感觉,因而很多老师不愿在作文教学中下更大的功夫,作文教学成了整个初中教学中的鸡肋,实际上大家可能没有正真认识到写读的巨大促进作用,试想能够写出一篇高质量文章的人他的阅读能力也差不到哪去,细心的老师也许会发现那些写作能力高的同学,通常也是语文高分的同学。况且现在的中考试卷也越来越倾向于考写的能力,单纯训练学生阅读方面的答题技巧很难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举个例子来说,我个人比较热衷专题式的训练如训练结尾段的作用,我会将《会飞的蒲公英》、《木笛》、《昙花终于怒放》、《智慧的美丽》等文章整合在一起让学生细细区分点明中心、强化中心、深化中心、点明并深化中心、并在此基础训练学生结尾段的答题技巧,我校的老师们听了后也感觉到训练的较到位,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也有意无意的借鉴了我这种点点突破式的训练法,去年我校的一位初三语文教师就用我这种方法复习了结尾段的作用,恰逢教研室来听初三复习课,梁老师在肯定了这种复习方法的同时又提出了是否从读写结合的视角来考虑练点,当时我在教初一我们的备研组正在尝试做读研写这方面的探索,因而我们也不断思索如何做读写结合的问题,恰好好不久,我校进行了期中考试,在考试中我正好判作文,我发现学生作文结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没点明中心、没照应标题和开头,没扣住文章能容,结尾过于拖沓等等,针对学生作文结尾中出现的问题我突然来了灵感,能否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共同训练结尾段的作用呢?因而就有了大家看到的这篇“编筐编篓,重在收口”(附《读研写——结尾段的作用》)的导学案。老师们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在13年的中考记叙文阅读《雪一化就有路了》中22题是这样考的“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避开了直接考记叙文的结尾段的作用的考点,而是以写的形式间接考察结尾段的作用,可能许多老师没有做这方面的练习,学生在这道题中得丢分率非常高。我也并不是要做事后的诸葛亮,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一味的跟着中考的题型做补救式的强化训练永远跟不上考试变革的步伐,换句话说跟着考试屁后走,永远都会有“亡羊补牢”之感,有的老师也许会问,如何能走在考试的前面,多进行读写结合方面的深入研究,你的学生在考试中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因为纵观语文的试卷除了字音、字形、诗文填空的知识性的试题以外,其他的能力型试题都涉及到表达,都和写作能力息息相关,如果在平时教学中把读写能力的提高作为制高点的话,那么何愁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呢?如果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提高了,那么他在考试中拿高分,只是他表达能力提高的附属品。
二、如何做到读与写的真正结合。
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我感觉应该大概遵循“说写前置——问题归因——分类阅读——总结方法——说写提高——展示成果”这一过程。这里我以前几天上的一节课来大体说明一下。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总感觉学生的作文题目较俗,一提写人的文章学生总喜欢拟《我的爸爸》《我的妈妈》等一些题目,而一提记事的文章总喜欢用《难忘的一件事》《有趣的一件事》为题,而一问他们如何拟一个比较新颖的作文题目时,总是一头雾水,就是即使有一两个较新颖的文章题目时,也总是和文章内容中心联系不大,为了新颖而进行标新立异,基于此我设计了《明眸善睐亮全篇》这堂读写结合课。下面请大家随我看一下课例。(附《读研写——审题拟题》)
当然这节课可能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粗略的分析一下以学生的作文开头中实际作为设计的突破口实际上包含了“说写前置”、“问题归因”这两步,而“问卷调查”中让学生通过汇报好的作文题目标准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回忆平时阅读或写作中积累了哪些优秀的文章题目,而谈自己喜欢的理由则是初步进行文题的鉴赏,这一步实际上暗含了“分类阅读”也有初步的方法感知,而“延伸训练”中的“选一选、品一品、补一补、拟一拟”则是“总结方法”这一步,这里既有读的方法的总结,更有写的方法的顿悟,我认为“选一选、品一品”这两个环节,重在训练学生阅读中标题的作用,是下一步训练学生补题和拟题的基础,而“补一补、拟一拟”重在训练学生写作中审(材料)题和拟题能力,它是标题作用的反向考察,学生有了这一步会恍然大悟,原来读写是一个问题,就隔着一道窗户纸,以前没有捅破而已。这时原来文章的标题和开头、主体内容、结尾、中心、行文线索,有着这样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我拟题太随意了。试想一下,学生能结合自己文章实际拟出一个比较好的题目,再让他答阅读中题目的作用或含义他还犯难吗?再比如,如果中考中故意空掉了文章的题目,让学生在去拟,他还会瞎拟一气吗?当然不同的文体拟题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师要善于点拨学生同中找异如记叙文要紧扣中心线索拟题,议论文要紧扣论题论点拟题,说明文要紧扣说明对象及特征拟题。
这节课并非到此画上了句号,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可以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作文都要把审题拟题作为本次作文的重要目标,学生作文后要针对这训练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展评。这实际上是“说写提高” 和“展示成果”这一步骤。当然训练可以是整篇文章的训练也可以是片段性的训练。如从环境描写选点我就进行了片段式的训练。(附《读研写——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是就一课的读写结合设计,还有就一单元的读写结合也应该按照这六步展开,举个例子来说,这单元我主要进行侧重于借景抒情的写作能力训练,单元训练主题自然美景(七上第三单元)首先说写前置,让学生先试着说一说或写一写这方面的文章,针对学生说写中存在的问题,提炼出一两个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读文,读文时要区分精读、略读、浏览从读中提炼写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带着学到的方法也以自然美景为主题进行写作,紧接着上好成果展示课,就是我们所说的作文展示课。
三、读写结合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初中学生作文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由于学生课堂作文缺乏有序的训练,因而首先建立科学而有序而的作文训练体系。另外作文教学应该本着“积累有序”、“训练有法”、“评价有度”的原则进行,以“构建体系”为核心,以“读写结合、点点突破”为重点,扎实有序的展开训练。这样才能克服传统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达到作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增加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要构建序列化的积累体系。
学生没有材料,当然写不出什么来,肚子里没货,怎么能写出文章来呢?“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对中学生来说,要提高写作水平,积累材料和整理材料的本领是必不可少的。厚积而薄发——写好作文从积累开始。但积累不能无目的应该有一定的序列化,应该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和读写结合点进行有效的积累。这里所说的积累既包括语言的积累,同时也包括材料的积累。如这单元要进行有关“感悟亲情”为主题的单元教学,可以利用课前3—5分钟进行以“感悟亲情”为话题的简短演讲,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课下搜集阅读有关亲情的文章、诗歌、名言警句并做好摘抄批注,也是利用课前3—5分钟进行交流展示。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为下步的写作教学积累了材料。
再如这单元要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如何刻画人物。为了完成这一训练点可以让学生大量阅读有关写人的文章并思考人家是如何刻画人物的,要求将好的的句子、段落及读后的感悟写在读书笔记上,另外指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人物写好相应的观察日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真的习惯,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矛盾要求学习写作的人,身边时时刻刻准备一支笔、一本笔记本,“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记下来。”这样,“积累多了,一到作文,就会成为有用的、可供选择的材料。”这样有了材料与生活的双向积累,在加上教师的恰当点拨学生写起有关人物刻画的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
当然单元主题不同,读写结合训练点不同,学生的课前语言训练点,积累的侧重点也应该相应的发生改变。
(二)、要构建读写结合的训练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提高的目的。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由外往内的‘吸收’,写作是由内往外的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南宋史蒙卿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此也。”可见,一读一写是熔于一炉的整体,解读文本与创写文章应融为一体。平时我们的写作教学一定不要同阅读教学割裂开来,要倡导多读多写,多读巧写,这里所说的“多读巧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要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并由此形成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作文训练体系;二是要做到一练一得,点点突破。
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既可以是单元的训练点,还可以是课文的训练点。读写训练点的确定应该结合课文的特点、课后练习的安排、口语交际的内容以及单元写作的要求来综合考虑。具体来说我们将阅读中重点处理的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同写作中的拟题技巧结合起来,将阅读中开头结尾段的作用同写作中开头和结尾的写法结合起来,将阅读中详略得当的写法同写作中的选材、组材技巧结合起来,将阅读中的主题的把握同写作中的审题立意训练结合起来,将阅读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同写作中的细节描写训练结合起来,将阅读中的词语句子的赏析同写作中的词语锤炼结合起来。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学习《背影》、《最后一课》时就可以把读写训练点确定为——人物刻画。重点赏析这两课中人物人物刻画(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时,我们就会追问一下两篇文章为何会把人物写活,接着顺势进行人物刻画方面的片段训练。如扩写:她骂他混蛋。(要求:1.尽你最大的努力,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2.运用你的想象,可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场景等。)1、添加“语言描写”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2、添加“动作描写” 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3、添加“肖像描写” 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4、添加“心理描写” 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再如通过《春》、《济南的冬天》时就可以把读写训练点确定为——词句的赏析。学会词句子的赏析技巧,接着就可以顺势指导写作中的语言锤炼技巧。
应该注意的是作文训练是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初中三个年级,六个学期,六本教材,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作文训练体系,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本教材,每个单元,甚至每篇课文都是这个完整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能力训练点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整个作文能力训练体系,但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同样存在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注重的是作文的次数,作文做了哪些题目,而忽视了单元训练中所要形成的能力。许多教师想通过一次作文训练什么都抓,结果势必什么也抓不到。与其想通过一次作文训练抓全面,倒不如每次训练抓一两个重点、难点进行突破,这样倒有可能真正学点东西,提高点技能,一课一得。这是作文训练乃至阅读训练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作文训练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有坚持一课一得,点点突破,经年累月积攒起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稳步提升,反之,贪多求快,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构建针对性较强的作文评价体系。
要想将序列化的积累体系和读写结合的训练体系落到实处必须构建针对性较强的作文评价体系。本着“积累”、“训练”、“评价”三位一体的原则,针对积累点、训练点来制定课时评价标准,另外还要结合作文单元训练点、学期训练点来制定单元评价标准和学期评价标准。每一次作文,我们都把本次作文的评价标准发给学生。让他们有针对性的去写,在作文评改过程中,首先,由教师对照评价标准,以范文作示范评价。接着要求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互评。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允许相互争论,也允许为自己辩解。最后收集评分表集中管理,制作成学生作文成长记录袋,便于集中分析,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引导的方向,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