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宝感冒发烧的误区,粑粑麻麻中招过没?

(2015-10-26 08:00:06)
标签:

育儿

宝宝感冒发烧的误区,粑粑麻麻中招过没?

http://s12/mw690/004lhwjlgy6WrT27ivVcb&690



秋天到了,感冒发烧总要来找宝宝几次,真讨厌!
宝宝感冒发烧,就需要精心料理,粑粑麻麻表示这个必须的,
只是,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小南拎出的这几个误区,粑粑麻麻要避免哦。
http://s15/mw690/004lhwjlgy6WrT30qaW1e&690



误区1、
6岁以下的宝宝,使用复方止咳感冒药。


http://s10/mw690/004lhwjlgy6WrT4478J39&690


首先,它在儿童身上,做的研究很少——根据成人剂量推算儿童剂量,能科学吗?能保证安全吗?
其次,不同的药厂,可能生产的相同成分的药方,取的名儿不一样,要是被当成不同的药,很容易重复使用导致过量中毒。


http://s6/mw690/004lhwjlgy6WrT58jul95&690


再说了,宝宝感冒多半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都会拖上5-7天,不是复方止咳感冒药能缩短的。

http://s10/mw690/004lhwjlgy6WrT6bGn729&690



复方复方,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药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说明书里头白纸黑字清清楚楚着呢,复方止咳感冒药,算是治标不治本,只能缓解感冒引起的咳嗽流涕,想要消除病因?它一耸肩一摊手,表示爱莫能助。
而且,我国的儿童复方感冒药中,广泛添加了对乙酰氨基酚和金刚烷胺,前者服用过量伤肝,后者服用过量伤肾,安全隐患不是一般大啊。

http://s1/mw690/004lhwjlgy6WrT74Fd600&690


所以,小南建议,宝宝感冒了,不但要对复方止咳感冒药谨慎选择,还要对单一的抗病毒药物比如金刚烷胺说NO——流行性感冒和禽流感除外,这两类感冒初期,可选用神经氨酸酶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

http://s1/mw690/004lhwjlgy6WrTajXNec0&690



那么小南的建议是?多喝水、多休息、饮食清淡吧。
或者物理降温,大点儿的宝宝用冰袋,解热帖,保持便便通畅,发热时不要穿太多衣服。



http://s3/mw690/004lhwjlgy6WrTg9B3Y22&690

http://s10/mw690/004lhwjlgy6WrTgd61X09&690


http://s16/mw690/004lhwjlgy6WrTkhALRbf&690


http://s13/mw690/004lhwjlgy6WrTmX8qEfc&690



以及遵医嘱药物降温。

http://s8/mw690/004lhwjlgy6WrTq67tl87&690


2、一感冒发烧就用消炎药。
感冒啦?
赶紧吃消炎药吧。
这样的对话,粑粑麻麻是不是很熟悉?
又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误区,
老百姓嘴里的消炎药,其实是抗生素,比如阿莫西林或头孢一类的,这些抗生素,其实不是针对感冒病毒的,而是对付细菌感染的。
90%以上的感冒,是病毒引起的,用不着抗生素出马,相反,滥用抗生素还会导致抗生素耐药。
啥意思?
抗生素一旦耐药,我们真正需要它时,它就不起作用啦。

http://s14/mw690/004lhwjlgy6WrTtuPs95d&690



3、  宝宝发烧打退烧针。
发烧,看似吓人,其实是机体的免疫力在起作用呐,多少粑粑麻麻被它的表象或过程吓到过?
以为发烧是很严重的病之后,有些粑粑麻麻就想着速战速决,分分秒解决发烧,有些医务人员,就会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一旦粑粑麻麻开口要快点退下来,医生就会给宝宝打退烧针。

http://s7/mw690/004lhwjlgy6WrTvYI4ub6&690




退烧针可没那么简单,它有两种成分。
一种,用的是安乃近,这是一种很老的药品,上世纪70年代左右,国外就淘汰它了——临床试验证明,安乃近会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有些人可能会过敏休克,有些人可能会皮肤损害严重。
还有一种,用的是地塞米松,其实就是一种激素,激素的退烧作用机理,就是抑制炎症反应,然后让它退烧,或者在过程中,抑制了我们的免疫力——免疫力被抑制后,貌似不发烧了,身体却不能对抗这种疾病,病毒反而更容易在身体内造成感染。
所以,就小南而言,不推荐使用安乃近和地塞米松这两种退烧针哦。

http://s9/mw690/004lhwjlgy6WrTx71JSd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