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劝学》教学设计(董一森)

(2014-05-20 07:00:17)
标签:

教育

《劝学》教学设计

汉语言文学114 董一森 11010403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本文的内容是:劝勉人们要不停地学习,即“劝学”、“学不可以已”。本文的特点是:论点明快,开篇就直接提出;论据鲜活,“青于蓝”、“寒于水”等都是生活中的例子;论证充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方法和态度等论证角度多种,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多样;“劝”等文言实词和“于”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典型性。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及论点明快、论据鲜活、论证充分的写作方法,以及“劝”、“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以及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学习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有:诵读涵咏法、查阅字典法、质疑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劝”等文言实词和“于”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解释本文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的特点和效果;

3)能背诵并默写全文。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作者“学不可以已”的态度;

2)能体会文中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劝”等文言实词和“于”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

能解释本文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的特点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和点拨法等多种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劝学》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曾写过一首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说的正是读书这件事。翻开历史长卷,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映雪夜读,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勤学苦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千年以前的一篇有关于学习的文章——《劝学》。

(设计目的:用诗歌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劝学》)

(二)梳理字词,通读《劝学》

首先,独立探究。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和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当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10分钟左右。

其次,小组交流。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主动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字词音义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字词的音和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测试题通过多媒体亮出,要求解释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亮出括号内的答案,边亮边通说一遍,以强化印象,加深记忆。本文共有三段,为保证学习效果,将依次进行,逐段过关。

(设计目的:学生自主梳理字词音义,培养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研习句子,疏通《劝学》

首先,自主探究。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以句子为对象,边诵读边梳理,将全文翻译一遍;以直译为本,忠实于每个字的固有意思;语句不通顺或不完整时,可适当以括号的形式标注;无法直译时,意译尽可能保留原意。先自己翻译,遇到疑难时方可查阅资料,仍有问题者做出疑问标记。要求是:简洁、准确、全面。时间为8分钟。

其次,小组交流。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主动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句子翻译题,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句子的意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句子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是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说一遍,并随时解释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检测完之后,提醒学生不要过分依赖各种参考书,要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一个个字踏踏实实地翻译。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翻译,培养学生理解句意、概括要点的能力。)

(四)探究内容,理解《劝学》

首先,独立探究。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诵读课文,边诵读边自主梳理,先用一句话总说中心论点,再用几句话分说各段(共四段)内容。要求是简洁,准确,全面。时间10分钟。

其次,小组交流。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自我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全班同学随时插话,即时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用一句话总说中心论点就是第1段(人教版的段落样式)的中心论点。用几句话分说各段内容就是: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能弥补不足,达到目的;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要积累、坚持、专心。

在此基础上,让每人对本文的“学习”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求说得真诚、深刻、新颖。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想法。

每人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长汇总本组深刻、新颖的观点,向全班介绍。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与学生交流——

本文就学习谈了多方面的观点,一是重要性,二是作用,三是方法和态度。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作者的观点就永远不会过时。关于学习的作用,如:“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等观点,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里,不但没有过时,还显得更加重要。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相信每位同学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都已经很有体会了。我们同学中,学习出色的,往往就是善于积累、善于坚持、专心致志的。

最后教师也提两个问题让学生现场讨论:作者“劝学”,是基于怎样的人性观?本文所“劝”之“学”,在内容上跟今天的完全一样吗?请紧扣课文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和完善;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人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

作者“劝学”,是基于“人性本恶”的观念,因为第1段他认为,后天的改造能改变原来的形态,可见他认为人生来是恶的、没有修养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改造,使之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同时从这里也可以发现,他所“劝”之“学”,虽然有跟今天一样的知识方面的学习,但重点可能还是品德修养方面的学习,因为文中除了第2段有“知明而行无过”,第4段还有“积善承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设计目的:锻炼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总结概括能力,把握课文内容。)

(五)赏读技法,品味《劝学》

首先,独立探究。学生自主概括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梳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欣赏作者的表达之美;通过梳理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一要自圆其说,二要尽可能细致、深入;边梳理边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要求是细致、深入、个性。时间10分钟左右。

其次,小组交流。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每人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2分钟。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运用比喻来使所讲的观点“学不可以已”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新鲜。本文所运用的比喻有三个特点。一是高度生活化。所用的比喻都是生活中熟悉的:青取于蓝、冰水为之、木直中绳、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以及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还有蚯蚓、螃蟹的生存特点等,没有一个事物或现象不是生活中常见的。二是比喻丰富,如第2段用了五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意义,第3段用了五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第4段用了诗歌比喻来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是比喻有角度上的变化,以第4段为例,分别讲了积累、坚持和专心三个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论述时都是从正面比喻和反面比喻两个角度进行的,讲“积累”,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能兴风雨,积水成渊能生蛟龙,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后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就不能致千里,不积小流就不能成讲好。在正反对照中,“积”与“不积”的结果就非常明了了;讲“坚持”,先从反面设喻,后从正面设喻:骐骥不能十步,驽马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与“不舍”的结果也很明了了;讲“专心”,先从正面设喻,后从反面设喻:蚯蚓“用心一”,所以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螃蟹“用心躁”,因此只能寄托“蛇蟮之穴”,“用心一”与“用心躁”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从古代到现在,阐述学习重要性的文章比比皆是,但能写得如此通俗评议,如此形象新鲜的,为数不多;能连用这么多比喻,把道理说得如此透彻如此明了的,更是少而又少。或许作者没有想到,他顺手落笔,写下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能穿越时空,流传千古,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言。看来,越生活化的比喻,可能越被忽略,但越生活化的比喻,往往越新鲜,越有生命力。     在此基础上,如果学生对表达形式和技巧有自己的疑问和不同的见解,可以现场提问,现场讨论。只要能自圆其说地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都给予鼓励和肯定。

(设计目的:提高学生对语言表达形式和技巧的赏析和运用能力。)

(六)回顾总结,交流《劝学》

让学生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到达了要求中的哪一级。之后教师先随机抽点三四人,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互评。随机发言,能听到真实的;自主发言,能听到精彩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

比喻很普通,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几乎天天都在学习它;但比喻也很独特,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的众多比喻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很多。我们要增强语言意识,从本文的比喻运用中受到新的启发,让自己的比喻用得更新,更活,更有个性。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总结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http://s10/mw690/004lhguUgy6J12x7eXvf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