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周婷)

(2014-05-05 22:43:52)
标签:

教育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周婷)

周婷汉语言文学112 11010230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第二板块“拿来与接纳”。本文的内容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观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本文的特点是:论点鲜活,是针对当时社会上“送去主义”等错误做法而提出的;论据有力,“送去”等例子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论证形象,运用“大宅子”等比喻和对比的方法;语言幽默,“送去、送来、抛来、抛给”等词耐人寻味。

二、学生分析

本文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需要从中学习的是:论点鲜活、论据有力、论证形象、语言幽默的写法,提升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认知上,学生对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在情感上,对“拿来主义”的观点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习本文,需要学生采用诵读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论点的特点及效果;

2)能解释本文论证的特点及效果;

3)能阐释本文语言的特点及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文章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感受作者在对待中外文化上的“拿来主义”态度;

2)能体会“拿来主义”的意义和非“拿来主义”的危害。

(二)教学重点

能解释本文论证的特点及效果。

(三)教学难点

能阐释本文语言的特点及效果。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多种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拿来”

鲁迅先生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只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用处的东西。”今天,我们又一次来到鲁迅的“文学地摊”前,一起再来看看,他的文章里有哪些合于我们用处的东西。一起来学习《拿来主义》。

(设计意图:《且介亭杂文·序言》中鲁迅的这番话耐人寻味,与本文主旨有一些相通之处,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一探论点,何为“拿来”

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读完后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第二,论点为什么不在本文开头提出。要求学生将想法写在学习纸上,论点总结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原因分析要求准确、深刻、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约为4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后,进行小组内部交流,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全班交流,形成班级最佳答案。最后老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1.本文的基本论点是第7段里的话:“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

2.课文之所以不在开头提出论点,是因为这是一篇随笔式的议论文,是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写的,因此开头肯定是先介绍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在摆现象的基础上才亮出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本步骤意在训练学生对文章论点的把握与概括能力。)

 

(三)二探论据,为何“拿来”

请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的论据在哪些段落?这些论据是如何来证明论点的?要求:简洁、准确、全面。时间约为4分钟。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全班交流,形成班级最佳答案。老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本文的论据在第3段和第6段。第3段从侧面证明为什么要“拿来”:一味地送去会把家底掏空,让子孙无法生存;第6段从证明了为什么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被送来的吓怕了。

最后教师请学生围绕本文论据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就论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间约为5分钟。教师以抽点和自愿发言两种形式检验学生探究成果。

(设计意图:本步骤意在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本文中典型有力论据的选择与写法。)

 

(四)三探论证,如何“拿来”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问题如下:1.从论证方法看,第8段和第9段分别属于什么论证方法?2.从论证角度看,第8段和第9段是从同一个角度来阐述的还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的?3.就第8段和第9段介绍的对待大宅子的几种态度及其他几种东西,请依次换用直白的话语来解释。请学生将探究以后的关键词句写在学习纸上,第12个问题解答要求准确,第3个问题要求准确、简洁、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约为4分钟。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最佳答案,然后全班交流,形成班级最佳答案。最后老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1.8段和第9段属于比喻论证;

2.8段从反面的角度来论证,介绍错误的态度;第9段从正面的角度来论证,介绍正确的态度。

3.“大宅子”——文化遗产,“不敢走进门”——不敢接受,“放一把火烧光”——全盘否定,“接受一切”——全部肯定;第9段:“鱼翅”——文化中的精华;“鸦片”——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的东西;“烟枪、烟灯”——文化中的糟粕;“姨太太”——封建文化。

(设计意图:本步骤意在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本文所使用的比喻、对比论证写法。)

 

(五)四探语言,赏析“拿来”

请学生细读一遍课文,归纳本文的语言特色,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具体说明。学生独立完成后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每个小组长整合小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本文的语言特点总体是讽刺(犀利)、幽默的。

①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褒词贬用)

②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褒词贬用)

③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讽刺)

④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讽刺)

⑤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贬词褒用)

(设计意图:本步骤意在引导学生品味并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五、板书设计

http://s1/mw690/004lhguUgy6IEaLOEN2a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