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马露露)

标签:
教育 |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马露露)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111班 马露露 11030210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的第三个板块“拿来与接纳”。本文的内容是:针对当时对待文化的错误态度提出“拿来主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本文的特点是:论点鲜活,是就当时社会上的“送去主义”等错误的做法而提出的;论据有力,“送去”等例子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论证形象,运用“大宅子”等比喻和对比的方法;语言幽默,“送去”“送给”“抛来”“抛给”等耐人寻味。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拿来主义》这篇课文中学习:论点鲜活,论据有力,论证形象,语言幽默的写法,提升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于“拿来主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习本文,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探究法等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论点的特点及效果;
(2)能解释本文的论证特点及效果;
(3)能阐述本文的语言特点及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本文内容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作者在对待中外文化上的拿来主义态度。
(2)能体会拿来主义的意义和非拿来主义的危害。
(二)教学重点
能解释本文的论证特点及效果。
(三)教学难点
能阐述本文语言的特点及效果。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第一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当中外文化激烈碰撞,传统受到挑战时,什么才是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是继续传统,还是破旧立新?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拿来主义》中向我们介绍了他的观点。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准备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究答案;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堂课的学习质量如何,就看大家提出问题的质量和探究问题的质量了。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通过提问和介绍课文学习方法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导入新课。)
第二步:一探论点,何为“拿来”
每人先自主探究。教师先引导说明学习任务:请大家就论点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并主动探究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有疑而问、有启发而问、结合文本发问和有效探问,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形成小组基本共识,然后由每位小组长整合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让每人都获得启发。如果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可视学生探究情况而定):
对于本文的论点,我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本文的论点为什么不在文章开头提出来?
我的理解是:第一,本文的论点是第7段的话“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可简要概括为“拿来主义”。第二,论点之所以不在开头提出,是因为这是随笔式的议论文,是就现实问题而写的,因此开头要先介绍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在摆事实的基础上亮出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的放矢”。本文开头先介绍当时国民党政府的“送去主义”这不当做法,批评他们在学术与文艺方面的媚外卖国行为,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送去之外,还应拿来。但用“拿来”两字来表达自己的完整观点还不够恰切,因为那时人们对“拿来”已经怕了,于是作者又举例澄清,认为那些不能算是“拿来”,只是“送来”;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完整的观点(论点):真正的拿来应该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教师顺势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主要在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要么全盘接受,要么盲目排斥。鲁迅对这两种走极端的态度都不赞成,于是就写了这篇文章提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关注议论文论点的提出,明确何为“拿来主义”。)
第三步:二探论据,为何“拿来”
每人先自主探究。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任务、要求和时间:请大家就课文论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并主动探究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有疑而问、有启发而问、结合文本发问和有效探问,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形成小组基本共识,然后由每位小组长整合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让每人都获得启发。如果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可视学生探究情况而定):
对于本文的论据,我提出三个问题(先让学生探究然后再介绍):
第一,本文的论据在哪些段落?是怎样来证明论点的?
我的基本理解是:本文的论据在第3和第6段。其中第3段从侧面证明了为什么要“拿来”:一味地“送去”,会把家底掏空,让子孙后代无法生存;第6段从正面证明了为什么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第二,第8、9两段算不算论据?为什么?
我的基本理解是:第8、9两段不算论据。因为它既不是用来证明“为什么”要“拿来”的,也与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的特点不相符。
第三,第8、9两段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种写法是不是太不符合常规了?
我的基本理解是:第8、9两段写的是“怎样拿来”(而不是写“为什么拿来”)。之所以这样写,从反面来说,作者的论点是以下结论的方式提出的:“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因此没必要在论点段之后再论证“为什么拿来”了;从正面来说,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懂得方法,知道该怎样“拿来”,所以在接下来的第8、9段需要作形象化的阐述,谈谈怎样“拿来”。这种写法不算不符合常规,相反更符合为现实写作的原则。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论据,并通过分析论据明确“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四步:三探论证,如何“拿来”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论证,请大家就论据的过程、方法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并主动探究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有疑而问、有启发而问、结合文本发问和有效探问,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形成小组基本共识,然后由每位小组长整合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让每人都获得启发。如果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可视学生探究情况而定):
对于本文的论证,我提出三个问题(部分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探究再介绍):
第一、从论证方法看,第8段和第9段分别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我的基本理解是:从论证方法看,第8段和第9段都属于比喻论证。
第二、从论证角度看,第8段和第9段是从同一个角度来阐述的还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的?
我的基本理解是:从论证角度看,第8段和第9段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的,其中第8段从反面来阐述,介绍的是错误的态度,请看这段的末句:“‘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第9段介绍的是正确的态度。
第三、就第8段和第9段介绍的对待大宅子的几种态度及其他几种东西,请依次换用直白的话语来解释。
我的基本理解是:第8段:对待“大宅子”就是对待文化遗产;“不敢走进门”即不敢接受;“放一把火烧光”即全盘否定;“接受一切”即全盘肯定。第9段:“鱼翅”指文化中的精华;“鸦片”指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的东西;“烟枪、烟灯”指文化中的糟粕;“姨太太”指封建文化。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学习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论证的效果,明确如何实行“拿来主义”。)
第五步:四探论述特点,何如“拿来”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全文的论述特点,请大家就特点和效果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并主动探究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有疑而问、有启发而问、结合文本发问和有效探问,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形成小组基本共识,然后由每位小组长整合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让每人都获得启发。如果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可视学生探究情况而定):
对于本文的论述特点和效果,我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先探究再介绍):
第一、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依照段落顺序,用简洁的话梳理一下。
我的基本理解是:先从现实问题入笔,列举种种媚外崇洋的不良现象(第1段),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第2段)。因为只有送去,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没饭吃了(第3段)。那么怎样的“拿来”才是正确的呢?作者先列举被“送来”吓怕的例子(第6段),指出那不算“拿来”,正确的“拿来”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7段)。担心读者看不明白怎样才算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接着用比喻来说明,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先列举三种错误的“拿来”态度(第8段),再列举四种正确的“拿来”态度(第9段),读者一看就明白了。最后作者水到渠成地总结:“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并再往前一步,阐明拿来主义的意义和实施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条件(第10段)。全文思路清晰而且自然流畅。
第二、本文论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论述有什么好的效果?
我的基本理解是:本文论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现实社会的问题入笔,列举种种不良现象,并指出危害,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写,能显示出写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二是用比喻的方法来论述怎样“拿来”,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先从反面介绍对待这所大宅子的错误态度,后从正面介绍正确态度,这样就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形象。三是用词幽默灵活,读来既有风趣讽刺的效果,又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和论述特点,学习体会议论文的行文方式,并深化对”拿来主义”的认识。)
第六步:探究其他问题
学生在课文内容理解或形式领会等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当堂提出,全班共同探究。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即有疑而问;有启发而问;有本探究;有效探究。时间机动。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评判。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最符合“四有”要求的问题向全班介绍,全班同学一起思考,一起探究。
最后教师也补充提出一个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可以视课堂情况而定),让学生现场探究:作者在论述时,除了用到“拿来”一词,还用到以下几个词:“抛来”、“抛给”、“送来”,试解释它们的含义。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从课文表达的意思看,“抛来”含有对方善意给予的意思;“抛给”则含有对方不屑与傲慢的意思;“送来”是中性的,含有让自己受到恩惠的意思。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更加深入地挖掘文本,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步:总结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
下课前,每位同学用一句话总结自己在这堂课中得到的收获或启示,在学习纸上写下关键词,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再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评判。然后教师随机抽点三四人,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与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这篇课文从写作方法上说,不符合普通议论文的章法,但写得自然、鲜活,充满了生活气息,我们要多学习,学习它清新自然的写作思路,也学习它幽默灵活的表达语言,让自己的议论文也写得自然、鲜活。其次,从写作内容上说,拿来主义这个观点很有新意,也很有现实意义,对于今天社会不同文明之间如何相互借鉴,消弭冲突,仍有现实意义。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收束课堂,让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收获,并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八步: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篇目,这次是鲁迅的两篇杂文,一篇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篇是《文学与出汗》。请课代表把已经复印好的资料发给每位同学,请大家课后阅读,读完以后在摘抄本上写下一句感想或评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下节课再请几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注重课外阅读,重视日常积累。)
五、板书设计
我将围绕“破”和“立”这两个关键词来设计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