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祝福》教学设计(叶吉娜)

(2014-04-30 23:00:43)
标签:

教育

祝福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的“永远新的旧故事”板块。本文的内容是:描写了主人公祥林嫂在封建礼教浓重的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做帮工,她寡而再嫁、嫁而再寡的不幸;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反而一步步被歧视、孤立和抛弃,最终行乞街头,孤寂地死在鲁镇的新年祝福声中。本文的主题是:揭露封建礼教对身为寡妇的妇女的身心摧残和对国人的精神毒害,批判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本文的特点是:主题深刻,对以封建礼教为代表的封建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人物独特,塑造的祥林嫂是一个寡而再嫁、嫁而再寡,厄运连连的没有人生春天的女人;情节巧妙,先用倒叙写法突出悲惨,再用顺序写法展现祥林嫂每况愈下的悲惨人生路;环境典型,鲁镇和鲁四老爷家两个一大一小的环境都有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氛围。

二、说学生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深刻地反封建文化的主题体现,独特的祥林嫂人物塑造、巧妙的倒叙情节安排、典型的封建礼教环境创设,提高小说的解读水平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学生对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学生对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探究法等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能说出诗歌意象的特点和内涵;

(2) 能阐述诗歌语言的特点和效果

(3) 能解释本诗节奏的特点与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 能在理解小说主题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祥林嫂命运的悲苦和精神的孤寂

2)能体会作者对祥林嫂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礼教文化的深刻批判。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祥林嫂的特点和借此表现的主题。

(三) 教学难点

能体会作者对祥林嫂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文化的深刻批判。

(四)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等服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第一步:激趣导入,平视“祝福”

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在他的《大江健三郎自选随笔集》的自序中说:“世界文学中永远不可能被忘却的巨匠是鲁迅先生。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这是我文学和人生的最大愿望。”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学完鲁迅的《祝福》我们对这句话或许会有具体的感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直接导入课堂学习。)

第二步:初读交流,近视“祝福”

    老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项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让学生自己打开书本,自主诵读,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初读感受。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感染、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之后教师从每个小组中随机抽点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

  每次读完课文,我的心情总是沉重的。反复的感受,随之而来的就是更深的沉痛感。祥林嫂,一个对生活积极乐观的人,却因为一次次的不幸被人们孤立,被社会抛弃,在她四十岁上下的时候,就带着对来世的恐惧,消失在冰冷的世界中。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分享初读感受,互相感染,提高文学作品感悟能力。)

第三步:一探主题,透视“祝福”

主题主要由内容合理推出,因此该环节分为两步设计,先探究内容,再探究主题。

1.探究本文表达的内容

   每人独立进行,边探究边写在备用纸上,用这样的句式开头:本文写的内容是……。尽可能体现“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介绍时用两句话:第一句话,原来自己是怎么概括的;第二句话,小组交流后自己又是怎么概括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本文写的内容是:在封建礼教思想笼罩下的鲁镇(时间、地点),鲁四老爷家的帮工祥林嫂(人物)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茕茕孑立,厄运连连(起因);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反而一步步被歧视、孤立和抛弃(经过),最终行乞街头,孤寂地死在鲁镇的新年祝福声中(结果)。

    2.探究内容蕴含的主题

要求每个人独立进行,边探究边写在备用纸上,用这样的句式开头: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一句话即可。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本文表达的主题是:揭露封建礼教对身为寡妇的妇女的身心摧残和对国人的精神毒害,批判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然后教师再顺势介绍中国封建礼教:“礼教”二字看上去很美——礼仪教化。但对于中国封建礼教社会的妇女来说就不是美了。而是没有人道和人性的束缚、压迫,乃至摧残、迫害。它对妇女的思想和行为都做出了种种具体的规定,比如其中有“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因此作为封建社会的女子,没有人格独立,没有人身自由。教师再往下引导: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怎样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三个要素的塑造和描写来表现的呢?下面我们依次探究学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小说内容,明确小说主题。)

第四步:二探人物,审视“祝福”

教师先和同学们一起确定要探究的人物,主人公是祥林嫂,对祥林嫂命运起到重要影响的人物主要有婆婆、鲁四老爷、柳妈和鲁镇的人们。然后分两步来探究:第一,探究人物的特点;第二,探究人物的作用。

1.探究人物的特点

先请同学们独立进行,先从课文中找出体现人物特点的典型语句,然后用词语概括人物特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边探究边写在备用纸上。参与交流时则倒过来,用这样的句式介绍:特点是……;表现在……。互相评判时重点看是否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后两级。时间机动。

要求探究的人物在课堂上依次进行,每人独立完成后再参与讨论,相互启发,相互评判。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提升学生的认识——

    (1)祥林嫂

特点“安分、善良、不幸。

安分和善良表现在对她眼睛的描写上,不管是她第一次成为寡妇初到鲁镇,还是第二次成为寡妇再到鲁镇,她都是“顺着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心地的安分和善良。

不幸表现在她初到鲁镇,头上都“扎着白头绳”,表明她两次都死了丈夫;她初到鲁镇和再到鲁镇,脸色都是“青黄”的,表明她生活的艰苦和心灵遭受的深度创伤;也表现在她唯一的儿子被狼叼走后变得机械重复:“我真傻,真的”;更表现在她沦落鲁镇街头成为乞丐时的模样:“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2)祥林嫂婆婆

特点:精明、无情

表现在她把已成寡妇的祥林嫂当做商品来买卖,把她卖给了深山野坳里的贺老六。把祥林嫂辛辛苦苦攒下的工钱全部拿走。在她眼里,儿媳妇不是人,是赚钱的工具和可以买卖的物品。

(3) 鲁四老爷    

    特点:只有礼教准则,没有人文关怀

表现在他对待祥林嫂始终如一的厌恶和排斥态度。其中最典型的是他的几次皱眉:祥林嫂初为寡妇到鲁镇他家,他“皱了皱眉”,因为“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再成寡妇到他家时,他“照例皱过眉”,并且暗暗地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当祥林嫂孤寂地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时,鲁四老爷并不感到难过和悲伤,甚至还厉声痛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鲁四老爷不愧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一个受过封建礼教“专业教育”的人。

(4)柳妈

    特点:缺少“善”心的“善女人”

    表现在她对待祥林嫂的取笑和挖苦的态度上:“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还表现在她用迷信思想来“启蒙”祥林嫂:“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所以必须“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结果让祥林嫂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精神恐惧,一直到死都在追问灵魂的有无。

虽然柳妈是一个信神、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可她的善心并不适用于成为寡妇的不幸女人身上。

    (5)鲁镇的人们   

    特点:冷漠,没有同情心

表现在当祥林嫂再成寡妇来到鲁镇时,“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表现在她们知道“阿毛故事”很“动听”时,就“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但当她们听得熟了,就烦厌得头痛。于是“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还表现在后来许多人对她额上的伤疤“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但“笑容和声调上”则“是在嘲笑她”。      

2.探究人物的作用

    每人用“作者通过主人公所受到的……来表现主题”的句式概括人物的作用。要求:准确、深刻、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边探究边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之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互相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

    作者是通过祥林嫂遭受寡而再嫁、嫁而再寡的不幸反而遭到周围人们的漠视和厌弃,一步步滑向命运深渊,最后在人们的祝福声中孤寂地死在街头,来表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这个主题。                                           

人们之所以这样对她,是因为头脑里都是封建礼教思想,都以封建礼教作为标准来看待她,觉得她是一个晦气、伤风败俗、给人带来厄运的人,所以都厌弃她,排斥她。她周围的人——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柳妈、鲁镇的人们,都是被封建礼教思想武装起来的人,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恶人还是善人。鲁四老爷作为“富人”和“恶人”的代表,持着封建礼教的标准,厌弃和排斥祥林嫂,认为“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柳妈作为“穷人”和“善人”,也在封建礼教思想的“熏染”下,取笑和挖苦祥林嫂;而鲁镇的人们,同样持着封建礼教的标准,对待祥林嫂也都“冷冷的”,把她的故事“咀嚼赏鉴”成为“渣滓”后,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准确、全面的把握人物的特点及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第五步:三探情节,环视“祝福”

  该环节分两步来探究:第一,探究情节的特点;第二,探究情节的作用。

  1.探究情节的特点

  每人独立进行,先探究情节的主要特点,再对全文的情节进行划分,并用简要的语言依次概括。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形成基本共识。之后老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

  本文情节的主要特点,一是完整,前有序幕,后有尾声;二是采用倒叙写法,先写祥林嫂死去的悲惨结局,再用顺序写法展现祥林嫂每况愈下的悲惨人生路。情节的划分和概括依次为:序幕:介绍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写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写祥林嫂被卖改嫁;高潮:写祥林嫂又成寡妇,再到鲁镇;尾声:再写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2.探究情节的作用

  请学生先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作者怎样通过情节来表现主题的,然后依次阐释。要求:准确、深刻、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和相互评判,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之后老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

  作者用情节来表现主题时,在技巧上,一是先写结局,突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加重主题的悲剧性。二是通过反复写祥林嫂的脸色和眼睛来展开情节,纵向地连在一起比较,就可以分明地看出她每况日下的人生境遇。而面对这样一个厄运连连、不幸至极的弱女子,人们对她的态度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越来越冷漠无情,先是以寻求心理刺激的心态来“咀嚼赏鉴她的不幸,等新鲜感消失了,便对她”烦厌和唾弃了。因此,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读者对于封建礼教思想“吃人”的本质也越来越清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小说情节脉络,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自主探究能力。)

第六步:四探环境,俯视“祝福”

  该环节分两步来探究:第一,探究环境的特点;第二,探究环境的作用。

  1.探究环境的特点

  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

  请学生先探究环境的总特点,再在文中找出典型语句具体阐释。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边探究边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完善,之后老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 

  该环境的特点是封建礼教氛围浓厚。一是从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的书房摆设可以看出。书房里挂的对联出自封建礼教代表人物朱熹,案头摆放的也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作品。二是从鲁镇的人们对待祥林嫂的厌烦态度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认为祥林嫂是晦气的、伤风败俗的,都避而远之,是因为每人心里都有一把封建礼教的“尺子”。三是从柳妈谈阴司故事可以看出,她之所以认为祥林嫂死后要被阎罗王锯为两半,分给两个丈夫,是因为心中有一个“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准则。

  2.探究环境的作用

  教师请学生用“作者把人物命运放在……的环境中来表现”这样的句式概括作者怎样通过环境来表现主题,要求是一到两句话,然后展开说说理由。要求:准确、深刻、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评判,形成小组基本共识。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

  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放在封建礼教思想浓重的社会环境里来表现,让人们看到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这样就感性而又直接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具体来说,作者创设封建礼教氛围浓厚的社会环境,既让读者看到了主人公悲剧的社会根源,也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毒害。从鲁四老爷这样的“富人”和“恶人”,到柳妈这样的“穷人”和“善人”,一旦被封建礼教思想“武装”后,对待祥林嫂的不幸,都会形成统一的态度,一致认为她是“伤风败俗”、“晦气”的人,对她冷漠歧视、厌弃排斥,而祥林嫂惨死街头后,鲁镇的人们祝福依旧,丝毫没有哀伤的成分。作者就这样很自然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思想的毒害和对遭受不幸的妇女的“吃人”本质,深刻的批判了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第七步:总结收获,回视“祝福”

该环节我将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启示,在备用纸上写下来。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评判,之后老师随机抽点纪委同学来说说你的理解,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

刚开始上课时,我们提到了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他曾评价说:“鲁迅能够在非常短小的篇幅内,融入非常厚重的内涵和犀利的观点,这很了不起!”

一个伟大的小说家,首先是伟大的思想家。有人说:“一部伟大的小说,总是以作家对人生和对人的处境和命运的独特而深刻的感受、认识和发现去震撼读者的心灵。”《祝福》直通人性,直指人心,让每个人去思考,去面对。让我们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洞察能力,自主走向精神成长;同时从中学习语言,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赏析和运用能力,自主走向语言成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与启示,深化对本文的理解。)

第八步:拓展阅读,远视“祝福”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我向学生推荐两类文章,一是研究专家评论《祝福》,二是鲁迅的杂文《灯下漫笔》和序文《<呐喊>自序》等。在下节课开始前,老师随机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自己的阅读感想,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扩大阅读量,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思考。)

五、板书设计

    说明:鲁四老爷、四婶、柳妈、婆婆,还有其他的鲁镇人们,代表着“吃人”的封建礼教。小说中提到,柳妈对祥林嫂说“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祥林嫂听了这话“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封建礼教就像一把锯子,锯开了祥林嫂的人生,锯断了她的幸福,成为了一个一生都没有春天的不幸女人。

http://s15/mw690/004lhguUgy6IwdqfypM4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