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祝福》教学设计(王佳依)

(2014-04-28 11:15:52)
标签:

教育

《祝福》教学设计

初阳学院综合文科111班 王佳依 11980117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的第二个板块“永远新的旧故事”。本文的内容是:主人公祥林嫂在封建礼教思想浓重的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做帮工,她寡而再嫁,嫁而再寡的不幸,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反而一步步被歧视、被孤立、被抛弃,最终行乞街头,孤寂地死在新年的祝福声中。本文的主题是:揭露封建礼教对身为寡妇的不幸妇女的身心摧残和对中国人的精神毒害,批判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本文的特点是:主题深刻,对以封建礼教为代表的封建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人物独特,塑造的祥林嫂是一个寡而再嫁,嫁而再寡、厄运连连的没有人生春天的女人;情节巧妙,先用倒叙写法突出悲惨,再用顺叙写法表现祥林嫂每况愈下的悲惨人生路;环境典型,鲁镇和鲁四老爷家两个一大一小的环境都有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氛围。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深刻的反封建文化的主题展现、独特的祥林嫂人物塑造、巧妙的倒叙情节安排、典型的封建礼教环境创设,提高小说的解读水平。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对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和环境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祥林嫂形象的特点和借此表现的主题;

(2)能解释情节设置的特点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3)能阐释环境的特点和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理解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小说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祥林嫂命运的悲苦和精神的孤寂;

(2)能体会作者对祥林嫂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礼教文化的深刻批判。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祥林嫂形象的特点和借此表现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

 能体会作者对祥林嫂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礼教文化的深刻批判。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即是先生所谓的“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时间:2分钟。

(设计意图:点出本文中的主要人物,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带着好奇走进文本。)

 

(二)初探情节:知“祥林嫂”一生

    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要求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划分出情节结果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要求是: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6分钟。

教师随机选取学生,分享小组交流成果。全班讨论之后,教师分享其阅读感受

本文情节结构如下。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结局:寂然死去。开端:初到鲁镇。发展:初到鲁镇。高潮: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这种叙述方式是倒叙。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教师顺势介绍题为“祝福”的含义: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鲁四老爷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划分情节,区分小说“三要素”和情节“六要素”的区别,并且理顺文章结构,训练学生小说阅读能力)

 

(三)再探主题:思“祥林嫂”不幸

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学生独立思考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并在学习纸上记录。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4分钟。

教师随机邀请2-3位学生进行分享,全班进行交流讨论。之后,教师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本文的主题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对身为寡妇的不幸妇女的身心摧残和对中国人的精神毒害,批判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

(设计意图:再读文章之后,感知主题,为下文的解读做铺垫。)

 

(四)三探人物:看“祥林嫂”形象

学生明确小说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接着思考,文中用哪些描写怎么塑造了怎样的“祥林嫂”形象。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学习纸上记录,之后小组讨论和分享。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8分钟。

教师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祥林嫂人物形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厄运连连的没有人生春天的女人,她文中运用到了肖像、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1.肖像描写:(共三次)

脸色——青黄→青黄→黄中带黑。

两颊——红的→消失了血色→消尽了悲

眼睛——顺着眼→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眼珠间或一轮、悲哀的颜色。

衣饰——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同上→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以及死前的三次肖像描写,尤其是眼睛的描绘,从“顺着眼”,到“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2.语言描写:“我真傻,真的……”

失子对祥林嫂是致命一击,反复述说是为了减轻内心痛苦;而人们对祥林嫂悲惨遭遇却厌恶和唾弃,说明人际关系的冷漠,预示着祥林嫂悲剧的必然。

3.神态、动作描写——两次祭祀

第一次,讪讪地缩了手,疑惑地走开。第二次,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变作灰黑,失神的站着。两次祭祀的动作描写,说明祥林嫂精神为之崩溃。

(设计意图:解读小说主要人物,训练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掌握,以及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五)四探人物和环境:究“祥林嫂”死因

1.探究其他人物形象。

学生思考,小说中的哪些人与祥林嫂的死有关,他们是怎么逼死她的。在学习纸上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分享,最终形成小组最佳答案。要求是: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

教师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鲁四老爷、婆婆、柳妈、鲁镇的人们与祥林嫂的死有关,他们无视祥林嫂的苦难,体现出封建礼教对人们的精神毒害。

1)鲁四老爷

特点:只有礼教准则,没有人文关怀。鲁四老爷“不愧”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一个受过封建礼教“专业教育”的人。

表现在他对待祥林嫂始终如一的厌恶和排斥态度。其中最典型的是他的几次皱眉:祥林嫂初为寡妇到鲁镇他家,他“皱了皱眉”,因为“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再成寡妇到他家时,他“照例皱过眉”,并且暗暗地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当祥林嫂孤寂地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时,鲁四老爷并不感到难过和悲伤,虽然一只在自己家生活过的狗或猫死去主人都会感到难过甚至悲伤,但他却什么感觉都没有,甚至还厉声痛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2)祥林嫂婆婆

特点:精明,无情。在祥林嫂婆婆眼里,儿媳妇不是人,而是赚钱的工具和换钱的物品。

表现在她把已成寡妇的儿媳妇祥林嫂当做商品来买卖把她卖给了深山野坳里的贺老六,到手了八十千,给小儿子娶了媳妇后还剩十多千。同时,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存在主人家一文也没有用的一千七百五十文钱全部被她取走了!

3)柳妈

特点:缺少“善”心的“善女人”。柳妈虽然是一个信神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可她的“善”心并不适用于成为寡妇的不幸女人身上。

表现在她对待祥林嫂的取笑和挖苦的态度上,“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她取笑和挖苦时“打皱的脸”还“蹙缩得像一个核桃”;还表现在她用迷信思想来“启蒙”祥林嫂:“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所以必须“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于是祥林嫂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精神恐惧,一直到死都在追问灵魂的有无。

4)鲁镇的人们

特点:冷漠,没有同情心。

表现在当祥林嫂再成寡妇来到鲁镇时,“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表现在她们知道祥林嫂的“阿毛故事”很“动听”时,就“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听完“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但当她们后来听得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于是“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还表现在许多人对她额上的伤疤“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但“笑容和声调上”则“是在嘲笑她”。

 

2.探究环境因素。

学生思考,导致祥林嫂死去的环境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通过环境来表现主题的。先简要概括,再展开说说理由。要求准确、深刻、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

教师分享阅读感受:该环境的特点是封建礼教氛围浓厚。一是从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的书房摆设可以看出。二是从鲁镇的人们对待祥林嫂的厌烦态度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认为祥林嫂这个寡妇是晦气的,是因为每人心里都有一把封建礼教的“尺子”。三是从柳妈谈阴司故事可以看出,她之所以认为祥林嫂死后要被阎罗王锯为两半,是因为心中有一个“一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准则。

(设计意图:人物、环境都是是小说要素之一。分析两者在本文中的表现,以及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解读小说。)

 

(六)拓展延伸

电影《祝福》的结尾对小说作了这样的改编:祥林嫂捐了门槛“赎罪”后却仍被鲁镇的人鄙夷,她愤然举起菜刀,砍向自己曾寄予无限希望的门槛。学生思考,这种改编是否符合小说中祥林嫂的思想性格,理由何在时间:5分钟。

教师分享阅读感受:电影拍摄的时代比较特殊,加入这个情节是为了体现劳动人民的抗争,但是这个情节的加入有悖鲁迅原作初衷祥林嫂是封建思想、封建秩序的牺牲品,她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不净,捐了门槛以求获得宽恕,直到临死前也只是对鬼神的有无有了一点点儿动摇,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忽然爆发出那么大的反抗精神,用刀去砍门槛呢?这不符合祥林嫂思想性格发展的轨迹。受尽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迫害最终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所吞噬,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也是鲁迅小说的立意之所在,而改编后的这一情节显然有悖于这一主题

(设计意图:将电影与文本相结合,对情节的改编进行探讨,再次刻画出祥林嫂的形象特点,深化学生对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http://s4/mw690/004lhguUgy6IsflozWH7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