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叶吉娜)

标签:
教育 |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二、学生分析
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诗歌意象的特点和内涵;
(2)能阐述诗歌语言的特点和效果;
(3)能解释本诗节奏的特点与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解读诗歌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诗歌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作者对未来积极、乐观的情感;
(2)能体会作者对生命坚定、执着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能解释本诗语言上的特点和效果
(三)教学难点
(1)能阐述诗歌内容的特点和效果;
(2)能体会作者乐观积极、热爱生命的态情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第一步:激趣导入,感怀“未来”
每个时代都有一批优秀的诗歌影响着当时的人们。六七十年代,有位叫食指的诗人,曾用自己的诗歌,影响和鼓舞了一大批年轻人。他有一首诗歌,被人们以手抄本的形式传抄了十几年,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首影响广泛的诗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直接导入课堂学习。)
第二步:一读情感,感受“未来”
我将请学生先自由诵读课文,积极体验,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美。读完后用一句话说说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3分钟左右。
每个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在交流中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别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接着引导学生深入一步学习。让每个人根据文本的语言来推测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对诗歌的情感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体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理解。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认识——
首先我结合本文语言来说。这首诗开头两段的句子如:“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灶台”、“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等,都说明了作者当时所处的年代充满了贫困、残酷和迷惘。我再向同学介绍当时的背景。诗的最后告诉我们这首诗写于1968年,这一年,许多思想活跃的青年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磨难。当时正是“文革”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诗人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诗人处于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在该环节的最后,我将请全班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在齐读中一起体验作者的情感。读前让学生讨论:这次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体验?作者对未来的自信和乐观是不是轻松的、单纯的?让大家在讨论中形成基本的共识:作者情感上不是轻松的自信和单纯的乐观,在诵读体验时要多一份沉重,多一些“悲壮”,要读出“分量”,在悲伤中透出力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情感,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理解。)
第三步:二读内容,感知“未来”
我将请学生再次自由诵读诗歌,在诵读中积极体验诗歌的内容美。读完后说说作者先后用了哪些内容(意象)来表达自己“相信未来”的情感,这些内容或意象有怎样的美感和特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情况。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提升学生的认识——
第一、二段是悲凉的内容和意象:蜘蛛网查封了灶台,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这些内容和意象有一种悲凉美,表达了现实的残酷和无情。在悲凉的内容和意象之后,作者却在两个诗段末尾坚定地表达了“相信未来”的美好信念,形成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崇高美。
第三段则是想象而成的亮丽、壮阔的内容和意象:手指是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就是托住太阳的大海,巨手摇动,就是一枝沐浴着曙光的温暖漂亮的大笔杆,面对天幕,诗人写下“相信未来”四个大字。这个诡异虚幻的内容和意象,蕴含着动人的豪迈美和壮阔美。
第四段开始,作者将笔触转向“未来”,直接抒情,强力推进。抒发“相信未来”的原因:“未来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第五、六两个诗段再进一步,期望未来能透过“皮肉”的表面,看到“脊骨”的本质,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这些内容,可称为坚定美、期待美。
末段第七诗段,作者又把对象切换到广大的“朋友”,以异常坚毅的态度告诉他们,要坚定地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个内容可称之为坚毅美、铿锵美。
在该环节的最后,我将请全班同学带上深一步的理解齐读诗歌,深入体验。教师先向学生说明:各位要在诵读中有意识的体验每段内容不同的美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味诗歌内容之美,理解诗歌意象“绝望中带着希望”的特点。)
第四步:三读语言,感悟“未来”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深化学生的学习——
从诗歌的语言形式上说,有如下特点:一是对称和整齐,有对称美、整齐美。如第一到第三这三个诗段,前两句都用了相同的句式,其中第一二两个诗段以“当”字句式开头,第三诗段以“我要用”句式开头;而这三段的结尾都以冒号引出相同的四个字:“相信未来”。对称和整齐还体现在每个诗段都是四行文字。从效果上说,这种语言上的对称和整齐,看上去精致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顺畅。二是变化和自然,有变化美、自然美。从第四诗段开始,开头两句不再以相同的句式开头,而且第四、五、六、七这四个诗段的开头句式都不一样。
从诗歌的韵律上说,全诗每段开头一个字的音韵都比较饱满,读起来比较响亮。前面三个时段中,双句最后一个字都是“ai”韵,形成了一个互相呼应的韵场。
本诗语言表达在形式上有一个小瑕疵,即第三诗段的前面两句。这两句对于中学生来说相当难懂,作为老师也很不容易看懂。作者将“手指”比作”排浪”,将“手掌”比作“大海”,但作者没有在本体和喻体之间用上任何比喻词,而是直接将两者突兀地连在一起。许多人即使是名家也会误以为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拖住太阳的大海”,这样一来,作者的奇思妙想就完全被俗化了。
在该环节的最后,我将请全班同学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齐读诗歌,一起体验。读出语言的对称美和整齐美、变化美和自然美。也要读出音韵的饱满美和大气美。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品析能力。)
第五步:四读节奏,感触“未来”
学生自由诵读,在诵读中积极体验诗歌的节奏美。读完后说说每一诗句在朗读时应该采用什么节奏,具体包括:什么地方该停顿、什么地方该重读、每一诗段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之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和基本理解,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如诗歌的第一诗段,语气应该是低沉、坚定的。在“当蜘蛛网”后停顿,重读“无情”;在“当灰烬的余烟”后停顿,重读“叹息”;在“我依旧固执地”后停顿,重读“固执”;在“用美丽的雪花写下”后停顿,重读“相信未来”。
在该环节的最后,我将请全班同学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齐读诗歌,一起体验节奏之美,要一一读出相应的停顿、重音和语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节奏,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六步:合读融合,感拥“未来”
在前面“四美”依次理解、逐个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和节奏美融合在一起,在诵读中整体体验,读出自己完整的理解。第一回请每个人自由诵读,放开声音,努力体验。第二回,请全班齐声朗读,共同体验,读出气势,读出氛围,把本诗的学习推向高潮。在诵读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讨论:我们在广播、电视上经常听到、看到的朗诵方式已经形成慷慨激昂型的传统模式和套路,对此你怎么看待?这首诗是不是也一定要这样读?你觉得朗读最重要的是什么?要求:简洁、深刻、独到(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左右。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与学生交流——
慷慨激昂的朗诵方式确实已经成为传统朗诵的一种模式和套路,这种模式自古就有了,一直延续到今天,体现了中国人的朗诵审美标准。但如果所有的朗读都追求这种形式,那就很可能出现故作深沉、拿腔拿调的形式主义倾向。特别是青少年,更不宜刻意追求深沉。关键要让自己的朗读和体验融合,外声内情,声情合一。同时每个人的朗读和体验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必要求完全一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四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六步:总结收获,感仰“未来”
该环节教师将请学生用一句话总结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与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两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三四人,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激励学生的学习——
一首好诗,能让我们体验到它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和节奏美。这种多种多样的美,是通过诵读自主体验到的。让我们学会诵读,学会体验,让诗歌的美流入我们的心灵,积淀成我们美好的语文素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与启示,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第七步:拓展阅读,感服“未来”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我将向学生推荐阅读食指的《热爱生命》,还有食指的其他名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烟》《酒》等。在下节课开始前,随机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自己的阅读感想,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五、板书设计
说明:蛛网、余烟、灰烬象征着惨淡、黑暗的现实,但是诗人在那样的时代,仍然找到了雪花、葡萄、曙光等作为自己的精神慰藉,表达一种积极乐观、相信未来的态度,所以我用简笔画构成太阳的图案,隐喻这种希望和态度就像太阳,在人们的心灵上投下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