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学设计(张诗雨)

标签:
教育 |
《想北平》教学设计
汉语言文学(初阳)
一、文本分析
二、学生分析
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
(2)能阐述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分析本文语言特色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思乡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作者对故乡北平真挚的爱恋和真切的思念;
(2)能体会作者对故乡自然生态美的欣赏和偏爱。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
能阐述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走近“北平”
1.提问学生:如果让你来写家乡,你会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要求:在白纸上列提纲,小组成员交流)
2.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走进老舍的散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北平”
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
时间:8分钟左右
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想法——
作者在第一段说:“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可见散文所选择的内容是自己所知道的、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有“五多”:静儿多、空儿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设计意图: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而是让学生在诵读中对文本产生自己的感受。通过表达感受,提高学生纤细的感受力。
(三)再读课文,品味“北平”
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
时间:8分钟左右
小组互相交流自己的见解,进行自评和互评。选出小组中说得好的跟全班分享。
教师也随机说说自己的研习心得——
本文在写北平“五多”内容时,语言特点有三个:平实不花哨,口语不呆板,亲切不严肃。如:
1.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
2.(果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这些语言都非常个性化,换一个词,可以用“平民化”。纵观老舍散文,其语言已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使人读其文如沐清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赏析和合作赏析两个环节,让学生层层深入课文的语言,发现它的特色,体会它的精妙。
(四)三读课文,体悟“北平”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本文表达了什么情感?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边研习边在学习纸上写下关键词句。
要求:感情概括简洁、全面;特征分析准确、深刻。
时间:8分钟左右
小组互相交流自己的见解,进行自评和互评。小组形成最佳答案后与全班分享。
教师也随机说说自己的研习心得——
本文主要抒发了作者对北平的思念之情。这份情感态度,在文章各处都有体现,如:标题为“想北平”;文中出现了“真爱”、“真愿”、“真想”,对象都是北平的事物;结尾也直抒胸臆:“真想念北平呀!”
而文章也体现了这份情感的个性化。第一,作者认为爱北平的感情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像爱自己的母亲;第二,爱北平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第三,爱北平是排他性的,不能爱上海与天津,不能爱巴黎或伦敦。文章的个性,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在语言赏析的基础上,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从而实现“文本、作者、读者”的三方交流。
(五)总结学习,回味“北平”
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
时间:5分钟左右。
教师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说一说自己的收获,继续促进学生的学习——
让我们记住老舍这样平民化的语言和细腻而热烈的情感,借此提升自己美的语感和情感,流入我们内心,积淀成我们美好的语文素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检验其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对整个课堂进行一次形成性评价;教师也说说自己的观点,从而实现师生双方的阅读交流。
(六)学习写作,拓展“北平”
五、板书设计
http://s7/bmiddle/004lhguUgy6I5MrtYsCe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