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酥油茶简介
http://s4/mw690/004lgRr0zy6IOwl2xcT63&690
酥油茶藏族的一种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与藏族毗邻的一些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惯。
酥油茶是将砖茶用水煮好,加入酥油(牦牛牛奶中提炼的黄油),放到一个细长的木桶中,用一根搅棒用力搅打,使其成为乳浊液。另一种方式是将酥油和茶放到一个皮袋中,扎紧袋口,用木棒用力敲打。所以配置酥油茶叫“打”酥油茶。是女主人招待客人的一项非常费力的工作,现在也可以用电动搅拌机配置。
由于砖茶含鞣酸多,刺激肠胃蠕动加快消化,单喝极易饥饿,必须加酥油或牛奶,蒙古人一般喝奶茶,西藏牦牛产奶量不大,普遍用酥油茶招待客人。
二、酥油茶的主要功效
http://s5/mw690/004lgRr0zy6IOwl5Kn2f4&690
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他所著的《四部医典》中就论述了酥油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新鲜酥油凉而能强筋,能生泽力又除赤巴热”,即是说新鲜酥油润泽气血,精力充沛,使皮肤不粗裂,还能治疗粘液及发热性疾病。认为酥油可“益智增热力”,“千般效用延年称上品”,“可促进人的体力及延长寿命”,“人们日常饮食靠油类,体内供热内脏可洁净。体质即补气力容颜添,五官坚固长寿到百年”。藏医学认为,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强体质,还可使精液增多,滋润肠胃,和脾温中,润泽气色,精力充沛。酥油茶能产生很高的热量,喝后能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料。
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浓,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的作用。茶中的芳香物质,还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区的藏民,缺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由于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人的排尿量多一倍,因此,他们只有靠饮茶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谢,并且饮茶可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牛羊肉属于酸性食物,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它会使人体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疲劳等症状,大量饮茶后,在人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这能使人体内的酸碱维持平衡。所以,藏族人民将酥油与茶同饮,为自己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保健法。
三、酥油茶的礼节礼仪
http://s16/mw690/004lgRr0zy6IOwl8YWj9f&690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藏族生活在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高寒的高原气候,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藏民族勇敢刚毅的民族个性,也形成了藏民族独具高原特色的饮食文化,藏乡的酥油茶便是其中一朵奇葩。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刚进藏的汉族干部,要适应高原环境,首先要过生活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顾名思义,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盐三种原料做成。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艺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简单又别致:先将鲜奶加温煮熟,晾冷后倒入圆形木桶中,桶中装有与内口径大小一样的圆盖,中心竖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圆盘,打酥油者紧握本柄上下捣动使圆盘在鲜奶中来回撞击,直到油水分离。这个过程就叫做“打酥油”。牛羊奶经过这样捣打后,其中的油质浮出水面,将它用手提出。压装于皮翼中,冷却后便成酥油,现在,手摇牛(羊)奶分离器已经逐步代替了手工捣制的旧工艺。酥油以夏季从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敬神供佛时,点灯、煨桑等都离不开酥油。酥油还可以软化皮革,以便揉搓皮绳革条,在牧区,男女青年还用它擦脸,以保护皮肤,防晒抗寒。被誉为青海塔尔寺密宗“艺术三绝“(酥油花、堆绣、壁画)之一的酥油花,更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驰名中外。酥油花是一种独特的雕塑艺术,它用酥油揉以各色矿物颜料塑成形态各异的形象,大至山川人物,小至花草虫鱼,无不逼真细腻,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藏区绝少产茶,制作酥油茶的茶叶,最初多来自中原地区。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4、5世纪时,吐蕃军队就曾通过与内地的战争夺得了大量茶叶,但直到公元5世纪以前,吐蕃社会还没有形成饮茶的习俗,茶叶也只是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品而为社会上层所珍藏。唐开元以后,随着唐蕃之间交往的增多,饮茶习俗渐渐传入吐蕃。到了晚唐时期,唐蕃开始在河西和青海日月山一带进行茶马互市,茶叶开始大量运往藏区。以后茶马互市盛行。1372年,明政府专门设立“茶马司”,专门管理内地与边地的茶马互市活动。清初。“茶马互市”制度正式建立。从此,茶叶开始源源不断输入藏区并进入寻常百姓家。做酥油茶用的多为大茶和砖茶。砖茶为长方体,重约两公厅左右。既适合长途运输也便于外出时携带。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藏族牧民们的创造。为了适应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和露天甚至风雪里放牧的生活,他们最需要的是一种御寒保暖的热饮,这样,酥油茶便应运而生了。酥油茶有各种制法,一般是先煮后熬,即先在茶壶或锅中加入冷水,放入适量砖茶或沱茶后加盖烧开,然后用小火慢熬至茶水呈深褐色、入口不苦为最佳。在这种熬成的浓茶里放进少许盐巴,就制成了咸茶。如在成茶碗里再加一片酥油,使之溶化在茶里。就成了最简易的酥油茶。但更为正统的做法是:把煮好的浓茶滤去茶叶,倒入专门打酥油茶用的酥油茶桶(这是藏区群众家里常见的也是必备的一种生活工具,酥油茶由筒桶和搅拌器两部分组成。筒桶用木板围成,上下口径相同,外面箍以铜皮,上下两端用铜做花边,显得精美大方。搅拌器是在比简口较小的圆木板上安一根比桶稍高的木柄构成,圆木板上有4个直径约4厘米的小孔,搅拌时,液体和气体可以上下流动。现在,在城市和其他一些有条件的藏族群众家里,则更多地是使用电动搅拌器,既方便快捷,又干净卫生),再加入酥油和适量食盐,用搅拌器在酥油茶筒里使劲搅打,使酥油、浓茶和食盐充分融台为一体,然后倒入锅或者茶壶里,放在火炉上加热,或马上饮用,或装入保温瓶中以备全天之用。如果在上述的基础上再打进鸡蛋、加入准备好的核桃仁、花生、芝麻等物搅打溶化,这就是更高级的酥油茶了。
除了用酥油,有的藏族群众还用骨髓、牛奶、清油等打酥油茶,这类茶至今还在喝,同样芳香甘美,强身健体,御寒保暖,而旦还可以加工加料,把酥油茶打成色香味俱佳的高级饮料。酥油茶醇正芳香,既可解渴,又可滋润肺腑,还能产生较大的热量,所以特别适合藏族人民高原御寒的需要。另外,由于牧区群众的日常饮食多以牛羊肉和糌粑为主,少食瓜果蔬菜,茶里含有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部分维持了人体营养的均衡。同时,饮茶还有助于消化和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因而酥油茶一经产生,便流传至今,并成为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敬酥油茶是西藏各民族的礼节酥油茶也是藏族群众祭神待客的礼仪物。敬神以酥油和茶为佳,待客则茶酒并重。待客时,全家排在门前,向来客敬一杯酒。献一条哈达,即是最高的礼节。而送别亲人时,则背着酥油茶送到车站亲人上车后,还要敬三次茶,喝完才能上路,取吉祥如意、一路平安、万事大音之意。在川滇藏区,酥油茶还是年轻人恋爱的媒介,流行在该地区的“茶会”,可以说是一次公开的集体恋爱,最为农牧区的年轻人所喜爱。
四、酥油茶的饮食文化
http://s12/mw690/004lgRr0zy6IOwlci5J1b&690
藏族嗜好酥油茶,有一则民间爱情故事,叙说了酥油茶的来历。传说,藏区有两个部落,曾因发生械斗,结下冤仇。辖部落土司的女儿美梅措、在劳动中与怒部落土司的儿子文顿巴相爱,但由于两个部落历史上结下的冤仇,辖部落的土司派人杀害了文顿巴,当为文顿巴举行火葬仪式时,美梅措跳进火海殉情。双方死后,美梅措到内地变成茶树上的茶叶,文顿巴到羌塘变成盐湖里的盐,每当藏族人打酥油茶时,茶和盐再次相遇,这则由茶俗引发出的故事,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人们说,没有喝过酥油茶,就算没有到过西藏高原。初喝酥油茶,第一口异味难耐,第二口淳香流芳,第三口永世不忘。千百年来,在与严酷的自然条件作斗争时,藏族人民创造了酥油茶文化。围绕茶文化,还有茶会,贯穿于交友、节庆、离别、爱情等聚会中。酥油茶的喝法,德钦藏族喜欢加奶渣,中甸、维西藏族则追求纯正。
去西藏藏族与酥油茶一定要喝酥油茶,一来可以治高原反应,二来可以预防因天气干燥而嘴唇爆裂,三来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没有喝过酥油茶的人初喝时,第一口异味难耐,第二口淳香流芳,第三口永世难忘,当地人说,没有喝过酥油茶,就没有到过迪庆高原。可是酥油茶本身的味道实在不敢恭维,很多内地人都不能忍受它的臊味,可是又不能不喝。西藏人总是善解人意地说,喝多了就习惯了,甚至还会喜欢上它,也是,事情总是这样的,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先结婚后恋爱的爱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