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说美国(21)-这里的春节静静的,淡淡的

标签:
情感文化 |
分类: 感受美国 |
还是想记录一下在这里过春节的点点滴滴,毕竟只是在这里过的第三个春节。总有一些不一样的心情和光景。
新年快乐,“嗨皮牛也”。大年初一的早上就收到女儿女婿的祝福。白人女婿也娶鸡随鸡,娶狗随狗的跟着女儿用中文说着祝福语。
突然想到两句话:“大人笑,孩子叫,就是好日子。”这是指我在楼上写点啥的时候,楼下传来女儿夫妻的说话声、咳嗽声和孩子玩游戏的喊叫声。这就是家的声音,就是我万里迢迢来到美国迫切想听到的声音。
每天晚间,清晰的听到女儿停好车,开门,一掀帘子进来,跟着进来的是一团冷气,还有“我回来啦”那句招呼声。迎接她的是老少中外,四个面带笑容的家人,一桌子热气腾腾的饭菜,以及儿子尖锐的叫声。对这些,是不是一天的辛苦疲劳都值了。
我想跟女儿说一句:你很幸福,还有两个能烧一桌子菜的父母在。但是转念一想,能烧一桌子菜,何尝不是作为她父母的我们的幸福呢?因为毕竟我们还能干这些活,毕竟我们还以能干这些活为乐,相对明天,这样的今天难道不是幸福吗?
平时在中国,老头老太在家,总是让电视代替我们出声,否则家里寂静无声是常态,即便有声也是我们轻轻的说话声。
躺床上的时候想,快过年了,在上海的家中是怎么过年的,说来一肚子惆怅,买得不多,烧得不多,吃得更少,于是过年的滋味就荡然无存了。反过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来体现现在是过年了,过年的日子像极了平常的日子,这就不是冷清两个字可以概括的了。
那天老婆说:“今天是小小年夜了。”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这天,女儿带来个好消息。她们诊所来了两个上海人,告诉女儿她们有个活动的地方,都是中国老人,活动内容有体育节目,唱歌跳舞,棋牌娱乐等,她们热情的招呼我们俩参加。而且说有公车接送,每周活动时间可以根据你参加的活动内容定。公车司机很负责,一定要把人送到家,并看着你把门锁上了才开车离开。这,是我们的新年礼物吗!
说到明天大年夜,老婆就想到做蛋饺了,并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做成蛋饺,有这样一盘蛋饺上桌,年味就大不一样了,这个,上海人都懂。
第二天上午,发扬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成功了,做了30个左右蛋饺,站了两个小时。老婆后来搬凳子来坐,但是手没停。晚上就用它做一个汤,口味和食材都是几年不曾有过的。在满足女儿胃口上我们俩可是煞费苦心了。这样的父母多难得,表扬一下自己。但,那个父母不是这样的?
国内,你可以感受到年节的日子在慢慢走来,你周围都是各种将要过年的元素簇拥着你,让你不得不意识到年要来了。在这里,就完全没有这样的讯息,只有到中国超市等地方才会有这样的氛围,让你感觉温暖。所以你要清晰地意识到今天是几号,该做什么来使你家的年味慢慢聚拢起来。
已经定好大年夜的那一天吃火锅,一切食材都准备到位。那天我们还要去99大华买菜,也可以感受一下那里的年味。那天,99大华肯定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的样子,好期待。
晚上,国内是大年夜的清晨,那些早起的朋友已经在微信上互致新年的祝福了,我一会儿没看手机,已经堆了很多慰问的短信。有些是要我回的,就立马回赠。
很违和,这里丝毫没有春节的气氛,要装得兴奋异常的样子,也是够我们演一会儿的,否则你就没有心气儿来组织那些热乎乎的词句。
这次过年,我们一方面要跟阳康斗智斗勇,另外还要积攒些快乐的心情应付过年的事,两线作战,一阴一阳,就总是在心里火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