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笔皆是莫衷一是
(2022-06-30 14:11:28)
标签:
育儿情感时评教育 |
分类: 所经所历 |
年老了就是各式各样的值得纪念的东西越来越多,为了不让这些东西争天夺地的挤占空间,必须努力做到少而精,让它们陪伴自己而不是围攻自己。
我有很多笔,半百支,这些笔有的已经油干水尽,有的已经配不到笔芯,还杵在笔筒里滥竽充数,实在是这些笔有些来历不俗、出身名贵,扔了觉得有些可惜,留着又……,想到一个方法——送人。
周围交好的有一家,这家有个女学童。我想:不如送她吧。
于是看到这女孩后跟她说:“我有很多笔,什么时候你上来看,满意的都拿走。”她欢快答应。
过几天,女孩来。看着她欢天喜地的把我的笔几乎一扫而空,心里想,这些新奇百怪的笔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但是对她来说就两个字——好玩。
说实话,真送人了又有些不舍。
这些五花八门的笔作为载体,隐含着我的很多故事,也是只有我心知肚明的故事。这些故事对我是有意义的,但是对旁的人就毫无意义,包括自己的老婆。不少笔当初是作为纪念品而留存的,像到美国买的笔,拉斯维加斯宾馆里的笔,党代会的笔,当人大代表时得到的笔,留宿美国弟弟家他赠与的笔。是整个职业生涯和人生经历的历史见证。
这些笔都有故事在,例如美国的笔,那天我是特地让女儿驱车来到美国的文具店,是个很大的商场。让我意外的是美国的笔都贵得要死,我挑了一支最便宜的,人民币还要20元左右的一支圆珠笔。例如,当人大代表时的笔,这是我的一个高光时刻,有过这样经历的人毕竟很少。
这些笔还奇出百样,有笔身上可以拉出一条横幅的企业文化纪念笔,有铅笔和水彩笔合二为一的,有世界闻名的派克金笔,还有写美术字的弯头钢笔,当年也是风行一时啊。
退休了,这些笔安静的躺在笔筒里,多数时间无人问津,更别说被人使用了。
我还有30几本工作手册,终于决定最后的处理方法是扎成一捆,当废纸买掉(已卖掉)。
还有市部级的奖状、证书诺干,还舍不得扔,但最终也是一扔了之。
再有就是百多张的碟片,音乐类软件类的为主。可能最后也是垃圾筒里去的宿命。
还有一些自己如何也不会用的大部头的书,像《英汉词典》《中国成语连环画》等,也准备送给学童。
那天整理过了,除了《英汉词典》,更多的是大部头的电脑书,美术书,还有自己喜欢的小说书。扎成五大捆,下决心准备买掉(已卖掉)。
为了给自己留个念想,我留了一本《工作手册》,精装豪华版的。博客只留电子版的,草稿全部扔掉。照片、视频、唱的歌都只留电子版。
做这些事的时候就想得很多,我们俩已经是老年人,总要离开这个世界,是否留存的基点是我俩的身后女儿如何处理。女儿已经扎根在美国,什么东西女儿会带回美国?老婆说:“除了钱,一切都不会带去,都得一扔了之。”这样一想一切都变得简单。
我还想到,歌里唱:“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受苦受累他乡留。”我们总希望孩子有出息,有出息就是往外走,他乡留。结果就是孩子依靠不住了,不能环顾左右,绕膝茶饭地照顾我们了,我们要独自面对自己充满不确定的老年生活。
真是子女围绕着你照顾你的时候,又往往是以孩子没啥大出息为代价的,或者是孩子达不到你自己认为的美好生活为代价的,我们又心有不甘,觉得自己拖累了孩子,使孩子不能远走高飞。
我一直认为孩子有自己的路,她愿意走什么路都应该支持,不能以远离自己而阻扰孩子。孩子需要什么我们都支持,包括资金支持,做一个明白的家长。
话说回来,我们走了一切都是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