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日前跟老婆参观土山湾博物馆。土山湾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宗教影响的重镇,妻子一家曾经多年在这里生活,而且靠宗教的实业养家糊口,所以留下很多生活的印记,来这里是寻找她们在这里的生活点点滴滴。
这座楼是当年织女社所在地,岳母和其母亲都是织女社的成员,靠织补收益养家糊口。这座楼的哪个窗口后面,曾经有那两位母女在飞针走线,谈笑风生。没有进去看,因为现在是一个机关所在地。
织女们在劳作的场景。
为土山湾发展做出贡献的中外人士。岳母是天主教徒,老婆也受过洗礼,但是没有教名。
舅子在5个月的时候被岳母从这个孤儿院抱回了家,从此他跟随岳母生活。他曾经有过寻找亲生父母的想法,终于只是说,没有起来行。舅子59岁离开人世,也是很惨淡的一生。上图是孤儿院介绍,下图是孤儿院生活图景。
这个牌楼是土山湾木器制作的代表作,多年流失海外,回国后都成了散件,由手艺人拼合而成,艺术水平相当高。
这也是当年木作手艺人的代表作,让我这个老木匠惊叹不已。
这个雕花木箱我家也有一个,是土山湾木匠的作品,也是老婆的陪嫁。当年岳父买了大小一套六个箱子,现分别为她们兄妹三人所有。我跟老婆开玩笑,她不在了我就把箱子捐献给土山湾博物馆,前提是我还在。哈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