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资治通鉴·汉纪七》(三)

(2018-09-12 15:34:52)
标签:

历史

文化

读《资治通鉴·汉纪七》

(三)

 

错又上言曰:臣闻秦起兵而攻胡、粤(兴兵攻击匈奴和百越)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不是为了保卫边疆救民水火)也,贪戾(贪欲暴戾,穷兵黩武)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了解形势),战则为人禽(擒),屯则卒(最终)(困)死。夫胡、貉(音:末,貊)之人,其性耐寒;扬、粤之人,其性耐暑。秦之戍卒不耐其水土(不服水土、气候),戍者死于边,输(后勤转运)者偾(音:份,紧张)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一旦被征发犹如被问斩),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有罪之吏)及赘婿(入赘女婿)、贾人(商人),后以尝有市籍(经商经历)者,又后以大(祖)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闾为村中主路,其左住穷人,右为富人)。发之不顺(不公平,无根据),行者愤怨,有万死之害而亡(无)铢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汉律:人出一算,算百二十钱)之复(补偿),天下明知(都知道)祸烈及己也。陈胜行戍,至于大泽,为天下先倡(首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强制征兵)而行之之敝也。

半民:秦统一后的战争,南征百越,北伐匈奴,已经算是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了,况且还是在战国二百多年从没间断尤其是始皇帝统一天下的大规模战争之后。更加让老百姓感到厌倦,这还不算,修长城、修陵墓、修阿房宫,还有大规模的戍守和转运,民力使用达到超极限状态。陈胜、刘邦的起义不都是征发戍卒的被逼无奈吗?
  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依靠)于地,其势(特点就是来去飘忽,抢夺侵扰)易以扰乱边境,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畮(亩)也。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长城内外),以候(侦查防备要塞的士兵)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防御薄弱,就会侵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不救,边民不安投降胡人,去救,人少不行,人多就要从远处调去,到了之后,敌人跑了)聚而不罢,为费甚大(来了,不撤走,军费开支太大);罢之,则胡复入(撤走了,敌人又来了)。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连年如此,会被拖垮)。陛下幸(幸亏)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开发边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换),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依据地形)为之高城深堑(建造深沟高城);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不)下千家。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民(招募流民),免罪,拜爵,复其家(免去他全家的赋税),予冬夏衣、禀食(粮食),能自给而止(能自给后停止补助)。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不给他们好处,不会愿意在苦寒危险地方)。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和胡人战斗,夺得他们抢掠的战利品,赏给他们一半),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互相救助,不怕牺牲)。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和此前政策相比,效果好得多)相万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自我保护,不再受到胡虏之患)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

半民:晁错认真分析了匈奴的流动性、抢掠性、投机性的特点。指出了从前政策的被动:不防不行,少了无用,多了无效,久了拖垮。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募民实边,给这些居住在苦寒危险之地的百姓以政策、爵位、赋税甚至实物上的优惠,奖励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守边自保。应该说,晁错这一主张是个很好的创举,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我国的边境守卫政策,比如建国后,毛主席所采取的亦兵亦民的生产建设兵团制度,军队的建制和管理,和平时期生产自给、组织训练,战时可用,又熟悉驻地(边境)情况。的确是行之有效的边境防卫制度。
  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半民:政策被采纳。
  错复言:陛下幸募民徙以实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更加俭省),输将之费益寡(运输费用更少),甚大惠也。下吏(管理官员)(如果)能称厚惠(将皇帝的优惠政策用好),奉明法,存恤(抚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善待)其壮士,和辑其心而勿侵刻(做好思想工作,不侵扰刻薄),使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先来的乐不思乡),则贫民相慕而劝往矣(没到的贫民都想去)。臣闻古之徙民者,相(查看)其阴阳之和,尝(品尝饮水)其水泉之味,然后营邑、立城、制里(规划邻里)、割宅(分割田宅),先为筑室家,置(安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耕作有工具)。此民所以轻去故乡(与安土重迁相反)而劝之新邑也。为置医、巫(设置医院、祭祀之地)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婚),生死相恤(照顾),坟墓相从,种树畜长,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

半民:进一步,招的来,安乐居,留得住。苦寒边远的一张白纸,认真规划,从头运作,画出最美丽的边境图画。我们今天的新疆,很多新兴的美丽城市,不都是我们自建国建国以来屯垦戍边的国家政策和新疆建设兵团几代战士的汗水换来的吗?
  臣又闻古之制边县以备敌也,使五家为伍,伍有长(伍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里长);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小吏官名);十连一邑,邑有假候(官员)。皆择其邑之贤材有护(有保护能力)、习地形(熟悉地形)、知民心(深得民众拥护)者。居(平时)则习(教习)民于射法,出(守边时)则教民于应敌。故卒伍成于内(寓军于民),则军政定于外。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幼则同游,长则共事。夜战声相知,则足以相救;昼战目相见,则足以相识;欢爱之心,足以相死(从小一起生活,相知、相助、可共生死。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如此而劝以厚赏,威以重罚,则前死不还踵(前赴后继)矣。所徙之民非壮有材者,但(只)费衣粮,不可用也;虽有材力,不得良吏,犹亡功也(民有力,吏有才)

半民:再进一步,住得好,用的好。寓军于民,选择良吏,严格训练,厚赏重罚,将士用命,巩固边防。
  陛下绝(拒绝和亲,以作试探)匈奴不与和亲,臣窃意(估计)其冬来南也;壹大治(一旦我们边境大治),则终身创(就会利用这大好形势,重创匈奴)矣。欲立威者,始于折胶(他们刚入侵,就予以重创);来而不能困(打击),使得气(得意而去)去,后未易服也(不易被降服)

半民:一旦边境得到巩固,就争取和匈奴一战,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决不可打无准备之仗。

半民:如果说贾谊的主张更多的是内政,是国家内部的政治体制架构,那么晁错的这篇宏论主要考虑的是对外,尤其是自汉朝建立以来危害甚深的匈奴。

自开国以来,西汉政治一直是萧规曹随的“黄老”、“无为”为主。当然有他的实际针对性和效果,但长久弥漫着的“无为”之气,也会掩盖着社会发展中积累的各种矛盾。就像一条小船,在浅滩水边行进时可以“无为”,然而西汉这条船是要远航大海的,“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小舢板是不可能经得起大海的波涛、暗礁、漩涡、激流的。而最早吹响航海号角的人却是两个书生:贾谊、晁错。
  错为人峭直刻深(严厉、正直、刻薄、深邃),以其辩(思辨)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半民:《资治通鉴》在这里概括了晁错的为人,是一个想做事、能做事、敢做事、不怕得罪人的人,有点像吴起、商鞅。这样的人在中国,尤其是在承平日久的所谓“太平盛世”,是深刻的看到盛世危机的人,也是最容易得罪人的人,差不多也是没有好下场的人;然而他们真的是为国家、社稷、百姓的好人。他们有一个很别致的名字:孤臣。

历史就是有意思,政治理论总是先于实际的政治。贾谊的早亡,使他没有机会去解决他提出的内政问题(《治安策》),而提出边患问题的晁错,却要着力去替贾谊解决他未竟的内政(削藩)问题,并且为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晁错提出的问题,只有留待后人了: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他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