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朱安鲁迅许广平女人文化 |
分类: 才子佳人 |
提到民国,总无法撇开这些女子,林徽因,张爱玲,陆小曼,萧红,阮玲玉,胡蝶,冰心等,她们或妩媚风情,或才情横溢,或温婉动人,或个性独特,她们如一只只艳丽的蝶,翩跹在民国灿烂的天空,她们无疑是让人关注和艳羡的。而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和她们不一样,没有她们的天生丽质更没有她们的天赋才情,她不是蝶,她更象墙角一株悄然生长的小草,让人无限怜惜和心疼。
世人多知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对于他原配夫人朱安可谓知之甚少。因为鲁迅而知道了朱安,一个普通的女人,相貌平平,没读过书,是属于旧时代里一个非常传统保守的女人。这样一个女人,自然不可能让留过学,受过新思想教育的鲁迅动心,对这个包办婚姻,鲁迅从一开始是抗拒的。于是从订婚到结婚,朱安就等了鲁迅七年。七年的时光,足够漫长,就是现代的女人也等不起耗不起。但是朱安必须等,那个时代女人如果被退聘,无疑是整个家族的耻辱。传统的朱安更不可能有那样的勇气。也许这是鲁迅最沉默最强烈的抗议,希望朱安知难而退?但是鲁迅沉默的抗议敌不过对母亲鲁瑞的一片孝心,最终无奈的迎娶了28岁的朱安。但是迎娶了朱安不等于他接受了朱安,这只不过是两人痛苦婚姻的序幕和开始。
婚后第二天,鲁迅就开始在自己的书房睡,把新婚妻子朱安冷冷的晾在了一边,对别的女人来说新婚是花好月圆,浓情蜜意,可对朱安而言,是寂寞独守空房,是月圆人不圆。想来朱安心自然苦,泪只有往肚子里咽。婚后没多久鲁迅继续游学日本,这一走就是三年。三年的时光,朱安细心的侍奉婆婆鲁瑞,勤快的打理着周家的家事,她是一个贤惠勤劳的女人,是一个合格的媳妇,表面上她淡然自若,可是心里的寂寞和酸楚有多深又有谁能懂?看了花开花落,守得月圆月缺。1909年8月,朱安终于盼到了丈夫鲁迅从日本归来。这次朱安以为会等来鲁迅的柔情与关爱,会等来人月两团圆的美好与甜蜜。但是鲁迅对她依旧是冷淡的,疏远的,虽然两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是形同陌路,咫尺天涯,不过有着夫妻的名义罢了。
1912年初,鲁迅去了北京,这一去又是整整七年。七年间,鲁迅没有给朱安只言片语,仿佛他的生命里从来没有朱安这个妻子。又是一个七年,一个女人能有多少个七年?朱安除了无奈的坚守,执著的等待又能奈何?即便是这样一份倍受折磨的婚姻,她只有默默的选择守候。她是温顺的,传统的,更是卑怯的,她甚至没有勇气向鲁迅问一个为什么?她更缺少一份泼辣去大吵大闹?
1919年11日,鲁迅全家迁居北京,阔别七年,朱安以为能和鲁迅修复关系,她费尽心思的打理一日三餐,无微不至的照顾着鲁迅的日常起居,以为这样做可以暖化鲁迅冰冷的心。她也尝试着努力着做一些改变,剪掉了发髻,学做体操,期望能换来鲁迅一个柔情的眼神,一句体贴的话语,但是鲁迅只当她是一个若有若无的影子,他从来没有正眼看过她一眼,总是那么严肃和冷峻。或者对朱安而言,能够守着他,看到他,也觉得美好?总觉得还有希望,总有一天鲁迅会接受她。但是许广平的出现彻底碾碎了朱安的希望和梦想,鲁迅把所有的柔情和爱意都给了许广平。当鲁迅带着许广平南下之时,朱安的心里陷入了怎样的孤独和绝望?她唯有顶着周太太的名份凄凉清冷的过着日子,最后孤独死去。一直到死,她对鲁迅都没有丝毫的怨恨。
朱安的一生是可怜而隐忍的一生,没有爱情的婚姻又何止她和鲁迅?但是没有哪个女人如她一般,有一个名义上的丈夫却终生如陌生人,一辈子连丈夫的一丝柔情和怜惜都无法得到,甚至连一丝一毫的美好回忆都没有。因为她不美,所以就该被厌弃?因为她没有文化,所以就该被鄙视?可是那是朱安的错吗?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家庭是她无法选择的;不能去读书,没有得到新思想的教育,也不是她所能选择的;而婚姻,她能做主吗?鲁迅有济世救国的抱负,有悲天悯人的心肠,缘何对一个弱女子心硬如此?决绝如此?难道他的感情奢华至此?贵重至此?竟然都不舍得分一点点给自己的妻子?如果不满意这份婚姻何必要答应,既然娶了进门何必要苦苦折磨?对于鲁迅,可以潇洒的退出可以轻易的放弃,但是对朱安这个旧时代的女人来说,放弃与退出又谈何容易?
朱安的一生是痛苦无奈的一生,有谁能读懂她的寂寞?体会她的酸楚?擦去她的泪水?朱安不美丽没文化,不代表她没有思想没有感情,又有谁愿意去了解她的思想她的感情呢?朱安是爱着鲁迅的,爱得近乎卑微和怯懦,她的一生都在仰望着鲁迅,鲁迅对她而言,是一座永远无法攀越的高峰。朱安所受的教育注定了她思想的局限性,所以她无法懂得鲁迅,永远走不进鲁迅的世界,无法和他进行对话和思想上的交流,他们如两条永远无法交叉的平行线。如果鲁迅不是鲁迅,而是一个平凡的男人,或者朱安的一生不至于如此凄清和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