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正确认识和理解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

(2014-05-25 15:40:00)
分类: 读书研讨

内容摘要

回忆性散文,作者往往是以“今日之我”的立场观点来写“昨日之我”,教师只有正确的指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才能准确理解作者的原笔原意及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关键词   回忆性散文  昔日之我  今日之我  原笔原意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选了 10余篇以第一人称“我”写的回忆性散文,分别是魏巍《 我的老师》(七上)、海伦·凯勒《再塑生命》(七上)马及时《王几何》(七上)丘吉尔《我的早年生活》(七上)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下)、丰子恺《竹影》 (七下)、鲁迅《阿长与<</span>山海经>》(八上)、朱自清 《背影》(八上)、杨绛《老王》(八上)、张岱 《湖心亭看雪》(八上)鲁迅 《藤野先生》(八下)等。在教学这些散文时,有很多教师往往抓不住回忆性散文的要旨教学,只是按照“教学参考用书”的意见,照本宣科,偏离了作者的原意,向学生传达了不正确的信息,这不能不说是教学上的一大失误。回忆性散文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怎样抓住其本质特点来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思想情感的精髓?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能否正确的指导学生来认识和理解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回忆性散文中的“当下的今日之我”与“过往的昔日之我”,才能准确理解作者的原笔原意及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一般说来,凡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回忆性散文,大都以自我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体验为基础,书写见闻感受,表达喜怒哀乐。纪实性和抒情性是回忆性散文的本质特点。作者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常常是以现在的口吻,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来观照过去的事情,品评过去的人物,或褒或贬,或爱或憎。这样文章中就会出现两个“我”:一是今日当下的我,一是昔日过去的“我”。这两个“我”,在文章特定的时空下,对人对事对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时前后是一致的,有时前后是不一致的,有的前后甚至出现很大的反差。在解读后一类文章的时候,既要以“文本细读”为主,还有必要辅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二者结合才能做到解读相对的准确。且看下面几个实例——

   魏巍的《我的老师》属于第一类。作者通过回忆小学时蔡云芝老师假打学生、教学生跳舞、教观察蜜蜂、教学生读诗、学生模仿老师写字、放假时不愿离开教师、做梦找老师等生活片段,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喜爱、赞美和思念之情。这种情感是始终如一的,只不过是“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相比,对教师的思念和热爱之情更强烈罢了,以至最后迸发出了“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的热切希望。

朱自清的《背影》则属于第二类。作者写于1925年,追忆八年前的旧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临上火车时,父亲不顾年迈,拖着肥胖的身子翻铁道买橘子,令作者感激不已。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把其主旨定位在“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上。果真如此吗?只要从“今日之我”写“昨日之我”的角度来解读,就会有更合乎作者本意的理解。首先,来看作者谈此文的写作动机:“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194771日答《文艺知识》编者问)那句话说的是什么呢?原来是“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原来是这句话触动了作者的心弦,才想到了”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那朱自清父子间平时的关系如何?从这篇回忆性的散文的字里行间还是能看出其有不少“矛盾”的:一是昔日二十岁的“我”看到父亲和脚夫讲搬运行李的价钱,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28岁今日的“我”回过头来再看“昔日的我”,才认为“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二是“昔日的我”看到父亲“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时,“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今日的“我”现在想想才明白“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其实这两处“聪明”都是反话,是太糊涂的意思,未了解当时父亲的良苦用心,说明“昔日之我”在那时的心智还不成熟,显得幼稚;三是“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现在的我”有什么不好会“触他之怒”?原来是“家庭琐屑”。究竟有什么家庭矛盾导致父子间“最近两年不见”?课文虽没有明说,但根据有关传记资料可以发现,朱自清对自己父亲娶姨太太是不满的,由此造成了父子失和,再加上朱自清在扬州任教时,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父亲就单方面的支走他好几个月的工资来维持家用,朱自清一怒之下便离开了家乡扬州,到上海等外地任教(陈孝全著《朱自清传》,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8-10-01)。这些矛盾,前者属于青春期的叛逆,两代人的“代沟”可以理解,后者则属于“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矛盾,让朱自清很是苦恼,难以释怀,便两年多与父亲不相往来。所以,细读全文,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大段,才是全篇的重心之所在,只要认真品味,从中不难领会作者写此文所要抒发对父亲的复杂情感:有热爱,有感激,有思念,但更多的则是内疚、忏悔与自责,尤其是想到父亲已离“大去之期不远”时,那种强烈的后悔、想念之情就更加难以割舍,以至于潸然泪下,不能自已,而这种情感是朱自清结婚以后有了儿女,自己成了父亲后才猛然间良心发现的,带有鲜明的悔过之情:父亲在公职被开、家景惨淡、年老体衰、生活拮据的情况下,临别前还不忘买橘子给自己吃,而自己竟因为与父亲闹矛盾居然生气两年不见,作为人子是多么不应该啊!所以,1923年《背影》一文发表后,朱自清便把杂志寄回家里,朱自清弟弟朱国华把文章交给父亲,父亲一字一句读完后,老泪纵横,认为儿子还是理解父爱的,于是前嫌尽释。这说明那段时间父子间有着很深的矛盾。朱自清写《背景》难道不是想获得父亲的谅解?又难道不是想缓和父子间的关系?这样剖析,就会得出与常规不同的主旨。   

与上两篇有直接借助“昔日之我、今日之我”来抒情议论,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明末清初张岱(1597——1679)的《湖心亭看雪》则呈现另一种风貌:作者情感内敛,融情于写景叙事之中,用笔非常委婉含蓄。《湖心亭看雪》通篇几乎找不到一句明显的抒情和议论,但作者内在的情感还是露出蛛丝马迹,有案可稽的。这篇文章出自《陶阉梦忆》,根据《陶阉梦忆》自序推断,此文写于1644年明朝灭亡之后,其时作者五十来岁,而回忆的是163212月到西湖赏雪的事,这一年作者35岁。从“今日之我”写出“昔日之我”所经历过的一个时间、一个地名、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作者思国恋旧的情结。作者在文章开篇出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这时已更新换代,大清朝统管了中国,但作者仍沿用明末已死的皇帝年号记事;在湖心亭看雪巧遇了两人,“强饮三大白而别”时,便“问其姓氏”,结果却没写明对方姓啥名谁,只记住了对方“是金陵人,客此”。是作者记性差忘了别人的真实姓名了吗?绝对不是,因为金陵是明朝的建都之地,作为大明的子民,张岱始终都会记住的,清楚的交代一个时间,一个地名就是最好的佐证。除此而外,“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看似单纯明了的雪景,往往被很多教师只当做“白描”手法运用的一个范例来大讲特讲,其蕴含在景物描中的复杂的情感却被忽略了。试想:一个人坐在小舟里观看雪景,怎么会看得出自己坐的船小得像一颗小草、船中的人小得像一个谷粒或米粒呢?恩格斯曾经说过,作家的倾向性可从细节和场景中流露出来。很显然,张岱当时看到的雪景,有写实景的一面,也有通过想像写虚景的一面,在冰天雪地的世界中,天地的浩瀚广阔与人的卑微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他自己既想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思想,又含蓄的流露出自己无力抗清复明、扭转乾坤的孤独与无奈之情,毕竟晚明的气数已尽,大势已去,个人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只好借回忆美景来顺应自然,痴迷山水,尽情享受昔日上下一白的美好世界。35岁“昔日之我”的张岱赏雪时,读者体会到当时的他是喜爱自然,内心充满着闲情逸致,不随流俗,孤傲清高;50来岁的“今日之我”张岱回忆此事时,读者领悟到他现时的骨髓里渗透的是对故国的淡淡哀愁和绵绵思念。

通过上面三个不同课例的阐释,可以看出回忆性散文出现的两个“我”与作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作者以“今日之我”写作某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时与文中的“昔日之我”是相通共融前后一致的,有时是错综复杂今昔不同的。昔日在场的“我”是作者在事件发生时的原始体验,这种体验是客观真实的;“今日的我”在回忆人生世事的过程中往往融入当下才有的新的思想情感元素,对过去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之事有了新的思考,与过去相比,情感会变浓,认识会深化,思想也会更深刻。这正体现出人的成长成熟会随着时光的推移,学养的增加,阅历的深广,认识的提高,思想情感也是随之发展变化这一客观规律。正是人对他人它事它物有着今昔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评价,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和审美世界,供编者、教者、学习者和欣赏者揣摩和探究,从而各取所需。但无论如何,理解并尊重作者的原意和本意是后人阅读和品评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否则就会过度阐释,走向偏颇。在现实的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曲解、误解作者写作原文本意的现象,尽管原因非常复杂,但追究起来不外有三:编者往往根据主题来选文组成单元,“教师教学用书”对某一课文的理解分析而形成的思维定势和思想观点,往往会成为教师遵循的“圣经”;很多教师缺少独立钻研的精神,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强,只好人云亦云。

汉代的大儒董仲舒说“诗无达诂”同样,对回亿性散文的理解也是仁智互见。虽说教者很难完全理解作者的原笔原意,但只要解读的方法正确,细读文本,再辅以知人论世,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作者写回亿性散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精髓还是能够认识和把握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引领学生拨云见日,去探寻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