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石龛饶梵韵,诗冢卧松岚。
风送花香远,林深鸟语欢。
村炊融落日,冉冉过前川。
我对仙居双庙狮子岩的探访,全因此诗而重燃。
今年,机缘巧合,购阅了台州当代古诗词老前辈应光猷先生力著《苍山零草》,翻到此篇,甚感振奋。原因是,此诗所题之“狮子山”,就在仙居双庙,也叫“狮子岩”,我每次回家都会从它脚下经过。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群众为纪念宋末元初本乡杰出的教育家、诗人翁森(字秀卿,号一瓢,双庙乡原下翁村人),移其墓于狮子山麓,并建“翁森公园”。应老诗中“诗冢卧松岚”句,当指此事。这在那个多为温饱而奔波的年代,乡人不惜耗此财力人力,移冢狮山,供人瞻仰,育后人承先师之风,扬先师之学,实为难得,当引为佳话。
亭台楹联让人驻足观赏
立足狮子岩脚下入口,“翁森公园”石碑静静伫立,身后两只石狮威风凛凛,镇护着身后以整座山为躯体的“狮子王”。石狮后即是一座两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凉亭,经过二十多年风雨侵蚀,油漆多处脱落,略显沧桑。两层亭楼各题有一副对联,一楼对联的字取篆书繁体,较为难认,经反复推敲比对,才艰难“破译”出来,此联应为:西山云雾埽开双庙憾,堂前清水洗静天下愁。上联从近景双庙西山着墨,下联一笔荡开,目及天下,气势顿显。二楼对联以简体书写,基本能认得,只是上联倒数第二字笔画受蚀,模糊难认,只能倾向性地认作“征”字,读作:四面是景皆“征”人,一年无日不登亭。此联意境显然不及前一联,文友们评价也不甚高,只是其中有个未解之字,增了不少雅趣。其实,亭如人,一座亭的品趣多半在其楹联,一个人的格调也多半在于其言语,话不投机,其相再美,亦难有聊兴。狮子岩门亭因为有了对联,让人驻足欣赏。
不多说,穿过亭子,沿石阶拾级而上。两侧松柏森森。翁森墓就静静卧于门亭后石阶左侧约二十米处,正是这块小小的墓碑,决定了这座山的分量。
再上几步,又有一亭,唤“天云亭”。这是一座传统风格的六角石亭,其上所提两对楹联,正是应光猷老先生所撰。亭正面一对曰:天风拂阁清香远,云彩护亭意韵多。此联上下联的头一个字——“天”、“云”,正组成亭之名字,甚妙;另一联在亭背面,曰:凭重栏尽收山中趣,再几步能看云外天。此联意境远阔,延承了应老一贯的诗风,读来胸间顿生浩荡之气。更妙的是,此联两句正好道出了接下来的两处景点。
上联“凭重栏尽收山中趣”就是指天云亭右侧的“狮子嘴”。通往“狮嘴”有一条廊道,仅一米多宽,中段设一拱门,两侧对联已风蚀难认,只有门楣所书“狮山古刹”依稀可识。显然,早有先人看中“狮嘴”处风水,曾在“嘴”里塑起神佛诸像,使此处成了一个小小的悬空寺。应老诗中“石龛饶梵韵”,写的应当就是此间景象。站在“狮嘴”里,就可以“凭重栏尽收山中趣”了。此时,沐浴山风,浸染梵韵,抖落尘事,身心顿有羽化之感,无比畅快。忽然想起,那位曾发出“独自莫凭栏”感叹的千古词帝,若能有幸到此一游,必将其词句改为“独自又凭栏”了。
收回目光,才发现脚下已是凌空的危崖,身前又无护栏,甚是惊险,慌忙退回几步。想起儿时无知逞强,常常以涉险而自以为勇。后来,反复诵读了翁森《樵》诗,渐悟其理,从此行险处均多几分谨慎,其实这也是践行对父母之孝、对亲人之爱的内在之义。在此,奉上翁公《樵》诗末两句,与诸君共勉吧——“夜来雨过苍苔滑,莫向巉岩险处行。”这是对樵夫行山的叮咛,而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在世道上攀爬的樵夫吗?
http://ww3/large/ed2422bdgw1erhxneq285j20jo0ettfj.jpg古墓”" TITLE="2015年3月20仙居之“翁森公园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教育家和诗人,明朝将翁森授徒之地命名为崇教里。民国时以其号名其乡,称一瓢乡。清代乾隆年间知县何锦在城内(今县人民医院前)重建安洲书院,将私学转为官学,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7)学堂兴,书院废。其实,我们今天的安洲小学、安洲中学也是它的延伸。近年,仙居的诗词爱好者们成立了一个诗社,也叫一瓢诗社。1991年,双庙乡人民还集资在狮子崖东麓修建了翁森公园,移翁森墓于此,供后人瞻仰。翁森公园还被县委、县政府列为全县十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http://ww1/large/ed2422bdgw1erhxqwursgj20jo0et7aq.jpg古墓”" TITLE="2015年3月20仙居之“翁森公园
http://ww3/large/ed2422bdgw1erhxu7nnewj20et0jodng.jpg古墓”" TITLE="2015年3月20仙居之“翁森公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