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村+圣井山+卢氏宗祠+黄林古村(瑞安)

(2014-05-06 23:59:03)
标签:

旅游

http://s12/mw690/004lfFnLgy6IFSB09svdb&690

http://s12/mw690/004lfFnLgy6IFSChG79bb&690

http://s5/mw690/004lfFnLgy6IFSDcF1i84&690

http://s2/mw690/004lfFnLgy6IFSEap6pa1&690

http://s12/mw690/004lfFnLgy6IFSFkniP5b&690

http://s16/mw690/004lfFnLgy6IFSGBWPl4f&690

http://s9/mw690/004lfFnLgy6IFQQchza68&690

曹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境内.,是一个典型的环山型村,.周围有平阳,马屿,仙降等.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
进士第一村
  中华进士第一村位于浙江温州瑞安曹村镇。曹村距瑞安市区 18.7 公里,温州市区 64 公里,平阳县城 34 公里,地处飞云江下游南岸。后晋年间( 936-947 ),曹氏第十一世祖曹霭、曹霅、曹昌裔三兄弟为避闽乱,从福建长溪迁居许峰。经过 200 多年的繁衍,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家族,从此许峰就叫曹村。南宋绍兴二十七年( 1157 ),曹逢时首登进士第,曹村文风渐盛,一时人才辈出。据《曹氏族谱》统计:“登进士甲科者 29 人,武进士者 人,特奏名进士者 21 人,太学进士者 38 人,武学进士者 人,乡贡进士者 人,胄贡进士者 35 人,漕贡进士者 16 人”。   一个曹村出了这么多的进士,在我国文化史上实属罕见。究其原因: 、曹村地理条件优越,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理想的环境。曹村物产丰富,盛产稻米、豆麦、柑桔、杨梅、板粟、枇杷、竹木、青瓷花瓷古瓷碗,拥有酿酒、缫丝、印染、水碓、油车、豆制、素面等作坊,经济实力强大。曹村位于粤浙交通要道,是瑞安主要商业集散地,工商发达,经济繁荣。 、温州自古文风鼎盛,书院林立。南宋单是城内就有东山、浮沚、永嘉、城南、城北等书院,瑞安有仙岩书院,塘岙、梅谭书塾。在曹村,曹绛创办风岗书塾,曹豳建起虎邱书院。两大书院延请名师,教育族子,造就了大批国家有用的人才。 、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政治文化中心南移,便于曹村子弟入京太学深造和应试。南宋之前,我国封建王朝的国都大多建在北方,路途遥远,人们往西安、开封赶考,对南方人讲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进士很少。据《温州市志》记载,在唐朝温州地区只有 个进士,北宋 25 人,到了南宋急增至 1346 人。这说明都城的远近,对各地考取进士的人数能起一定的作用。 、曹村民风朴实,勤耕善读。曹氏家族为了发展耕读文化,设立学田功名田产,用于延师兴学,奖励功名,资助学子上京赶考。由于曹氏宗族大力提倡“读书荣身”,读书作官的儒家思想在家族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http://s2/mw690/004lfFnLgy6IFSLajOVc1&690

http://s16/mw690/004lfFnLgy6IFSMdqF16f&690

http://s9/mw690/004lfFnLgy6IFSOUcDCa8&690

http://s8/mw690/004lfFnLgy6IFSQ1iR1d7&690

http://s3/mw690/004lfFnLgy6IFSRhMdQ62&690

http://s14/mw690/004lfFnLgy6IFSSxeklfd&690

http://s13/mw690/004lfFnLgy6IFSTvxyQec&690

http://s3/mw690/004lfFnLgy6IFSUDpiGb2&690

http://s4/mw690/004lfFnLgy6IFSVx4Mbc3&690

http://s9/mw690/004lfFnLgy6IFSXgl5K68&690

http://s12/mw690/004lfFnLgy6IFSYddZFfb&690

http://s13/mw690/004lfFnLgy6IFSZ4ZJO3c&690

http://s5/mw690/004lfFnLgy6IFT02bZi54&690

http://s10/mw690/004lfFnLgy6IFT0YGs9f9&690

http://s14/mw690/004lfFnLgy6IFT23Yjbfd&690

http://s6/mw690/004lfFnLgy6IFT35LiBa5&690

http://s7/mw690/004lfFnLgy6IFT41qgmf6&690

http://s8/mw690/004lfFnLgy6IFT4XDmvd7&690

http://s9/mw690/004lfFnLgy6IFT5WyZa38&690

http://s4/mw690/004lfFnLgy6IFT6XpYvf3&690

http://s10/mw690/004lfFnLgy6IFTdx68V69&690

http://s14/mw690/004lfFnLgy6IFTeIt6Bed&690

http://s8/mw690/004lfFnLgy6IFTfCfm7b7&690

http://s15/mw690/004lfFnLgy6IFTgySeObe&690

http://s11/mw690/004lfFnLgy6IFThu0f82a&690

http://s9/mw690/004lfFnLgy6IFTircnK98&690

http://s14/mw690/004lfFnLgy6IFTjlH7n5d&690

http://s1/mw690/004lfFnLgy6IFTkhdQI10&690

http://s13/mw690/004lfFnLgy6IFTld7Xucc&690

http://s3/mw690/004lfFnLgy6IFTmdGvwa2&690

http://s9/mw690/004lfFnLgy6IFTnfZFu58&690

http://s1/mw690/004lfFnLgy6IFTocIgM40&690

http://s3/mw690/004lfFnLgy6IFTpaZxMc2&690

http://s16/mw690/004lfFnLgy6IFTq5g4L3f&690

http://s5/mw690/004lfFnLgy6IFTrkqKo14&690

http://s10/mw690/004lfFnLgy6IFTsl87v69&690

http://s3/mw690/004lfFnLgy6IFTtkCB422&690

http://s10/mw690/004lfFnLgy6IFTukAFX59&690

http://s15/mw690/004lfFnLgy6IFTvfOrA4e&690

http://s15/mw690/004lfFnLgy6IFTwqZAy5e&690

http://s9/mw690/004lfFnLgy6IFTzy05Oe8&690

http://s14/mw690/004lfFnLgy6IFTABQuxad&690

http://s14/mw690/004lfFnLgy6IFTBz2eF2d&690

http://s12/mw690/004lfFnLgy6IFTCuFd19b&690

http://s16/mw690/004lfFnLgy6IFTDoYKb2f&690

http://s11/mw690/004lfFnLgy6IFTEn3eOca&690

圣井山石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明至清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圣井山石殿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大南乡,海拔794米。因石殿神座前正中,有一口泉眼井,终年不溢不涸,水位不变,泉水清洌甘甜,故誉为“圣井”,山也由井(原名青龙泉)得名。圣井山石殿的所有构件都是用石料雕刻而成,殿内陈设也都由石块刻制,全殿不见寸木块砖。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占地面积410平方米,建筑面积229平方米。现存建筑群为明代万历至清代光绪间的建筑,由山门、石坊、前殿、正殿和左右厢房组成,分布在一条东西向纵轴线上,形成左右对称的建筑格局。殿内保存多方记载温、瑞宋、明时期百姓到此“求雨”碑刻,记录多次大旱时间及灾情,留下珍贵史料。1989年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井山风景名胜区以浙南宗教圣地圣井山命名,圣井石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是浙南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全石构建筑群。石殿内有终年不涸不溢、水质甘醇的水井,人称"天下第一井",圣井因此得名,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马屿大南乡圣井山之颠,有石殿和玉皇塔组成,肇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06),为人民祈雨之所,后传说为西晋旌阳令许逊练丹成仙之处,故又名许府圣庙。圣井山石殿坐西朝东,由山门、石坊、回廊、前后进和左右厢房组成,占地486平方米,建筑面积略小,构件纯为石料。殿宇造型古朴庄重,结构巧妙而坚固;石坊、山门恢弘典雅;殿内立塑像外还陈列着石碑8方和石香炉、石佛、石雕等,别具一格,饶有艺术品位。建筑群中精美浮雕颇多。现存有明天启元年(1621)石刻狮子和香炉以及多方明清碑刻。

http://s11/mw690/004lfFnLgy6IFTKhXT4fa&690

http://s9/mw690/004lfFnLgy6IFTL3mBya8&690

http://s7/mw690/004lfFnLgy6IFTLVKAK26&690

六科是永安乡一个行政村。
   据当地族谱称,因为村里有六水汇聚而始称“六源”。传闻明嘉靖年间,六源有五位秀才携一书童进京赶考,结果六人均中了进士。于是后来就改成现名,意为六人科举及第。六科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鹿窠”,意为野鹿群集。
   《瑞安市地名志》相关条目称,“六科”是“鹿窠”的雅称而已。在嘉庆《瑞安县志》中已出现“六科”字样了。其实你如果将“鹿窠”与“六科”用方言发音,结果不言而喻。这个雅称也算民间的一个美好希冀吧。六水汇聚也好,野鹿群集也罢,都不难看出这里曾是一块美好的栖居之处。清同治年间,陈黻宸、金晦、陈虬等名流,就曾经在此结社讲学,隐居求志义,号“求志社”。这个细节如今早已淡出人们的记忆。
   卢氏的始迁祖是在宋淳佑年间从缙云迁居于此。民国《瑞安县志稿》就曾提到六科卢姓来源。“六科卢氏宗祠”,是一座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的祠宇,门前立有一对旗杆石。据卢氏后裔、六科村支书卢献光介绍,这里的旗杆是不落地的,因为祖上是靠钱捐买功名。在六科,据说也有一条“双芯路”。这条“双芯路”是指文官武官各行其道,但没人知晓到底为何方人氏。“双芯路”如今已被水泥路面掩盖了。
   卢氏宗祠经三百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保存比较完好。据说也是瑞安市目前唯一一座有确切建筑年代的清早期祠宇建筑。祠堂内的一座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的古戏台,平面呈方形,深阔各4.35米,顶部的藻井随着“出将入相”的远去也褪色了。
   没有褪色的是那金字家训屏风,被族人视为宝贝。这幅屏风由12片单屏连在一起,每片高2.3米、宽0.4米,上有用金粉写的清代朱柏庐所著治家格言《朱子家训》,落款为“余庆堂主人敬书”,时间为乾隆戊戍三月。算起来有300多年历史。屏风上雕有八仙过海的八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刀法娴熟。
   被当地人叫之“东山坟”的卢金峰墓,据称是瑞安古代坟墓建筑之最。
   这座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坟墓,在六科村的东山南坡上,坐东朝西,总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整体建筑由“墓”和“享堂(享堂是对墓上建筑的通称,即在墓旁的建筑群)”两部分组成。墓依山起势,自下而上逐坛收缩,下三坛为拜坦,皆用刨面白石铺面,左右置踏跺。第四坛为墓室,中有龟背状隆起封堆,后面正中立墓碑一方,上刻“金峰卢公墓”5字,碑额山字形,刻卷云纹。第五坛中为神龛,青石构筑,建在石砌须弥座台基上。三重檐悬山式屋顶,屋脊置鸱尾吻兽。各坛两边皆有屏风墙,神龛内外壁、明间额枋、须弥座束腰以及屏风墙上青石均刻有人物故事、走兽、翎毛、花草、云水等高浮雕画像。
   因为此墓形制的豪华与显眼,曾遭到盗贼黑手的摧残,加上经历上个世纪动乱年代的“折磨”,一些浮雕造型也遭到了“杀戮”,以致如今看到的是一副破败相。该墓因为属温州地区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明代墓葬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物、艺术价值,于1990年被列为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8月,有关此墓维修工程方案通过评审。据卢献光称,进入实施阶段尚需一些时日。
   卢金峰坟墓颇为引人注目,但有关卢金峰的生平却知之甚少。卢氏族人提供的谱牒资料显示,卢金峰为人明敏,才力出群。充邑粮长。急公全私,族党亲戚,咸倚庇焉。他先后娶了三房却俱无子嗣。
   据此看来,民间的传闻还是有些依据。
   当地还遗存据称他手里所建门台的残件……不知还有多少类似的遗存等着人们去探究?
   六科村的昭福寺,据称为元末年间建造。该寺目前仅有后殿系老建筑,一个重达240公斤的铜钟如今下落未明。明朝温州大诗人何白还为该寺书写匾额“烟云旅泊”;清朝乾隆年间,探花孙希旦曾献匾额“南海慈云”,但原匾已毁。
   据说明朝年间,刘基还曾为此寺的重修而捐款,当地人称此寺梁上落款有“刘基赠银叁拾两”字样。关于这个细节,延福寺里一位老伯向我们出示了一份由文成县南田伯温文物图书馆(章)在1996年2月3日出具的“证明”,现据该复印件摘抄部分文字以供参考:
   据瑞安佛教史略及詹岳鹏著“陋室拾零”记载,元统35年重修该寺时,明开国功臣刘基曾助银五十两。据卢氏宗谱记载,历史名人刘伯温嗣孙刘世延鼎建昭福寺,后圮。刘文成匾留四字“洞天三宝”等无疑……
http://s13/mw690/004lfFnLgy6IFU30QX28c&690

http://s11/mw690/004lfFnLgy6IFU3RoZI1a&690

http://s4/mw690/004lfFnLgy6IFU4KdMv03&690

http://s3/mw690/004lfFnLgy6IFU69xxU12&690

http://s5/mw690/004lfFnLgy6IFU7Lw6834&690

http://s10/mw690/004lfFnLgy6IFU96ymZb9&690

http://s13/mw690/004lfFnLgy6IFU9WkhK9c&690

http://s3/mw690/004lfFnLgy6IFUaS6mmb2&690

http://s8/mw690/004lfFnLgy6IFUbNmqr27&690

http://s2/mw690/004lfFnLgy6IFUcNvZnd1&690

http://s15/mw690/004lfFnLgy6IFUdDIWWce&690

黄林古村坐落在桂峰乡西部大山里,海拔700多米,距离湖岭镇约30公里、瑞安市区70公里。取道瑞枫线,过湖岭集镇,往永安六科走,转盘山水泥公路便可到达,车程约2个小时。

该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晚清建筑近百间,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在瑞安极为罕见。村庄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排布着100多间青瓦石墙的老房子。这些老木屋,层层叠叠,都坐北朝南,有的七间联体,有的九间联体,最大的十间联体,错落有致地沿半山腰分布,村间小道均由卵石铺成。石头砌的墙,石头铺的路,满是石头。历经风雨洗刷,石墙色彩斑斓,像一幅幅油画。黄林人踏着石头路从过去一直走到今天。该村居住人口最多时逾1000人,现只剩60多人住在村内,大部分离开黄林,在国外就有400来人。 村口有棵老枫树几百年如一日傲然挺立着,小溪就从树根边穿过,不经意停顿成了一个深潭;一架铁桥连接着两岸,桥两头各连着一座小庙,一为杨府庙,初建于乾隆五十三年(1789),一为娘娘庙,也建于清代,一样的历经岁月沧桑。小桥、流水、人家、古庙、老树、布满青苔的岩石……就这样简简单单,又是如此的和谐,好一幅美妙的乡村风情画,令人神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娄坑俞氏宗祠
后一篇:新昌重阳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