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红楼梦》小说后四十回究竟是谁写的?近百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议。高鹗续书的说法,是胡适等人考证出来的,主要依据是高鹗朋友的一首诗。但现在红学界的主流观点,对胡适的“高鹗说”持怀疑态度。上世纪70年代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牵头,集中全国一流的红学专家,对《红楼梦》第三次进行校订与注释,于1982年出版。新版《红楼梦》书名上作者的署名有了变化。延续多年的“曹雪芹著、高鹗续”变成了“曹雪芹著、无名氏续”。但仍然有歧异。红学家和名家对后四十回看法各不相同,也令人是非难辨。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多认为《红楼梦》可能写完了,只是来不及最后统稿,作者去世,后人根据遗稿不断地整理补改,加之抄本较多,使《红楼梦》变得更加神秘。无论作者是谁,人们看到的仍然是一部完整的悲剧小说。其艺术性至今在中外历史上没有哪一部小说能超越。】
现在我们试从《红楼梦》全书前后来看,不论后四十回有多少毛病,一百二十回所包括的故事是协调的,互相衔接而没有矛盾的,循着合理的线索而发展下来的。
后四十回在主要精神上完成了前八十回所要发展的故事,从而成为整个《红楼梦》故事的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这是不容否定的。
所以,他的应试中举(指宝玉),不但不是顿易初衷,就仕途经济之范,反而正是贯彻初衷,向仕途经济最后告别。这原是十分清楚的。这样一个结局,正是后四十回写得最真实、最深刻的地方。
至于宝玉出家,这更不违背《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描写······为什么偏偏不信本书,却要从脂批中去找什么下狱、做乞丐之类的结局呢?
根据两序(指程伟元、高鹗的序)一引言
(指程伟元第二次排印本上,程、高联名写的引言),可知这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出版,程、高只作了编辑加工,并没有什么续作的说法。
其实,后四十回是曹雪芹未改定的残稿,当然与前八十回定稿不能“一色笔墨。”
----周绍良《细说红楼》
《红楼梦》后四十回并非雪芹原作,续作许多情节与原作者原意不符 ,这些情况的论证构成了阅读后四十回的极大心理障碍。
因为,所有这些皇恩、世泽、齐芳等等,写得都很虚,很简单,很干巴。相反,“锦衣军查抄宁国府”、“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王凤姐力拙失人心”,以至宝玉痴迷、宝玉出家、妙玉被劫、惜春出家、鸳鸯自缢······各种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惨状写的都很实、很细致、也比较动人。即使兰桂齐芳,这并不会使读者(包括作者)得到多少安慰,而只能反映出宝、黛、钗等的下场的寂寞悲凉。
后四十回还有一些章节。虽与前面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即不是前面的契机发展的结果,却更像是前八十回的内容的重复、再现、温习。像一部交响乐,某些动机和乐段不断地再现与变奏是不可避免的,是加深印象和感染的重要手段,是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续作还有一些描写,从横的方面补充了前八十回的不足。
总之,续作四十回的主要缺陷在于艺术魅力的缺乏。它不再是艺术精品而沦为平常之作,但它仍然帮助读者温习了收拢了前八十回的千头万绪,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结局,或者可以说是试探了一种结束全书的可能性,满足了绝大多数中国读者读小说希望“有头有尾”的要求,当然有利于全书的流通普及,其功不可没。我所希望的,只是人们不必仅从考证的角度就把它全部否定、从根上否定罢了。
----- 王蒙《红楼启示录》
高鹗补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然有不可埋没的好处。他写司琪之死,写鸳鸯之死,写妙玉的遭劫,写凤姐的死,写袭人的嫁,都是很精彩的小品文字,最可注意的是这些人都写作悲剧的下场。还有那最重要的“木石前萌”一件公案,高鹗居然忍心害理地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员迷信。这一点悲剧的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
-----------胡适《红楼梦考证》(改定稿)
我认为,后四十回和曹雪芹无关,不是他写的。
我的看法当然不是高鹗。说高鹗写了后四十回,这个说法是望文生义,看错了资料,是主观主义的猜测,根据不足,不能够成立。
后四十回有一些章节写得很漂亮、很不错。大部分是不怎么好,但小部分写得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段就是第一0九回。
我们只能肯定一点,这个人是生活在曹雪芹之后,高鹗、程伟元之前的一位无名氏。在这就是我们的答案·······
----------《红楼梦》之谜刘世德学术演讲录
《红楼梦》前八十回,为雪芹原作,八十回讫,则雪芹之原作盡矣,八十回后之文字,皆为后人续作,其作者已不可考。
況后四十回中间亦有文笔极勝者。然就整体而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违者甚多,而文笔迥不如前,此为其大概也。
黛玉将诗稿、诗帕付之一炬,则其身心亦已随之成灰矣,是千古血淚之文,是千古不磨之情。此续作中之最动人心魄处,无怪其二百年来传诵不衰也。
黛玉死后之文章,终是敷衍过长而已。
黛玉因闻讹传而绝粒,濒於绝境,又闻密语而转危为安,渐渐好转,虽是回应前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辭试忙玉》,然文情两勝,且不拘板,为后部佳什之一。(九十回回后评)
从本回起,已非雪芹笔墨,后人续书,总是平铺直叙,且前后多有不接者。然卻因有续书,《红楼梦》得风行天下,而前八十回亦得籍以保存,世事固不能只论其一,不论其二也。(八十一回回后评)
----------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
我们试看后四十回中较有精采、可以仿佛原作的是哪几节文字?
依我底眼光是:第八十一回,四美钓鱼一节。第八十七回,双玉听琴一节。第八十九回,宝玉作词祭晴雯及见黛玉一节。第九十、九十一回,宝蟾送酒一节。第一百九回,五儿承错爱一节。第一百十三回,宝玉和紫鹃谈话一节。虽风格情事,稍近原作。······凡高作较有精采之处,是用原作中相仿佛的事情做蓝本的;反之,凡没有蓝本可临摹的,都没有精采。
这类弄鬼装妖的空气,布满于四十回中间,令人不能卒读。而且文笔之拙劣可笑,更属不堪之至,第一百十六回文字惹人作呕。且上边所举,只是些最不堪的,此外这类鬼怪文字还多呢。(如第九十五回,妙玉请拐仙扶乩;第一百二回贾蓉请毛仙占卦,贾赦请法师拿妖)······最大的毛病是“文拙思俗”,拙是不可说的,俗是不可医的。
第八十三回所写,尤不成话。第八十二回写黛玉做梦,第八十九回写她绝粒,都是毫无风趣的文字,且黛玉病忽好忽歹,太远情理。······总之,以高鹗底笨笔,来写八面玲珑的林黛玉,于是无处不失败。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顽固坚持后40回续作说的人,其实不在意任何证据,他们已经陷入了极度自恋的迷狂之中,他们迷信自己一眼就能看出前后文字的高下。然而这种迷狂却经不起一个基本事实的推敲考验——红楼梦最精彩的文字恰恰就是后40回中的黛玉之死。
------ 陈林博文《刘心武续写红楼梦:创新还是诈骗?》
我读《红楼梦》从来没觉得后40回写得有多差,实际上整部小说写得最生动、最感人的情节就在后40回,就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张爱玲在她写的小册子《红楼梦魇》里大骂后40回,说后40回“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是“狗尾续貂”、“附骨之蛆”。但是您也应该看到,林语堂先生在《平心论高鹗》这部论著中详细举证反驳了高鹗续作说,对后40回的艺术成就做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后40回就是原作,高鹗只是“补订”。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在他的《红楼启示录》一书中对后40回的评价跟林语堂先生很相似,王老认为续书是不可能的,是不可思议的。
-----陈林博文【荒唐的,不只是“续写”《红楼梦》】
老实说,《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第一流小说,所以能迷了万千的读者为之唏嘘感涕,所以到二百年后仍有绝大的魔力,倒不是因为有风花雪月咏菊赏蟹的消遣小品在先,而是因为他有极好动人的爱情失败,一以情死一以情悟的故事在后。······换言之,《红楼梦》之有今日的地位,普遍的魔力,主要是后四十回······
我着重文学的观点,认为后四十回除曹氏旧稿流传出来由高鹗整理补辑以外,任何人不能续。内中故事脉络之连贯及人物个性口吻之迷合,非出于曹氏不可。
-----
林语堂《平心论高鹗》
《红楼梦》未完还不要紧,坏在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疽---请原谅我这混杂的比喻。
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仍旧每隔几年又从头看一遍,每次印象稍有点不同······很久以后才听说后四十回是有一个高鹗续的。怪不得!也没深究。
------张爱玲《红楼梦魇》
我们应该骂他(指高鹗),把他的伪四十回赶快从《红楼梦》里割下来扔进字纸篓里去,不许他附骥流传,把他的罪状向普天下读者控诉,为蒙冤一百数十年的第一流天才写实作家曹雪芹报仇雪恨!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的最大弊病,就是为了“前后统一”,让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去将就高鹗的后四十回。这个糟糕的“统稿”过程不仅是削足适履,简直是李代桃僵。
曹雪芹是把整部《红楼梦》写完了的,不过全书不是一百二十回,根据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概而言之,《红楼梦》通步的结构,是以九回为一个单元,又以十二为总揽人物和情节的组合数,因此全书应该是9x12=108回。
这一百零八回的《红楼梦》,曹雪芹已经大体完成了,有完整的回目,每回的叙述文字基本上都已写好,只剩一些诗词等“部件”有待嵌入,当然,也还需要在统稿,打磨掉一些前后矛盾或笔误性的“毛刺。”
-------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
续作者没有什么新鲜内容可写,就常常翻八十回前的旧账,而且动不动就是“触物伤情”;所“伤”之“情”,不但空乏,有时还与所“触”之“物”不大相干。
前八十回黛玉之作多写环境的严酷无情,如春花遭风雨摧残之类,与人物思想性格扣得比较紧;这里所写秋思闺怨,如家乡路遥、罗衫怯寒等等,多不出古人诗词旧套,在风格上也与宝钗所作雷同。这都反映了原作和续作在思想基础和艺术修养上的差别。
后四十回续书中,情况正好反了过来:取前人现成的诗句而从不加任何说明,使读者误以为它也出自续作者的手笔,且与人物个性并不相干。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
一部《石头记》,计百二十回,灑灑洋洋,可谓繁矣,而无一句闲文。《石头评》,三十餘万言,琐琐碎碎,亦可谓繁矣,而尚有千百賸义。是望善读者,触类旁通,以会所未逮耳。
有谓此书止八十回,其馀四十回,乃出另手,吾不能知。但观其中结构,如常山蛇,首尾相应,安根伏线,有牵一发全身动摇之妙,且词句笔气,前后略无差别。则所增之四十回,从中后增入耶?抑参差夹杂增入耶?觉其难有甚于作书百倍者。虽重以父兄命,万金赐,使闲人增半回,不能也。何以耳以目,随声附和者之多?
-----张新之(清)《红楼梦读法》
《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比较,曹雪芹与高鹗比较,纵然是一般读者,只要稍微注意一下,便不难发现二者的差异、优劣,虽然“一无足观”的批评重了一些,但“远逊本来那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从情节上,虽然后四十回据前八十回线索演义了不少,都能得到读者的承认。但在文学艺术的表现上,那所差就不是一点点。”
他所补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从本质上说,自然无法和曹雪芹前八十回相比,这在当时就有人指出······
高鹗在《红楼梦》主要的思想和艺术主旨上,没有违背曹雪芹的原意,即悲剧的结局,不落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因而在文学艺术价值上,也是要给予一定的承认的。
-----
邓云乡《红楼梦导读》
我觉得高鹗续作《红楼梦》,他对于本文曾经细细地用过一番功夫,要他的原作恰如雪芹底原意。所以凡是末四十回的事情,至前八十回都能找到他的线索······我觉得他实在没有自出主意,说一句题外的话,只是为雪芹补苴完工罢了。
------顾颉刚 (引自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自“程高本”出版以来,争议未曾断过,主要是对后四十回的质疑批评。争论分两方面,一是质疑后四十回的作者,长期以来,几个世代的红学专家都认定后四十回乃高鹗所续,并非曹雪芹的原稿。因此也就引起一连串的争论:后四十回的一些情节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后四十回的文采风格远不如前八十回,这样那样,后四十回遭到各种攻击,有的言论走向极端,把后四十回数落得一无是处,高鹗续书变成了千古罪人。我对后四十回一向不是这样看法。我还是完全以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观点来评论后四十回。首先我一直认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红楼梦》人物情节发展千头万绪,后四十回如果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这些无数根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后成为一体。
--------白先勇(《红楼梦》后40回作者就是曹雪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