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范浚浙学之源寻踪
(2022-09-29 08:11:58)
标签:
教育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理学文化 |
宋韵范浚浙学之源寻踪
2022年的中秋节,是公历的9月10日,也是一个教师节,在这个具有特别意义的节日里,我们范浚研究会邀请了金华市政协文史委领导吴远龙、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领导周国良、浙江师范大学慈波教授、金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施新、金华市图书馆吕纯儿等前来香溪考察范浚及其文化,开展宋韵范浚浙学之源寻踪。
中秋,象征着团圆,教师节来祭扫兰溪的理学先祖,真的显得更有意义。
今年的秋季一直晴朗着,而这天的早晨,我们感到特别的舒爽,可能有这么一番心思,天气好,心情好,而显得格外开朗。在我心中,与吴远龙、周国良、慈波、施新、吕纯儿等这一帮大家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接触了,有了这么个机会,心中的喜悦还是不能言表的。而在这个机会里,我们兰溪市范浚研究会的同志由孙溶开车,范国梁会长、章一中校长、邓亚平和我一起在兰溪汽车北站等待金华来的车。然后一同驱车来到香溪镇北山村保惠寺自然村。
保惠寺自然村村口已经建有停车场,我们听好了车。香溪镇领导吴文虹、吕英正等已经早早等待在这儿,来迎接金华文化方面的领导。
范浚墓前,近几年已经做成了铺有石板路的绿荫廊道了。正是这绿树遮阴的廊道,给了范浚墓以神秘感。我们也对这个谓有“婺学开宗、浙学拓始”的先人的种种敬仰。
范浚 (1102~1150)字茂名,(一作茂明)兰溪香溪人,人称香溪先生。浚出自宦门而不喜荣利,刻苦读书,诸子百家无所不通。祖父范锷,皇佑五年(1053)进士,历官主开封府尹,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府少卿,封长社郡公。父范筠,元祐三年(1088)进士,历官浙江提举,累升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少保,资政殿大学士,封长社郡开国男,进封荣国公,谥文涛。筠生十子,范浚排行第八,除二兄范深为举人外,其余八位兄弟均为进士,九人全部做官,故有“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之佳话。
范浚墓就在保惠寺村后的一个小山丘上。范浚当年讲学、授徒、著书就在宝惠寺。其生活清苦,而怡然自乐。范浚墓周围绿树成阴,四周修筑墙垣,门题“八婺儒宗”四字,两侧柱子有“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的楹联。我们看到的范浚墓,尽管墓算不上高大,但墓前平整宽敞,青石墓面,有范香溪墓碑,刻有“宋贤良范香溪先生之墓”的文字,墓顶还有一块“宋贤良香溪先生范公之墓”的墓碑。范浚墓至今有856年了,经多次修葺,最近一次大修在2006年。其左侧碑文为:“宋贤良范香溪先生墓,公元二00六年清明重修。” 是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来到范浚墓,祭拜了范浚墓。
之后,香溪镇领导带我们参观了新建成的范浚纪念馆。兰溪市作协副会长陈水河早早地等待在这里。
范浚纪念馆是在原来香溪镇中心小学的原址,也就是原来范氏宗祠的原址上建成的,其建筑构架还是以三间三进两明堂的徽派建筑,正中悬有“忠孝”匾额,和范氏拾子侍亲图,楹联书有“一门七进士,十子九登科。”可见宋代范家的辉煌。纪念馆的四面墙壁上展示着范浚家族的文化。
历史悠久的香溪,物阜风淳,人杰地灵。上溯宋,香溪范氏是兰溪望门大族。有对联为证:“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十子九登科其中有八位举进士,一位中举人,任官等级三、四、五品。七子范洵为大理寺正,因知岳飞冤案,不受冤案弃官出走,被秦桧差人追杀于严州白石滩。八子范浚,举贤良方正,朝廷七次下诏聘任,因秦桧当权不仕。他在家创办香山书院,授徒讲学,名声卓著。时名著全国理学家朱熹三次前来他家访问。范浚又称香溪先生,被后人称为“浙学之托始,婺学之开宗。”所著《香溪文集》二十二卷,收入《四库全书》。陆游为《范氏宗谱》作序,曰:“如范氏之盛者,未见闻也。” 范筠八子范浚,是南宋理学家,著有《香溪文集》二十二卷原兰溪城内树有范钟、范镕同登科的双桂坊就是例证。
走出范浚纪念馆,我们便来到香溪古塔,现名香溪宝塔。
香溪宝塔高耸在村东南的塔山上,是香溪“誉髦杰出,氏族蕃昌”的标志。塔始建于宋宝庆前,重建于明万历丁已年(公元1617年)。近年,香溪镇对香溪塔进行了大规模修复,是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香溪宝塔的主建者,众说不一。一说是由明万历年间的“十章—童”主建。一说内官府主建。因当时以“章化里”为名的香溪,改乡为镇,设巡检司、税务司,置东、西监粮仓,按惯例,凡县、留所在地,均要建塔,因此,认为系官府主建。
砖石楼阁式,六面七级,高约32米。塔的底部为高1.12米的青石塔基,底层边宽2.56米,塔门有三,一向南,一向东北,一向西北,均高为2.2米,宽0.82米。塔底层至四层,每层高4.5米,五层至七层,每层高4米。逐层收分。腰檐菱角牙子出涩。各层壶门虚实相间、隔层错开,塔顶已毁,荒草凄凄,塔刹尚存,为石质相轮。一层塔内,南侧镶嵌石额“大明万历丁已年冬季吉旦重建香溪宝塔”。塔内中空,无楼梯可供攀登,塔内第七层上,棋搁着三块木板,其中一块有:“元宵前三日甲申谷旦章来书”。章来是万历年间秀才,生平事迹不详。塔外第三层、第五层的每一面均嵌着一块烧砖浮雕,第三层可辨二十字:“擎天捧月,宛在天际,光射斗牛,文笔增辉,口攀云汉。”第五层十二字:“悬联九霄,亭亭增上,春色溪山。”字迹清晰,辞风气象阔大,情景并茂,读来会身不由己地将天地自然纳于胸中,接受民族传统文化对自己的陶冶。
如今,香溪宝塔这边已经成为一个公园,叫香山公园,道路也比较通畅起来。“八婺儒宗”、“进士之乡”的碑文立于其上。旁建有一“香山书院”亭,是香溪先生范浚在宋代的讲学遗址。过去那种古旧的迹象少了,现代元素多了不少。
我们参观了香山公园,就来到了香溪镇会议室,兰溪市政协副主席陈兴兵也来到会议现场,高度重视这次活动,对我们的这次活动标识肯定与支持,并对下次召开“纪念范浚诞辰920周年暨宋韵范浚浙学之源研讨会”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与会专家们对墓道上的文字提出了许多质疑,在墓道口,必须书有“婺学开宗”、“浙学拓始”字样。墓前的两侧柱子有“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的楹联按照古例已经写反了,应该给予纠正。在入村口的牌楼上写着的“保惠寺”,应该还原在古代的写法,叫“宝惠寺”。在范浚墓旁可建立一个较大的范浚文化园,以此彰显范浚的文化。
正如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学研究中心张宏敏说是:范浚是两宋之际著名的理学家。南宋一朝,理学盛行。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吕祖谦、唐仲友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和以陈亮、王自中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合称“浙东学派”。而开浙东学派之先河者,正是范浚。范浚的学术思想,讲究存心养性,追求文道合一、经史并重,提倡笃学致用。其对婺州之学乃至两浙之学影响久远,被后世尊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