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店镇露源村文化礼堂开展小邹鲁文化教育活动
(2022-09-24 10:43:01)
标签:
文化教育历史旅游 |
分类: 乡土文化 |
黄店镇露源村文化礼堂开展小邹鲁文化教育活动
9月22日下午,兰溪市社区学院教师、黄店镇露源村第一书记、金华小邹鲁文化促进会兰溪分会会长刘鑫来到黄店镇露源村文化礼堂对村民开展小邹鲁文化教育活动。佑塘山是白露山的一座小山,露源村与黄店村交界的具有历史文化的一处景点。刘鑫在此开展了《黄楼创办云山书楼对兰溪儒学的积极影响》的专题讲座。
佑塘佳地
明成化乙己年奉直大夫南京兵部员外郎,今兰溪市香溪人的章品,在正德壬申长至日作了《云山书楼记》曰:“云山书楼者,纯孝乡黄时高所创,以教子孙之楼也。其地名佑塘,少宗伯枫山章先生当游其地说:‘佑塘诸山皆严之支附,蜿蜒起伏,直走甘溪直湄融,结以为佑塘之地,故山峰蟠其右,柱峰踞其左,道峰峙其前,露峰拥其后,而秀气锺焉。书楼在中,清幽雅静,真藏修游息之所,君之从之萝弼一代人杰。’登弘治庚戌科进士,官至侍御,平生好蓄书,皆储是楼,君益增广之至数千余卷。君之意谓世人置田,以资给户役及供给生员,皆遗后患若遗田以教子孙,教之成材,则事禄于痒而力役之征免矣,此非富而好礼,知天下至要者,岂能及哉?惟古人有言:‘丹之所藏者赤,墨之所藏者黑,书楼盖丹与墨所藏之处也。’聪明子弟诚能朝夕游玩其中,则其熏陶渐染,不翅若丹之于赤,墨之于黑矣。故观五经四书,可以知圣贤性命道德之理;观历代史鉴,可以知古今治乱兴亡之迹;观诸子百家,又可以知古人著书立言之异,得子于心,会之于意。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云山书楼之作,一举二得之矣。”
明成化会试第一,累官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今女埠渡渎人,当时在云山书院讲学的章懋于弘治戊午秋盛赞佑塘山,书有《佑塘佳地记》曰:“按佑塘诸山皆严之支附,蜿蜒起伏,直走甘溪直湄融,结以为佑塘之地,故山峰蟠其右,柱峰踞其左,道峰峙其前,露峰拥其后,而秀气锺焉。四顾之山,如旗如鼓,楼台殿阁环绕罗列,有天然之城堑。以芝溪社溪之水,皆数十里奔流回合于其前,讲为巨浸而东汪之,水口则有望云山,头如天马;高桂山尖如覆釜,两山对峙,横镇水下此,则佑塘之大观也。予友人黄时高佳城寄焉,时高晚天尘世事,仍并弃家政隐居其间,读书以自乐,暇日予过访焉。因出八景卷命予诗以咏之,予未有以答也,于眺览之余,姑为纪其胜概如右云。”
明弘治进士官至工部郎中,今兰溪市香溪人的童琥也题诗《云山书院》,诗曰:历历层楼护翠峦,阴阴乔木拥危檐。深藏卢老五千卷,满插邺侯三万签。动植已看沾化雨,岁时争肯付游谈。前人垂统后人继,凭仗斯楼作指南。
明朝诗人方太古,字元素,号寒溪,今兰溪市女埠镇人,也作诗《云山书楼》,诗云:云山阁在翠微中,乘兴登临柱瘦筇。一两声泉清滴沥,万千个树缘鬃
云山书楼东侧是云山公墓,楼前有一“天池”,整体面积有3000平方米,风景幽静美丽。书楼旁边建有一座“摘星楼”,意为凡在此书楼读书求学的人均能中举,摘取桂冠。在历史上有名的如黄傅、章拯、陆震、唐龙、唐仁、黄友杰等均为此院学生。
陆震(1464~1519),字汝亨,号鹤山。后陆村人。师事章懋,慷慨有大志,以学行知名。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江西泰和知县。任内减轻赋税,积谷备荒,巡视乡村,劝课农桑。时朝廷发兵镇压永丰、新淦民众暴动,官兵沿途骚扰百姓。震向总督建议,准县供应粮秣,不许官兵私自勒索,民甚感德。离任后为立生祠。调任兵部主事,因疏谏武宗北游,被严遣,获大臣营救得免,改任武选员外郎。正德十三年(1518),佞人江彬鼓动武宗南巡山东祀神祈福,一时内外汹汹,变幻莫测。陆震与同僚黄巩等上书劝谏南巡,并请诛杀江彬以谢天下。武宗与诸倖臣大怒,罚跪午门5日。后廷臣疏继进,益怒,俱加梏罚跪阙下5日,又下诏狱。震被三讯三杖,拷掠至死。临终前作书与诸子云:“吾虽死,汝等当勉为忠孝。吾笔乱,神不乱也。”无一语及家事。嘉靖元年(1522)追赠太常少卿,崇祯年间赐谥忠定。《明史》列传。
方太古(1471~1547),字元素,自号寒溪子、一壶生,女埠人。幼时警敏,爱好吟咏。早年曾从章懋学习经学,通《诗经》、《周易》、《春秋》。18岁入太学,补为博士弟子员。后弃科举之业,不应征召,致力读书写诗。30岁出游三吴,与姑苏杨循吉、徐桢卿、沈周、文徵明等唱和。继又南游入闽,与名士林埜成莫逆交。出闽后,又遍历匡庐、九华、秣陵等名胜,仍侨居于吴中。嘉靖初年,隐居于兰溪解石山(今马涧穆澄源境)中,“迹不出山,影不入俗”。晚年返居女埠故里,建寒溪书屋。地方潘杲与郡邑官吏,以及乡绅士人皆来登门求教。王阳明寓兰时,与其交往甚契。子孙三代俱工诗。方太古读书好古,其诗颇似唐代孟郊、贾岛。大抵以感时愤俗之意为多。著有《易经发明》、《理学提纲》、《寒溪子集》。
唐龙(1477~1546),字虞佐,号渔石。城北隅人。少师事章懋。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山东郯城知县。后出按云南,查处大案,稳定政局。再按江西,妥处朱宸濠叛乱案的善后事宜:罢“三司”官,撤驻军,夺占土地还原主,深得民心。升陕西提学副使、山西按察使。嘉靖七年(1528),改官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诸府,奏准免征淮西官马种牛,寿州、正阳关榷税,通、泰二州虚田租及漕卒船料,民甚感恩。召入京任左副都御史,又任吏部左、右侍郎,摄铨人事。十一年(1532),陕西大饥,延绥边境告急。以龙为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兼理赈济。龙临危受命,救灾为先,以训平籴,禁闲粜等10条对策解救数十万濒死饥民。继而反击吉囊、俺答所部入侵,令其北徙600里,大败遁归。同时查办内奸,就地正法;绘制三边地图,制订攻防计策,三边绥靖。召还为刑部尚书,彻查刘东山构陷140人的大冤狱,蒙冤者皆昭雪。加太子太保,转南京吏部尚书。嘉靖二十五年(1546),因一小案“引疾不报”被罢黜归里。舆出都门30里,卒于馆。死后4年诏复原职,赠少保,谥文襄,赐祭葬。次子汝楫于二十九年(1550)殿试第一,状元及第。著有《易经大旨》、《渔石文集》等。《明史》列传。
章拯(1479~1548),字以道,号朴庵,渡渎村人。幼从叔父章懋学。登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工部主事,改刑部。以忤逆瑾谪梧州通判,单骑谕解马平土獠之乱。瑾诛,召为南京吏部主事,再迁兵部郎中,升广东提学副使。振孤寒,抑侥幸,标示正学,士习一变。升右布政使转广西左布政,擢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等地。嘉靖五年(1526),黄河溢。六年冬,授工部侍郎兼佥都御史,命治河。时河决鲁桥,治议芜杂。拯议增卑培薄,塞溃疏壅,分杀其势。期为实干,乃为图说,请浚孙家渡至文家集200余里而通之。甫兴工,夏潦又至,河又他决,未及底绩。乃为御史奏劾解职,受命改督显陵工程。此工程甚为浩大,世宗给计费17万两,章拯殚精竭虑,节省大半,解入工部以备河溢赈灾之用。时潘希曾进擢拯议,疏支河以杀其势,筑长堤以防其冲,挑通沛漕,河以无患。显陵竣工后升工部尚书。时夏言建请分祭四郊,拯上议合享,忤旨。赋闲归,家居20年,葛巾野服,乡人皆称之。嘉靖二十七年(1548),诏复其官,旋卒。隆庆初(1567)赠太子少保,谥恭惠。著有《章恭惠公集》、《定性书》、《克复解》等。《明史》有传。
唐仁,字行之,号四泉,明朝时期人,现为兰溪市黄店镇三泉村人。成化已亥年生,正德庚午(公元1510年)中举人,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进士。受业于白露佑塘山云山书院章枫山先生,精通理学,博通经文,尤遂周易。历任南陵、金溪、溧阳知县,兴修水利,治山改田,有廉能声。官至工部员外郎,嘉靖十八已亥(公元1537年)卒于官。金陵人民为了纪念其功绩,建有“唐仁庙”以祀之。
董遵(1451~1531),字道卿,号东湖,自称白鹿道人,甘棠乡人。受学章枫山之门,潜心理学,专心致志。贡入礼部试,居首选。授江西南昌府学司训,正身率物,士皆向风。时江西提学使蔡虚斋、邵二泉相继视学,征之主白鹿书院。寻转溧阳教授,升江浦知县。在任3年,百废俱举,上疏乞近地便养。忤当道意,调知广东感恩县。后数次恳请,得终养归,与从子皆事亲甚孝,人以“一门两孝廉”称。遵向从郑锜、章懋学,在章门尤日久,故《枫山语录》出其手辑者多。《广东通志》称其:“两职教,再宰邑,一介不污。”著有《金华渊源录》及文集若干卷,纂《兰阴董氏宗谱》,编刻《滕王阁诗文集》、《庐山览秀稿》等。祀乡贤。
黄友杰,号六松公,任朝廷金库主事。狮子厅为六松公所建,座北朝南。天井中立有一对石狮子,栩栩如生,威风凛凛。以东边门进出;进厅处有一门台,前面立有“一门孝义”匾。据传是明皇所赐,海瑞书写,当时计划建造十三进明厅,后来因众多原因未能完成。当时,六松公任朝廷金库主事,家中富有百万两黄金,海瑞奉旨监办,结果是他把钱用于济贫安民,对国家起到安定作用,海瑞奏本皇上,因此皇帝授“一门孝义”之匾。
从以上云山书楼培育的名人可见,佑塘山之灵秀与云山书院培养当时国家之栋梁是融为一体、浑然天成的。正是有白露山这种清幽雅静之地,正是有黄时高这种蓄资兴学之情,正是有章懋等名望之师的循循指教,才有了如章拯、黄傅、陆震等名人乡贤辈出。白露山是孕育一代又一代名人之地,这更增加了白露山的秀美。人们由此更加地热爱白露山,热爱这神秘而有灵性的土地。
唐仁谢师
据《东鲁唐氏族谱》《明奉直大夫四泉公仁祖像·明员外郎仁公像赞》:公讳仁,字行之,号四泉,孝义著闻,博通经史,尤遂于易,任南陵金溪溧阳知县,有廉能声,历官工部员外郎,卒于官。
那时,云山书院所教的学生以黄店本村的为主,但邻村的子弟聪敏机灵者也可入学,如果家中贫困交不起学费的,书院就免交学费。唐仁就是其中一例。他聪明伶俐,有才智,但家中十分贫寒。黄时高得知这个消息后,就让他免费入学。唐仁也好学,不负众望,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夸奖。
后来,唐仁中进士做了官。传说唐仁中进士,喜报到家,他的父亲还在皮坊塘边点鱼苗,叫报喜者不要惊动呢!
唐仁做官后,为了不忘恩师的帮助与教导,积官俸购买了十三都高井、朱家一带的大租田,并建有储谷的仓屋,赠师办学。
黄时高晚年时,唐仁又在白露山的佑塘山云山书院旁,购置了墓地,以报答先生培育之恩。
云山书楼孕育了明代兰溪的辉煌,从这里走出了著名的明代两部尚书唐龙、诗人方太古、监察御史黄傅、工部侍郎章拯等明中期金华府著名理学家,是章懋著名的学生,无论是在理学领域还是文学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云山书楼以其影响力,继承了和发展了金华理学,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文学领域则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整合利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这一资源,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凝聚爱国主义精神,必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以民间文化交流和共同的文化渊源为基础,大力宣传兰溪,增强白露山、黄店镇,以及黄店村的厚重感,为全面推进黄店镇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对外交流与合作必将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