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路桥黄绾纪念馆
(2022-08-01 09:37:28)
标签:
教育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理学文化 |
2022年的一个暑假,烈日炎炎,气温高达40度,但我们兰溪市范浚研究会的成员还是冒着酷暑驱车前往。
我与林筠珍女士有着微信,因此,我在刚刚放暑假时,就与林筠珍女士取得联系,说想到黄绾纪念馆参观参观。林女士就把导航地址发给了我。
我与范国梁一起商量,决定以兰溪市范浚研究会的名义去路桥黄绾纪念馆参观考察。首先,我们组织人员与车辆,孙溶是我们范浚研究会中会开车的人,也是一位热心之人,她为我们开车。邓亚平也是喜好研究的人,曾经是兰溪市的政协委员,我打电话去,听我说到黄绾纪念馆,他欣然同意。还有几位领导由于有事,没有时间参加。就这样,我们4人一同前往。
时间就定格在2022年的7月26日。早上7点,我们从兰溪准时出发,车子开到快到临海路段时,堵车堵了1个半小时。待开通之后,我们才知道一辆装载煤气罐的大卡车在隧道里落下了煤气瓶,情况十分危急,怪不得堵车堵了那么长时间。本来,我们预约在上午10点半左右到达的,待我们到了黄绾纪念馆,已经是将近正午12点。
黄绾纪念馆就建在这块风水宝地东盘山的前面,其左前方有一寺庙,叫常乐寺。我们下车一看,此处非同一般,只见两边山形连绵起伏,左青龙右白虎,砂环水抱,“五马回槽”,一条Y型的溪流在前面汇合,清澈的溪水东流而去,对照古书上的描写,此地乃一处典型的风水宝地。
到了黄绾纪念馆,林筠珍女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随着林筠珍女士缓步进入黄绾纪念馆。听了林筠珍女士与郑惠女士的介绍,我们才知黄绾纪念馆是林筠珍女士夫妇出资300多万元苦心经营的。从购买地基、建房等等都是她们一手操办的。因此,林筠珍女士就是黄绾纪念馆的馆长。
当我们走进黄绾纪念馆时,一种崇敬的心情由然而生。这里在2016年就建起了孔子学堂,林馆长自己免费为附近来求学的学生练习书法与学习国学。
我们听了林馆长的介绍,才知黄绾是个儒学家,是个十分有才气的人。在我们在崇敬孔子,崇敬黄绾的同时,更使我们崇敬林筠珍女士那种孜孜不倦的办学精神与办学理念。
黄绾(1477—1551),明代黄岩县(今温岭岙环,明成化年间,析黄岩县南部三个乡置太平县)人,祖籍福建莆田黄巷。黄绾曾祖父彦俊、祖父孔昭、父亲黄甫均为进士,是台州三世进士第一家。黄绾少时求教于谢铎,刻苦治学,卓有所得,虽不是进士出身,但靠“荫庇”和皇帝赏识,官至礼部尚书,并兼翰林院学士,比进士出身的祖辈官还大,又称“黄天官”。
黄绾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著有《明道编》《石龙集》《久庵文选》等,他是王阳明的好友和入堂弟子,一生笃信和践行王学,他的女儿嫁给王阳明儿子,两人还是亲家呢。
我们随着林馆长的讲解,从一楼观看到二楼。一楼的墙上布满书法,柜子里全是有关黄绾的书籍,还布展着黄绾的人生故事。二楼是孔子学堂,是林馆长讲学书法与国学的地方。更为让我们吃惊的是,黄绾纪念馆还办有爱心食堂呢!林馆长的爱心食堂常年有几位村民义务的给学生和参观者做素食营养餐,他们说林馆长是一位有大爱的人,在她身上看到了无私的奉献,并受林馆长的影响学习到儒家文化,付出不求回报,只要大家吃的开心他们就满足。
我们就在林馆长的爱心食堂吃上她们的爱心午餐。满满一桌子的菜,更显得林馆长的诚心诚意,热心好客。
台州大饼包的是霉干菜肉馅,把包好馅的面团擀成饼,两面抹上清水,贴到大饼炉子里壁烤数分钟即可。我这次确确实实吃的是霉干菜肉馅的,真正好吃。而那温葡萄汤,确实味道好极了。听林馆长说,这葡萄是吐鲁番葡萄,是她的一位朋友给她捎来的,今天遇到贵客,她把葡萄熬成汤,成为一道可口的菜。
我想;林馆长夫妇在办纪念馆上真是操尽了心。
午饭过后,我们进行座谈交流。是什么把范浚与黄绾结合在一起的,是林筠珍女士及她丈夫那颗赤诚的心。
范浚(1102~1150)字茂明。香溪镇人,世称香溪先生。出身“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的膴仕世家。祖锷、父筠皆进士入仕,封上柱国。浚兄弟中有进士8人,举人1人,皆入仕途。浚排行第八,自幼嗜学,不喜荣利,仰希圣贤,笃志求道。南宋绍兴二年(1132)举贤良方正,因不屑与秦桧为伍,屡召不就。曾拟《进策》25篇阐述富国强兵御金安民要略,凿凿可行。以秦桧主政,未能实施。此后于兰溪宝惠书院设帐授徒至数百人,播扬其经世致用的理学思想。朱熹曾两访其家,后为之作小传。范浚墓于镇宝惠寺,屡经修葺,至今保存完好,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浚理学于金华乃至浙江影响深远,被称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他是宋代浙江本土诞生的第一位著名理学家。元黄溍称:“自贤良先生以道学倡于东南,及东莱吕氏继之,遂得濂洛之统。而北山何氏又传朱子之学于门人,以淑后进,于是婺学大振于世。而谈者推原所自,必归于先生。”明章懋称:“吾乡圣贤之学,前此未之闻也,而浚其源者,自先生始。继而后有东莱兄弟丽泽之讲授,又其后何、王、金、许遂相继以得考亭之说。道学之传,于是为盛。非先生之功而为谁功?”范浚一生著作甚丰。现存《香溪集》22卷,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由范浚高弟高栴编,侄范端臣首刊。元、明、清相继刊印4次。民国24年(1935)商务印书馆再次刊印。1985年,中华书局第7次出版发行。
范浚是宋代的理学大家,黄绾是明代的理学大家。正因为是林筠珍女士创办了黄绾纪念馆,才将宋代理学、明代理学以及范浚、黄绾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次参观黄绾纪念馆,还有一点认识到的,就是黄绾纪念馆得到了浙江省儒学会吴光会长的大力支持,浙江省儒学会在这里建立了浙江省儒学会台州讲坛。确实,我们在林馆长与黄绾纪念馆那里学到了我们许多难以学到的知识。因此,我们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贵在落实,贵在不懈地努力。
最后,还是以林馆长给我的微信作全文小结:今天黄绾纪念馆孔子学堂特邀金华地区范浚协会会长范国良、孙溶、刘鑫、邓亚平4人研讨黄绾与范浚有关的联系,我们今天下午3个小时的发言和讨论,希望今后读大学的人越来越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参加学习,一起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命脉,也是命根子,把传统文化学好,门不闭户都可以安心睡觉。今天我们与范浚研究会一起学习明朝黄绾的思想,学习黄绾主要是他有一种大公无私的好习惯,还有一颗热爱人的心,愿做人民的勤务员,所以学习黄绾,就是学习黄绾这种人大公无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