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芝堰经建德到下慈坞
(2022-06-12 20:33:06)
标签:
教育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乡土文化 |
自芝堰经建德到下慈坞
到兰溪市黄店镇下慈坞村,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到芝堰水库坐船到考坞源,然后徒步10华里,便到下慈坞村。第二条是需要经过许多弯路,自兰溪经寿昌,翻山越岭到下慈坞。
这天,芝堰水库修船停开,我们只好从芝堰经过新叶村,过寿昌,经过湖岑畈,而到下慈坞村。
离开桥岭村一直向前走,前面有一个大村子———邓家村。邓家村在建德市也是个有名的村子,合作化运动的时候,毛泽东主席曾批示过“合作化模范邓家乡”。邓家祠堂名叫禄臻堂,是邓氏的宗祠。从祠堂现存的建筑风格来看,应该属于清代的建筑。据村民介绍,祠堂从明代就有了,经过了多次修缮和扩建,明代的痕迹已经看不出来了。祠堂很大,尤其是中间的那个天井,就像大院一样。祠堂南面是戏台,是以前村中演戏和集会的地方,北面是供奉祖先的牌位。在这个深山中出现这样巨大的祠堂,还保存得这么完好,真不容易。
浙江许多地区传统村落的选址十分重视风水,认为风水好坏关系到村落及宗族的兴衰,“卜其兆宅者,卜其地之美恶也,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叶茂”。关于阳宅的选择,《阳宅集成》中口诀云:“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风水观念中村落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其目的是追求理想的生存环境。可以概括为枕山,环水,面屏的“四神砂”结构模式。即后有高大的山体(玄武)作依峙和挡护,可挡寒冷的偏北风;东西两翼{左青龙右白虎}要有合适的山岭作护卫,成扶手状;中间地形开阔、平坦,以获得较多的阳光,为了便于生产生活,前方近有河流流淌,远有低山朝拱,象征朱雀翔舞;且四周草丰材茂,构成东北西三面有山护卫,来达到挡风聚气的目的,南面相对宽敝开阔的半开放的生态地形环境,被“形家所称最胜之宅兆”。社峰七世祖义公长子之子曰宁者,自淮西復赘於小溪之洪氏,嗜学游庠授徒为乐不干禄仕,后於德祐(1275)间设帐於建邑新岭之西,见慈峰地形可宅遂卜居焉,是为慈峰始迁之祖,其选址原则同祖居地云峰、社峰有异曲同工之妙。下慈坞村背靠兰溪西部最高峰—尖坞山,尖坞山是建德与兰溪的界山,主峰坐落于境内,其海拔高度为 977.3米,山势雄奇秀出,有飞流急湍,奇峰怪石,山上相传有葛洪炼丹遗址。面对山下为芝堰水库,碧波千顷,为浙中难得的又一避暑旅游净土之地。左有(青龙)芝水源流支流绕村而过,遵循“山起西北,水归东南,为天地之势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风水原则。右有(白虎)婺严古驿道傍村而行。全村房屋座北朝南,散落在东西长1500米小山沟山坡地上。慈峰家谱载《慈峰桥记》:建邑治之南,有里名慈峰者,山环水绕,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桑竹之属,男耕女织,足供自给,里口两岸相对中隔一溪,白叟黄童怡然自乐,俨若桃花源之仙境。慈峰先人为下慈坞后裔创造了一个宜住美丽小村庄。
下慈坞村村民是十分勤劳的。他们很多人家种植苦荞麦,用苦荞麦酿制荞麦烧,买到新安江、兰溪城里去,每斤20元,价钱不贵。我们喝起荞麦烧来,醇香扑鼻,喝多了也不觉得头晕。还有笋干,将春天出产的毛竹笋,晒成干,就叫笋干。人们用笋干和着腊肉吃,味道极好。下慈坞的蜂糖也是较好的农产品,蜂农将园得像塔一样的峰桶置放在大树下、岩石下,待土蜂酿出了蜜,蜂农就有收成了,一斤蜂蜜可买到60元,收入也真不少。
到下慈坞有趣的还要算吃野味。村民中的猎人常常打到野猪、山鸡、野兔之类的野物,吃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住在大山,他们热爱大山,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夯实着祖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