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方太古
(2022-05-11 21:55:27)
标签:
教育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儒学文化 |
方太古是金华名人,明朝中期理学家、田园诗人、处士,为传播婺学作出重要贡献。
女埠是钱塘江水运咽喉,不仅是千年商埠,更是人杰地灵之所。它是兰溪历史文化名人舒元舆,章懋,邵玘的故里,也是南宋周三畏的挂冠隐居之地。在明朝中期,这片沃土上更是才人辈出,诗韵延绵,其中犹以上街“鉴湖方氏”门中以方太古为代表的“一门五代六诗人”最为耀眼。
方太古的父亲方赐,号雪轩,“雅尚学,能赋诗”,是一位能诗善赋的诗人。方太古的长子方选,字万中,号青崖,诗人,著有《青崖集》。侄子方侨,字天寓,号两州,诗人,著有《两州集》。嫡孙方尧治,字六如,号翁恬,诗人,著有《天绅集》。曾孙方登辰,字元甫,号耳涯,诗人,著有《乐余居集》。他们皆是诗名盛于当世,著作等身,多有专集遗世的文化名人。这种一门“五代六诗人”的现象,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都是独有的奇观,胡应麟亦曾赞叹说:“第才具不多耳!”
其二,当时的学者以独专一门理论居多,如章懋精通《易经》,林瀚专长《春秋》、陈献章潜修“心学”,三家各自独树一帜,为当时“东南理学三标杆”。而方太古则是师从三家,继承三家衣钵的人物。
其三,学问非常渊博。他不仅具有资质聪慧异于常人之天赋,而且为人不慕虚荣,不屑功名利禄,心静如水,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天生就是一块搞学问的好材料。加上诸多名师的指点,所以学识成就极高,其文章泣鬼惊神,诗歌声振江南,明代文坛领袖王世贞称其为“江南高士”,并书匾相赠。
其四,其游学经历异常丰富。他曾游历了闽粤湘鄂赣皖苏和浙江各地,登临过众多名山胜迹。其足迹几乎走遍了整个江南,说他行过万里路、读过万卷书毫不虚言。
其五,其交往者皆为名人雅士。有当朝高官显宦,有当世名人雅士,有各地博学才子。如老师章懋,同学董遵、唐龙、陆震、章拯、潘希曾、程文德、黄友直、黄傅等都是做官的大学者。在福建有林翰、林俊、林埜、郑继之、王用汲等官宦博学名士。在广东是陈献章、湛若水等明代心学的开创人。在安微有汪道昆、汪道贯文坛名家。在苏州则是沈周、杨循吉、都穆,黄省曾、文征明、徐祯卿等著名才子,而且与浙江按察使无锡人邵宝过从密切。在本省有余姚王阳明、余杭吕需、开化吾谨、方豪等名士。还有山西的孔天胤和抗蒙名将鲁承恩、陕西的孙太初等等。相交往的人中,尤其与“心学”大师,“三立”圣者王阳明的关系更非同一般。王世贞曾评价说“彼所游多大人世”。
其六,他隐居著述的艰难非常人所能承受。嘉靖元年,方太古回故里旋即隐居于解石山长达20余载。在深山野岭的艰难条件下,他写下了数本理学专著和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田园诗篇。
其七,他一生著述宏富,有《交游记略》、《易经发明》、《理学提纲》、《寒溪子集》16集及《章文懿公年谱叙》、《禹碑辩等》《一壶生传》传世。
其八,他一生虽贫困了倒,然气节刚正高尚、秉性耿直守诚,为人安恬谦让。王世贞在《墓志铭》中说:“处士生平,足所至,靡不友其贤豪长者,而不好软语徇合。”徐绅在《行状》中记载:“一切存问请谒,弗与通,即故里犹深山也。居有顷,孔督学至自关西,......知其不屈,密使人伺起居。会程少宰造太古庐,则屏车徒躬谒.....其后惟曹守、徐令以乡饮宾之,强出者再。”汪道昆在《处士传》中写道:“先后守、令式闾拜榻下,与所过卿、大夫、士就先生论学及诗文者,踵接不可数。先生尊俎之,师不夙而应。然竟亦不出里社与达人作欸语。”
其九,其性格倔强,不屑功名利禄,甘居清贫,潜心治学,在理学界文学界都有很大的建树。他不但为理学特别是婺学的传承和发展,而且通过其广泛的游历为婺学的宣传和推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因如此,当世名士贤达都会其评价很高。王世贞说他:“思以身康济天下不见庸,其遗书若方药可足按矣。”汪道昆说:“余越王孙,宜传太古。”文征明看到其画像后感叹:“噫嘻,质夫我知其人,下求一世而不足,上师千载而有余。” 而兰溪县令徐绅则说:“《郡志·传》先生列文学则,岂足以尽先生也哉?”并书“冥鸿游凤”匾赐之。方太古辞世后,有徐绅为其写行状,汪道昆作传记、王世贞撰墓志铭,虽终身布衣,乃极尽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