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包村导游词
(2022-04-23 09:09:27)
标签:
教育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旅游景观 |
各位领导,现在我们来到了上包村,上包村主要体现人在仕途廉为美。
上包村的形象语为:鹤山琴池,绿美上包。
鹤山为上包村的太祖山,其形神皆似仙鹤,颔首村南、翼展村北、村落布局皆以鹤山为导。琴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品德高洁的象征,鹤山与琴池恰与上包村先祖之清廉精神契合。鹤山苍松交耸蔽天,村内翠色掩映如画,整个村落为绿色而美丽。
上包村环境优美,村庄整治成效显著。鹤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池塘纵向如珠相串,碧水滢滢。村落民风淳朴。十足血缘文化色彩浓烈,凝聚力强,又为包氏后裔,崇尚清正廉洁。公益精神深入人心。
“绿”不仅是一种美丽,还是一种神韵,上包村“绿美”程度很高,鹤山苍松翠掩、植被优良;道舍绿枝摇曳、插画绽放。
上包“廉文化”:上包村包氏为中国古代廉政清官第一人包拯的后裔。先祖尚有包克、包安、包敏一门三进士,皆为官勤政清廉。明时又有十一世公侍郎包德怀以先贤风范自律,秉性耿直、乐善好施、处事公正、体恤民情。近年来上包村相继获得省、市廉政文化示范村。“廉文化”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怡情性为一体,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特色。
上包村有笔峰万年耸立于前,鹤山千载屏图在后,苍松蔽天,翠柏掩映,群山环绕,溪流潺潺,确有龙盘虎踞之态势。按金仁山书包氏家训,包氏为宋包龙图孝肃公之后人,说明上包包氏为包拯的后裔。
我国历史上清廉为官的典范不胜枚举,包拯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包青天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上包村包氏作为包拯的后人,先祖有一门三进士包克、包安、包敏,后又有明代包德怀,皆为官勤政清廉,深得民众爱戴。
清官典范——包拯
包拯字希仁,尊称包公。公元九九九年出生于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家村。1027年,包拯考中了进士,初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1037年,出任扬州天长县。随后又出任过端州、瀛州、扬州、庐州、池州的知州;江宁和开封的知府;京东路、陕西路、河北路的转运使、监察御史、知谏院、无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三司使、框密副使等职。1062年在开封病逝,终年64岁,死溢考肃。肇庆是包公的成名地,包公在肇庆期间为民申冤、挖井除疾、筑堤修路、兴教办学、整治河道、兴建驿站等深得人心的好事、实事,赢得端州老百姓的爱戴。
廉洁奉公——包克
包克,第授校书郎,任兴化县主薄。时年乡间常老弱困顿者,因无力告官只能忍受乡绅恶霸的欺凌。包克得知后常常主动帮助解决困难并为其书写诉状以求公道正义。为官兴化多年,因其廉洁奉公,主持正义,而受到知县的赏识与百姓的爱戴。
献身教育——包安
包安 任袁州教谕。包安主管袁州地区教育事务期间,兴办学堂书院,提倡启蒙教育,帮扶贫困,并在袁州亲自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深得当地百姓信任,为振兴袁州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
勤政爱民——包敏
普济公之第三子宇之第三孙包敏,字子功。宋淳熙五年(1178年)登姚颖榜科进士。官至遂安县令,勤政爱民,办学堂,兴农事,居三载,政通人和。在政绩卓越的同时,包敏不忘廉洁奉公的为官之道。身为县令常有送其金银财宝以求利益方便之人,包敏常常是严词拒绝,且对下属也是严格要求,虽然得罪了不少行贿之人,但是百姓却是看在眼里,为之立祠、树碑,并貌于石,以纪其事迹。
秉公执法——包德怀
包氏宗祠为上包村新建祠堂,建构精美,是目前上包村中心区域。
“清月听琴”景观所处广场南侧,它是利用自然流水营建荷塘,并在荷塘中以小石堰围筑“荷影清月”。以“伏羲制琴”、“听琴桥”、“琴瑟亭”及松、竹、梅等组合景观小品。《琴论》有包氏之祖伏羲削桐为琴之说。琴为形声字,从“珏”从“今”。“珏”为二玉相碰之声,“今”为直面演奏。后常以琴心表示个人品行高洁。
“曦鹤舞琴”在广场北侧,有一小水塘,创作的“闻琴起舞”仙鹤与“清月听琴”景观中的“伏羲制琴”雕塑恰好产生了一动一静的对应效果,共同形成上包村的“琴池”景观。“鹤”在中国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是文雅、吉祥和长寿的象征。古人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又有与兰城文化有关联的“一琴一鹤”之典故。宋景佑年间著名的清廉之官殿中侍御史赵抃去四川做官时,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并“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与天”,明时兰溪赵抃后裔为纪念这位先祖建成了如今的城南“告天台”。
“曦鹤舞琴”与“清月听琴”中的日、月寓意,也是对包氏先祖包拯“日断阳、夜断阴”神奇传说的喻示。因此,“琴池”的建设,对于丰富上包村廉政文化主题有着独特的意义。
鹤山景观:从三峰山顶观看上包村之“鹤山”,确如其形。且苍松高耸,翠荫蔽天,形成了独特的“绿美”景观。
包氏宗祠廉政文化展区:包氏宗祠是包氏宗族祭祀的重要场所。陈列内容有上包村悠久的历史;先祖廉政爱民的言行故事,古人廉洁修身的趣闻传说;传统的尚廉寄情物件,包括玉圭、王琮、铜镜、古琴等。在宗祠北侧“鹤池”西端建的“廉音廊”,于廊柱间悬挂铜钟。廊体内部展示历代名人有关廉洁自律及松、竹、荷、梅的诗、书、画。
在包氏宗祠前看到的銮驾展演,是黄店镇非物质文化的一大特色项目,已列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店銮驾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明末清初。銮驾是民间舞蹈的一种艺术形式,自唐宋宫廷舞蹈传入民间后,民间增添了更加精致仿效的成份。明清两代,一些带有生活气息和浓厚宗教色彩的民间艺术应运而生,既“娱神”,又“娱人”。銮驾明清时期在黄店广为盛行,表达禳灾、祈福、保平安、求吉祥的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