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小学教育事业 建国后,人民政府接管所有小学,并对学校制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皆作了新的规定。1953年,对小学的布点、班级、师资等方面进行调整,并一律改为秋季始业。1956年,贯彻“加速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教育工作方针后,全镇有小学51所。1961年,根据“调整、现固,充实、提高”方针,对部分学校进行调整,在校学生数有所下降。1962年精简28名教职员回乡参加农业劳动。1964年,推行“两种教育制度”,除全日制小学外,47个村开办简易小学,形式有隔日制、半日制、早班、晚班、巡回小学等。同年9月,简易小学改称耕读小学,翌年,皆辍。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1967年复课,教学以阶级斗争为主课,《毛主席语录》、“老三篇”(指毛泽东同志写的《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为主要教材,开设政治、数学、革命文艺、劳动课。1968年底,农村公办小学全部改为生产大队办,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废除考试和升留级制度。1969年1月,30多名小学骨干教师调入初中任教,小学民办教师骤增,加之学制缩短,课程教材变动较大,小学教育质量下降。1973年,小学普遍实行5年一贯制。 1976年后,小学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中小学公办教师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是年底前任教的非公办教师,属在编者为民办教师。1979年后学校缺额所聘请者,属顶编代课教师。 1979年初,县教育局决定每公社设立中心学校,管理本公社的教育事业,同时设立1所公社辅导小学,以负责本公社各小学教学业务。1982年女埠、殿山、和平、建设公社设立中心小学,管理各大队小学教学业务。是年,根据《兰溪县小学教育十年规划(试行草案)》,加强计划管理,学龄儿童入学率稳步增长。1984年,全镇小学入学率为98.28%,巩固率98.5%,毕业率98.8%,普及率92%,经县普及初等教育验收组验收合格。 1985年小学恢复六年制。是年7月,公社中心小学改称乡中心小学。12月,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中心小学由乡(镇)人民政府管理,村小学由村民委员会管理。1987年,殿山乡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基础教育先进乡”称号。1991年,全镇小学46所,学生4620人(其中女埠10所,1294人,殿山15所,1035人,和平11所,1043人,建设10所,1248人)。是年6月,乡村小学调整布局。原女埠镇撤泉湖小学、毕家小学、马岭岗小学,并入镇中心小学,撤官堰头小学并入上新屋小学,撤董店小学并入渡读小学;殿山乡撤新桥小学、垫塘边小学、王畈洋小学、江家小学、上叶小学、上叶村小学、成村小学,并入殿山乡中心小学;和平乡撒甘山小学、前阳小学并入和平乡中心小学,撤下刘、下童、焦石五、六年级,楼塘小学三至六年级并入和平乡中心小学,撤花塘小学并入后郑小学;建设乡撤下舒小学、里王小学三至六年级并入建设乡中心小学,撤西垅小学、上寸小学、穆坞小学四至六年级并入金家小学撤郎山小学三至六年级并入垷坦小学。 1988年,小学课程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劳技、卫生等11门。 1992年5月,“撒区、扩镇、并乡”。11月,小学管理体制随之改变,原殿山、和平、建设乡中心小学改称殿山、和平、建设辅导完小。 1995年,全镇中心小学1所,辅导完小3所,村完小8所,村小15所,在校生3823人,小学毕业率为10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