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元舆
(2022-03-31 23:51:31)
标签:
教育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名人文化 |
舒元舆(791——835年),唐代文学家。字升远,兰溪纯孝乡(今女埠街道)垷坦村人。其先祖是合肥人。齐梁大宝元年(550),高祖舒景思任东阳郡守,卜居兰溪女埠垷坦万罗山。祖父舒缜(五世孙)派居东阳南田,授兰溪县医学训科后回迁原籍。去世后与孙氏归葬东阳地,亦名竹队(今上卢泉塘北)玉笥园。父敬之,娶薛氏,孕满,至垷坦大厅分娩,因是长子,取名元舆。舒元舆是舒缜之孙,其弟元褒、元肱、元迥皆中进士,历史上将“四进士”传为美谈,戏曲舞台上多有演绎。舒元舆娶桐山后金金氏为妻,生三子。
舒元舆出身寒微,自幼警悟过人,从小在兰溪白露山麓私塾中刻苦读书。15岁通经儒,曾就读于武义书台山义塾。与唐元和八年(813),二十三岁参加进士试,一越龙门。先任户县(今陕西户县)尉,以干练知名,后被宰相斐度荐为兴元书记。他文辞豪健,一时推许。所作文采灿然,深得时人赞许。入朝拜监察御史,再迁刑部员外郎。劾弹官吏,不避权贵。查处坊州刺使汪浰贪污一案,他力排阻碍,秉公执法。还赋诗一首,其中有:“去恶犹农夫,稂莠须耘耨。恢恢布疏网,罪者何由逃。”嫉恶如仇,跃然纸上。其疾世诗云:“奈何贪狼心,润屋沈脂膏;搜搏如猛虎,吞噬若狂獒;山秃逾高采,水穷益深捞;龟鱼既绝迹,鹿兔无遗毛”。愤恨之情,溢于行间。舒元舆工于诗,尤擅散文。特别是他的《牡丹赋》,以物言志,字字珠玑,更是驰誉京城,为世传诵。
舒元舆自负其才,锐意进取。大和五年(831),上书文宗皇帝自荐,洋洋八万言,论古说今,指陈得失,获得唐文宗李昂的嘉许。宰相李宗闵谓其浮躁延肆,不能重用,反贬他为著作郎(编写皇宫图书的闲职),调往东都洛阳。在洛阳,他与后来任宰相的李训相遇,一见如故,引为知己。同时还结识了由进谏而被贬谪的白居易,两人同病相知,过往甚密,同游龙门,醉酒狂饮,吟诗作诵,历时三年。白居易留诗:“三岁相依在洛阳,游花宴月饱欢娱”。白居易为这种友情和花月陶醉了,而舒元舆的政治抱负却远不在此。他要整肃朝纲,革新政治,为危机四伏的李唐王朝挽狂澜于既倒。
大和九年(835)九月,调升御史中丞的舒元舆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务,与李训同时正式拜相。由于皇上软弱无能,宦官仇士良集团专权干政,猖獗横行。
拜相伊始,即向文宗进呈治国安邦的“太平之策”。其要务是,“先除宦官,次复河湟,次清河北”,彻底清除为害李唐王朝的三颗毒瘤。文宗十分欣赏,太平之策秘密实施。
公元835年11月,宰相李训、王涯、舒元舆与凤翔节度使郑注等,密谋内外协势,铲除宦官势力。舒元舆、李训指使手下官员诈言大明宫左金吾大厅后的石榴树上有甘露,舒元舆、李训说这是“吉祥之兆”,就带领文武百官向唐文宗道贺,李昂命舒元舆、李训去查看。舒元舆、李训回来说:“这不象是真的甘露。”李昂命仇士良、鱼志弘带宦官去复看。仇士良在禁卫军将军韩约陪同下走到左金吾大厅门口时,发现周围有伏兵,拔腿就跑,顺将唐文宗推入软轿抬着就走。事后,仇士良、鱼志弘顿起杀心,将唐文宗软禁宫中,四处搜捕。舒元舆易服单骑出长安南面西头的安化门,禁兵追捕之,腰斩独柳树下,舒元舆的几个弟弟也遭不幸。凡和舒元舆有关的大臣名将、亲朋好友上千人血流长安护城河。其亲属不论亲疏,包括不懂事的孩子,也都惨遭杀害。舒元舆等“灭虎不死反受其害”,在“甘露之变”中罹大难,血染长安古城。
“甘露之变”的腥风血雨,从长安古城吹洒到各地。舒元舆第五子普光,适在晋陵(今常州)变名更姓,潜匿睦州(今淳安富昌村)。舒元舆的长子舒昌,字馀庆,为凤翔书记,速与离京不久的舒元舆的族子舒守谦联系上,火速赴兰溪将不满周岁的独生子舒道纪转移到安全地方隐居下来。其余次子舒曾、三子舒晋、四子舒旨亦改名埋姓,潜匿各地。元舆之弟元褒之长子善珍,闻难出走,改姓名为宋温。舒道纪长大后,出家隐居在金华赤松宫为道士,自号华阳子,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事变失败后,文宗因不能制仇士良专杀而深悯元舆等人之冤。一日于廷内殿前观赏牡丹,绕栏低吟舒元舆的《牡丹赋》,不觉叹息良久,泪珠盈眶,伤痛之余,作悼念元舆诗:“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凭高无限意,无复侍臣知。”不久,李昂抑郁成疾,含恨而死。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露生光慰英灵。20年后,唐宣宗李忱接位,他特别重视儒士,只要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的学子,都认为有真才实学,予以重用。白居易堂弟白敏中就是其中一位。当了六年宰相的白敏中虽在李牛两党争执的夹缝里当政,由于正直清廉,因此对父亲生前的莫逆好友舒元舆的冤死深表同情,经常在唐宣宗面前隐隐提及,还将舒元舆的《牡丹赋》等介绍给唐宣宗。唐宣宗对白敏中言听计从,他只看自己是生父唐宪宗的继承人,将哥哥唐穆宗及其三个儿子即敬宗、文宗、武宗视为逆子邪宗,因此,对他们所铸成的冤案予以平反。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发布圣旨《命南郊前速议庶狱敕》:“圣人严圆丘,将以孝理天下。而历代因之,务行大赦。冤滞者可以昭洗,险匿者可以澄清。所有大理前据有罪已结者,亦在速令详议。无圣惠奸。”
舒元舆20年的冤案终于昭雪,并加封显号:乘仙公,敕建乘仙祠。舒元舆的族子舒守谦和孙子舒道纪将其遗骨归葬于白露山麓乘仙祠右侧。每年清明节,唐宣宗派宫中特使赴兰溪白露山进行祭奠,以显示唐宣宗的开明和对大唐贤相的缅怀。
清代著名学者卢标(17611898年),东阳人,在《定溪诗稿》中为舒丞相写了一首壮怀激烈的悼念诗:“式遏中涓志,为谋岂必工。血凝甘露碧,泪洒牡丹红。神策军何补,晁(错)张(华)事竟同。当年令狐楚,昭雪付东风。” 舒元舆留下散文十余篇,较著者有《养狸述》、《玉筋篆》、《贻诸弟砥石命》、《梅花室记》,(二文收入《唐代散文选》)。《玉筋篆》后被洪迈《容斋随笔》称“其文有不可名言之妙。”其诗入《全唐诗》6首。《旧唐书》(169页)、《新唐书》(179页)有传。
作品欣赏
《牡丹赋有序》
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于深山,自幽而芳,不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寝盛。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近代文士,为歌诗以咏其形容,未有能赋之者。余独赋之,以极其美。或曰:"子常以丈夫功自许,今则肆情于一花,无乃犹有儿女之心乎?"余应之曰:"吾子独不见张荆州之为人乎,斯人信丈夫也。然吾观其文集之首,有《荔枝赋》焉。荔枝信美矣,然亦不出一果耳,与牡丹何异焉?但问其所赋之旨何如,吾赋牡丹何伤焉?"或者不能对而退,余遂赋以示之。
圆玄瑞精,暮春气极,绿苞如珠。清露宵偃,韶光晓驱。动荡支节,如解凝结,百脉融畅,气不可遏。兀然盛怒,如将愤泄。淑日披开,照耀酷烈。美肤腻体,万状皆绝。
有星而景,有云而卿。其光不垂,遇物流形。草木得之,发为红英。英之甚红,钟乎牡丹。拔类迈伦,国香欺兰。我研物情,次第而观。
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赭,殷者如血。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忻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裹者如舞,侧者如跌。亚者如醉,曲者如折。密者如织,疏者如缺。鲜者如濯,惨者如别。初胧胧而下上,次鳞鳞而重叠。锦衾相覆,绣帐连接。晴笼昼薰,宿露宵裛。或灼灼腾秀,或亭亭露奇。或飐然如招,或俨然如思。或带风如吟,或泣露如悲。或垂然如缒,或烂然如披。或迎日拥砌,或照影临池。或山鸡已驯,或威风将飞。其态万万,胡可立辨!不窥天府,孰得而见。乍疑孙武,来此教战。
其战谓何?摇摇纤柯。玉栏风满,流霞成波,历阶重台,万朵千窠。西子南威,洛神湘娥。或倚或扶,朱颜色酡。角炫红宫,争颦翠蛾。灼灼夭夭,逶逶迤迤。汉宫三千,艳列星河,我见其少,孰云其多。
弄彩呈妍,压景骈肩。席发银烛,炉升绛烟。洞府真人,会于群仙。晶莹睇来,金缸列钱。凝睇相看,曾不晤言。未及行雨,先惊旱莲。
公室侯家,列之如麻,咳唾万金,买此繁华。遑恤终日,一言相夸。列幄庭中,步障开霞。曲庑重梁,松篁交加。如贮深闺,似隔绛纱。仿佛息妫,依稀馆娃。我来睹之,如乘仙槎。脉脉不语,迟迟日斜。九冲游人,骏马香车。有酒如渑,万坐笙歌。一醉是竞,莫知其他!
我按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叶如翠羽,拥抱比栉。蕊如金屑,妆饰淑质。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踯躅宵逸,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
焕乎美乎!后土之产物也。使其花之如此而伟乎!何前代寂寞而不闻,今则昌然而大来。曷草木之命,亦有时而塞,亦有时而开?吾欲问汝,曷为而生哉?汝且不言,徒留玩以徘徊。
《赠李翱》
湘江舞罢忽成悲,便脱蛮靴出绛帏。谁是蔡邕琴酒客,魏公怀旧嫁文姬。
《桥山怀古》
轩辕厌代千万秋,渌波浩荡东南流。今来古往无不死,独有天地长悠悠。我乘驿骑到中部,古问此地为渠搜。桥山突兀在其左,荒榛交锁寒风愁。神仙天下亦如此,况我戚促同蜉游。谁言衣冠葬其下,不见弓箭何人收。哀喧叫笑牧童戏,阴天月落狐狸游。却思皇坟立人极,车轮马迹无不周。洞庭张乐降玄鹤,涿鹿大战摧蚩尤。知勇神天不自大,风后力牧输长筹。襄城迷路问童子,帝乡归去无人留。崆峒求道失遗迹,荆山铸鼎馀荒丘。君不见黄龙飞去山下路,断髯成草风飕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