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亡国之音哀而伤——金仁山《广箕子操》浅析

(2022-03-31 23:40:37)
标签:

教育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儒学文化

亡国之音哀而伤——金仁山《广箕子操》浅析

                  陈星

    操,是一种用古琴演奏并吟唱的诗歌体裁,相传舜作过《南风》,箕子作过《箕子操》,周文王作过《文王操》,孔子作过《猗兰操》,但流传至今的多属后人伪托。其后如蔡邕作《琴操》,韩愈作《琴操十首》,名人学士作之以抒发情怀,感慨时世者不胜枚举。

    《仁山文集》中载有宋末元初兰溪大儒金履祥(12321303)的一首琴歌,名《广箕子操》,其辞曰:

    炎方之将,大地之洋。波汤汤兮,翠华重省方,独立回天天无光。此志未就,死矣死矣死南荒。不作田横,横来者王。不学幼安,归死其乡。欲作孔明,无地空翱翔。惟馀箕子,仁贤之意留苍茫,穹壤无穷此恨长。千世万世,闻者徒悲伤。

    此诗晦涩难懂,不揣浅陋,试译大意如下:

    行进在炎热的南方,大地尽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波涛浩浩汤汤。旌旗羽葆,仪仗盛大,皇帝最重视巡视四方。想要独力回旋天地而无功,天地昏暗,日月无光。复国的壮志未酬,死了死了死在南方蛮荒之地。不做田横归降汉朝,田横归降可封为王侯。不学辛弃疾,老死在故乡。想学诸葛亮兴复汉室,又没有基地,只有空自飞翔。只有如箕子一样,仁人贤士的意志留存于遙远无际的天地之间,天地无穷无尽,此遗恨绵绵无绝期。千秋万代,听说的人也空自悲哀伤悼。

    注释:广,有扩充之意,此处言在《箕子操》的篇幅上加以扩展。将,此处有行进之意。汤汤,大水浩淼之貌。翠华,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旌旗、车盖、羽葆等,指皇帝的仪仗,杜甫《咏怀古迹》: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白居易《长恨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省方,《周书.窦炽传》:省方观俗。此指天子巡视四方,实为宋端宗赵昰,宋少帝赵昺逃难至福建、广东沿海的委婉说法。田横,秦末楚汉之际齐人,先任齐王田廣之将军、相国,田廣败死,自立为齐王。汉灭楚,田横与部下五百余人逃避海岛。汉髙帝刘邦招降,说: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田横来,未至洛阳三十里,耻而自杀,其部下五百人闻之,皆自杀。幼安,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南宋爱国词人,早年勇敢果决,意气豪迈,以收复中原为己任,晩年在江西上饶铅山县经营田宅,兴建庄园,老死于家。孔明,诸葛亮,蜀汉丞相,五次北伐未成功,病死五丈原。箕子,商纣王叔父,殷之三仁之一。《史记.殷本记》:纣王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相传作《箕子操》,率殷民五千迁居朝鲜。苍茫,遼远浩渺,无边无际。穹壤,苍天与大地。

   《广箕子操》其辞意大致如此,但其创作背景、宗旨如何?更加扑朔迷离,幸有元代兰溪学者吳师道在诗后跋云:宋季为相者曾聘先生馆中,先生以奇策干之,不果用而去。先生感激旧知,后为赋此。辞皆悲慨,音节髙古,真奇作也。可以从而一窥端倪。

    那么吳师道所说的宋季为相者是谁呢?种种证据都指向了陈宜中。按陈宜中,字与权,南宋末永嘉人,入太学,有文誉。宋理宗景定年间殿试选为榜眼。宋恭帝德祐初任右丞相。元兵迫境,逃归家,旋召入朝。临安陷落,太皇太后谢道清与恭帝降元,又逃归,至温州与陆秀夫、张世杰会合,奉广、益二王入闽,至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是为端宗,陈宜中任左丞相。至井澳,巨风覆舟,军败,知事不可为,以借兵为名,或说为端宗打了前站,逃至占城国(今越南中部)。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宋军厓山大败,陆秀夫负宋少帝赵昺投海殉国,宜中则不知所终。至元二十一年(1284)元兵攻占城,或云宜中走避暹罗(今泰国)死。20多年后,元世祖派陈宜中弟弟陈自中的儿子陈芹,女儿陈媁到占城寻找,但已了无痕迹了。陈宜中在历史上是个大有争议旳人物,时人称之为逃跑丞相,把他与贾似道一起列为南宋亡国的两大祸首。但也多有为他辩护的。

    按金履祥的这首诗歌就是缅怀、称颂陈宜中并为之辩护的,时间当在至元二十一年元兵攻占城,陈宜中死讯传开之后,诗中一句“死矣死矣死南荒”可证之。诗接着称颂宜中不学田横投降,如投降元朝,显然可得髙官;又不学辛弃疾归隐田园,老死故乡;要学孔明,无兵无地,雄心难展;要学箕子那样迁徙海外立国,又遭到失败,空留遗恨。按这里箕子不是指陈宜中自己,而是指宋端宗赵昰(至元十五年,宋景炎三年崩)。宜中走占城,是想为端宗打前站,然后奉端宗象箕子迁徙朝鲜那样至占城立国,保留宋室一脉,忠义之心昭于日月!

    金履祥生于宋理宗绍定二年(1232),宝祐五年(1257)蒙古入侵,围襄阳,至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樊城陷落,襄阳守将吕文焕因外无援兵,内无粮草而降元,前后抗元16年之久。据光绪《兰溪县志.金履祥传》记载:当襄阳最为危急之时,金履祥以布衣身份献牵制捣虚之计,建议以重兵由海道直趋幽蓟,则襄樊之围将不攻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州郡县邑、巨洋别島,难易远近,历历可据。时金履祥年约40左右。这个计策,说白了是战国时孙膑围魏救赵之计的翻版,战略上可行。但战术上呢?当时南宋朝廷一无良将,二无精兵,怎么打?况且海道风涛险恶,后援不济,万一巨风漂没海船怎么办?所以迂阔难行,朝廷不能以此赌国运,当然不予采纳。但履祥也因此声闻于朝。当时陈宜中尚未拜相,但可能于此时礼聘先生处馆,即担任府中教育子弟,处理一些来往文札的工作。到了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陈宜中任右丞相主持朝政,朝廷封金履祥为迪功郎,召任史馆编校之职。但此时南宋已风雨飘摇,国势垂危,履祥推辞不就,虽然如此,陈宜中对金履祥来讲还是有知遇之恩的。当然金履祥写此诗并非仅仅出于报答之恩,而是出于实事求是,对陈宜中忠义的贊颂和对故国的眷眷之心。

    那么金履祥究竟通过什么关系搭上陈宜中的呢?最大可能是通过陈宜中的亲弟弟陈自中。陈自中,字与可,入赘兰溪杨家,居兰溪桃花坞。德祐二年任大都督府行军司马,守分水关,与元兵相拒十余日,关破,南面再拜殉国。他的家人被元廷掳去,他的儿子陈萍入元后任大司徒,赫赫有名。金履祥与陈自中交好,想必履祥献计、处馆、封迪功郎,召任史馆编校,都得到过陈自中的鼎力相助。

           2022328日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徐安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