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所见到过的白露桥

(2022-03-29 22:02:20)
标签:

教育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风情雅韵

我所见到过的白露桥

       刘鑫

我父亲是一名教师,小时候,我在星期天,常常跟着父亲一起去甘溪开会,到了甘溪,去了甘溪滩,才知道露源那边只有一座木桥才能过得去。

12岁那年,正是1974年,我上了初中,当时是章焕教地理、教音乐,还当我们的班主任,那时同年级的有潘村的潘军、潘胜平、潘建华等。

回想起来,到白露源就只能走这座木桥。这木桥大约有7个木墩子,这木墩子用两根相互对斜的松木作为支撑,中间有一横梁,上面是厚度较大的由几块松木拼凑成的板面,是用来衔接各块松木桥皮的。桥皮是用几根小松木凑合而成,有三个楦子将几块松木牢牢地栓在一起。就这样,从甘溪的溪滩架到潘村那边的溪滩,需要7个桥脚,8块桥皮。然后用一根粗粗地铁索连在一起,捆在两边的河岸上。这样可以防止发洪水时,木桥被洪水冲走。

有一次,我去甘溪滩玩,远远看见潘村那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准备走这木桥,但由于桥面离地很高,足足有两米多,且桥下有水流,老奶奶看下去很害怕,只得趴在桥面上,爬着挪动到甘溪这边。这一幕,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还有几次,我们上初中,每下大雨,甘溪就洪水大发,冲毁了朱家溪上的白露桥。由于洪水的冲袭,露源潘村那边的同学就不能从这桥经过,而只能从余村翻越紫金岭,过刘家新唐的紫金桥,然后徒步来到甘溪初中,绕这么一大圈,得行10多里路。可见那时的交通有多难。

1976年,甘溪至朱家的公路开始动工兴建,生产队的队员们人拉肩扛,到溪里挑石子,压平了道路。1977年,兰溪到朱家的客车通车了。

正是在建造朱甘公路之时,在离开原来木桥上游百余米的地方,叫早了一座露源桥。

这座桥于1976年建造,桥长38,宽4米,桥面块石及水泥混凝土结构,国家投资建设。于是,甘溪到潘村有了机耕路。后来,就在露源桥旁建设了甘溪公社所在地。

1994年8月至1998年7月的整整4年间,我在露源小学担任负责人,每到甘溪或者刘家,就要经过这座桥。

在建造之后的30年间,由于桥面较窄且弯度大,经常发生机动车辆、行人撞毁栏杆、坠入溪滩以至伤亡事故发生。

2006年10月,为了保障安全,在浙江省交通厅、兰溪市交通局与黄店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在外工作的领导童兆洪、童香娣的鼎力帮助下,义乌市服饰有限公司捐助10万元,进行拓宽工程,桥面由原来的4米增加到8米,该工程由兰溪市顺达路桥公司承建,于2006年10月开工,翌年2月竣工,总投资40余万元。

建桥竣工之时,当时担任露源村党支部书记的方顺勤来到黄店镇综合办,找我写一则报道,并拍一下电视新闻,我欣然答应。于是写了《修建白露桥记》一文。我也为此参加了白露桥竣工典礼。

如今,白露桥扩建已达16年,但仍然是通往白露源“三童四村”的必经之路。

露源从木桥,到4米宽的露源桥,之后到8米宽的白露桥,见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和成长。

 

附:《修建白露桥记》。

           修建白露桥记

黄店镇横跨甘溪通往露源、潘村两行政村7个自然村的白露桥,始建于1976年,桥长38米,桥面宽4米,是块石及混泥土结构。由于桥面较窄且弯度大,经常发生机动车辆、行人撞毁栏杆、坠入溪滩以至伤亡事故发生。为了保障安全,在浙江省交通厅、兰溪市交通局与黄店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在外工作的领导童兆洪、童香娣的鼎力帮助下,义乌市服饰有限公司捐助10万元,进行拓宽工程,桥面由原来的4米增加到8米,该工程由兰溪市顺达路桥公司承建,于2006年10月开工,翌年2月竣工,总投资40余万元,交通得以顺畅。特立此碑,永志纪念。

                  兰溪市黄店镇露源行政村

                    二〇〇七年二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刘鑫简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