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高枧绿色行
众所周知,中国革命能取 得彻底胜利,贯彻执行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是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大凡冠 以“革命老区”的地方,都是 一些远离城市的几省、几县交 界的边远山区。过去,这些地
区有着一个共同特点:交通不 便,贫穷落后。然而,也正因 为这一点,这里革命的遗址、
遗迹才得以保存,青山绿水得到较好的自然保护,成为一片在工业化进程中难得的、没有污染的净土。近年
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扶持力度的不
断增强,这些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刮目相看,有的已成为人们向
往的红色文化旅游胜地,桐庐县革命老区新合乡高枧村就是其中之一。
一、高枧村基本概况
高枧村地处革命老区新合乡的东南部,面积
2.8 平方公里,山林面积 1200
亩,耕地面积 350 亩。农户 134 户,人口 436
人。高枧村是桐江钟氏发祥地,889 年 10 月,始祖珊公偕夫人郭氏,携儿、媳从江苏丹阳迁来,卜宅于此,
开创桐江钟氏千年历史,成为中华钟氏浙江最大的支脉。因而,现在村中大多为钟姓,另有少数曹、周、 骆、 张、 胡、 于、 何、 陆 等
姓氏。
驾车从乡政府所在地出 发,沿柴雅公路前行 2 公里, 公路边有一醒目的“新民村” 路
牌,前 行 不 远向左 转,离 开喧 闹 的公 路, 进入 村 道, 驶过架在壶源江上的高枧桥,
眼前就是高枧村。
高枧村四面群山环抱,村庄坐落其中,壶源江从村中蜿蜒而过。到村口,
村道一分为二。往左是老村,古色古香的老屋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往右是新
居点,鳞次栉比、清一色的现代农居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已经进入了小康社
会。村中道路宽阔而整洁,道路边、农舍旁鲜花盛开,与清澈见底的壶源溪水 交相辉映,宛如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
江边有一碧峰巉然孤起,谓之荫霄山。山上树木葱郁,据说山梁上立有一
头石狮,昂首迎着朝阳,更给这秀丽的山村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对高枧村名的来历,民间有两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是高枧的村庄须爬上村
东百步岭,登高才能看见,因而叫高枧。若按此说法,那“枧”字的“木”字
旁就是多余的。第二种传说是钟氏先祖选定此地后,百亩良田无水灌溉,就采
用在石仓角陡壁上悬挂木槽(枧)引水的方法,成功解决了用水问题。为纪念 这个创造发明,就以高枧取作村名。
据
2015 年 10 月最新版《桐庐县地名志》记载:高枧位于乡政府驻地东。
东邻曹家,南邻仁村,西邻外松山,北临和尚尖东麓山脚。村处田畈中,昔村
民用木质水槽(枧)引山水饮用,以其枧悬空高架而名村。无疑这是最权威、
最合理的解释。用木质水槽引山水饮用,足见昔日高枧村村民对饮用水水质的
重视和讲究。而且直接引水到村,节省到壶源溪边汲水的时间,减轻了劳累,不愧是钟氏先祖的一个创新,是智慧的结晶。
二、高枧村红色文化渊源
高枧村的红色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 1939 年 9 月,任中共浦江县委书记的蒋忠以小学教师和商人的身份为掩 护,经
常 跋山涉 水, 经四管乡往返于浦江、富 阳之间,指导基层党组织 开展工作,高枧村是蒋忠 经常落脚之地,何家村的
何柏华则跟随左右,明为 脚夫,暗为保卫人员。
1940
年 8 月, 蒋 忠 在高枧村钟本兴家楼上吸 收潘芝山、钟本兴、何柏1940
年中共高枧支部成立地——钟本兴家华、何寿康、何万高、何万泳、周开金等人为中共党 员,建立了中共高枧支部,蒋忠兼任党支部书记,隶
属于中共金衢特委。党支部成立后,积极宣传抗日, 发动群众进行“二·五”减租,反对封建霸权的斗争。
1945 年 5
月,抗日战争已处于最后胜利的前夜,为把浙西与浙东、会稽山和四明山的敌后抗日游击队 根据地连成一片,活动在浙西北一带的苏浙军区新四
军四纵队一部,遵照华中局的战略部署,先后两渡富春江,与战斗在浙东的新四军二纵队(即浙东纵队)中共高枧支部书记蒋忠及金萧支队胜利会师,并肩转战于金萧路西地区,使这一地区出现了蓬勃发展
的大好局面,抗日的烽火以燎原之势迅速地向四处蔓延。
1945 年 5 月下旬,新四军四纵十一支队一渡富春江后,金萧地委和金萧
支 队在诸 暨、 富 阳、 桐 庐、浦江四县交界处成立 了中共路西县委和路西县
抗日民主政府。6 月,在 浦 江 的 马 剑( 今 属诸暨 市)、平湖和桐庐的四管(今新合乡)等乡的交界
处新开辟了平湖区。
7
月 27 日,为迎接新新民乡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高枧村(1984
年摄)四军二渡富春江,开创路西敌后抗日游击队根据地的新局面,平湖区委书记张月珍率领区民运队到桐庐
四管乡开展征粮、筹款和筹组农抗会等工作,突遭国民党桐庐县自卫大队的偷 袭,张月珍等 4
位同志不幸落入魔掌。时称“松山事件”。
“松山事件”发生后,金萧支队决定在四管乡建立一个抗日民主乡政府,
以加强新区工作,打开新区的局面。8 月初,路西县平湖区新民乡抗日民主政
府在四管乡高枧村正式成立,何关宏任乡长。同时成立乡农民抗日协会,郑本 生、钟本信分别为主任、副主任。
乡政府成立后,迅速开展各项工作,先后帮助各村成立农抗会、青抗会和
游击小组,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一是在全乡范围内掀起了募捐活动,支援在前线英勇杀敌的新四军;二是
组织家庭妇女为新四军做军鞋;三是动员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加游击小组,并
冒着 生 命 危险 将 12 名新 四军伤员用竹排送至富阳 场口;四是有组织地领导 贫
苦农 民开 展 减 租 减息 和反霸斗争;五是配合区 中队,完成了虎口夺粮任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 了实现全国人民的和平愿 望,中共中央在与国民党的谈判中,决定让出南方
八个解放区。1945 年 9 月 26 日,金萧支队主力、路 西县党 政机关、县大队、 各区中队及地方上已“面 红” 的 地 下 党
员奉 命 北 撤,留下少数同志坚持原 地斗争。主力部队北撤不 久,国民党二十一师就从
桐庐、诸暨兵分两路,在桐、富、诸、浦四县国民党自卫队的配合下,气势汹汹地对金萧抗日游击根据
地进行“联合围剿”,新民乡抗日民主政府亦遭敌破坏,藏在乡政府楼上的 3
万多斤公粮被敌人抢走,共产党员钟本金、何寿康英勇牺牲。
新民乡抗日民主政府虽然活动时间不长,但它却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不
仅在当时为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支援抗战前线等方面做出了积极
贡献,而且为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这一地区开展革命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群众 基础。
1999
年 8 月,中共新合乡党委、政府在新民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立碑纪 念。2003 年 1
月,桐庐县人民政府公布新民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为县级文物 保护单位。2006 年,桐庐县文管会拨款 4 万多元对房屋进行了修缮,现为桐
庐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三、高枧村特色优势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高枧村
统筹谋划,在发展生产、整治环境、改善民风等方面成效显著,特色明显,一
个具有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形成。
(一)红色文化得到较好保护
投入
40 万元,对村内保存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民主乡政府旧址
进行提升改造,修葺房屋,充实完善相关史料和文物,绿化、美化周边环境。
(二)民俗文化底蕴浓厚
高枧村(仁村)历来就有女子舞板龙的传统习俗,女子板龙队的妇女巾帼
不让须眉,舞起龙灯刚劲有力,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类民间艺术活动,在桐 庐县小有名气。
(三)村庄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投入
400 余万元,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先后投资 150 余万元, 对壶源江边荒芜的滩涂综合利用,整理成宅基地,完成高枧新居点建设。目前
已建成新房 30 余幢,其中 27 幢为现代高档民宿,已具有 135 个房间,270 人
同时吃、住、休闲、游乐的接待能力。
(四)天然生态浴场已成雏形
通过对壶源江整治,开展河道清理和沿线绿化,已建成水面积达
100 余 亩,分上、中、下三个泳池,可同时容纳千人、水质良好的天然生态浴场。
2017 年 12 月,桐庐县首届亲水·冬泳巡回赛在此举行。
2017 年 12 月,桐庐县首届亲水·冬泳巡回赛在高枧举行
(五)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运行正常
在高枧村,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已正常运行
3 年,结合 “银龄互助”,老人不出村就能享受到老年人食堂、图书室、洗衣、休闲娱乐、
医疗等全方位的居家养老生活照料。
(六)多功能休闲区投入使用
投资
490 万元,对新居点后 50 亩荒废水塘进行综合整治,建成水深 2~3 米,常年水温为
15~30,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水温适宜,水面宽敞的鱼塘, 平均每亩投放鲤、鲫、鲢、鳙、青、草等各种品种优质、体格健壮鱼种 450
尾 左右。
一个集烧烤、垂钓、休闲、游乐,充满乡村情调的多功能休闲园区已经形成。
(七)荫霄山登山游步道建成
发挥地理优势,打造特色登山。投资 300
万元,修建包括丁步桥在内的荫
霄山登山游步道 3000
米,已打造成既可游玩又可健身的休闲生态登山场所。
(八)乡村采摘游基础夯实
以深入开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为契机,在市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下,投
入 100 万元,引导农户在高枧畈连片种植桃树 200 亩,莲花 30 亩。春暖花开
季节,村在花丛中,人在花中游,是名副其实鲜花盛开的村庄。垦造耕地 75 亩,引进优质果树品种,种植樱桃 55 亩,巨峰葡萄 20
亩。
同时,引进稀有品种八月炸,种植
20 亩。八月炸又名八月瓜,系上乘野生果 品,为常绿木质藤本,因八月果熟开裂而得名。果实呈不规则的长圆形或椭圆
形,形似香蕉,成熟后为紫红色,富含糖、维生素 C 和 12 种氨基酸,以及人
体不能合成的缬基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等。八月炸营养
丰富,乳白果实,清甜多汁,具有清热利湿、活血通脉、消除体内毒素及皮肤
皱纹、色斑、色素之功效,被誉为养颜美容、强身健体的保健果王。以种植业
为基础,将高枧村打造成依托种植园发展乡村采摘的旅游胜地。
(九)老村环境整治
拆除约
40 户危旧房,并对新居点内污水处理、景观绿化、路灯亮化、运
动休闲场所等进行配套建设;投入 240 万元硬化村内主要道路;投资 120
万元,白化面积 2000 平方米。
高枧村精品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依托山水人文自然资源,做好生态、文化和产业发展结合文章;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集旅游、文化、民俗展示、休
闲度假功能为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今后设想,五年内总投资 4000 万元。建成长度分别为 175 米和 100
米的狮子山、小湾玻璃栈道;完成全长 1300 米的环村道改建;完善总面积为 20 亩的房
车营地;改造红色文化基地;搞好文化礼堂和宾馆建设;修建高枧盘山古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