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流星雨刘鑫
流星雨刘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963
  • 关注人气:20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腰孔村

(2020-05-03 07:14:39)
标签:

教育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姓氏文化

         马腰孔村

    马腰孔村最早的定居点,在现在村子的东面,叫前山。形状像一匹奔跑的骏马。根据家谱记载,第一栋住房在现在的养老院的地方,就好像住在马的腰部,后称马腰孔。现在村里人每天可以看到奔跑的马在眼前,时时提醒族人不断努力、奋发图强。它的后面有座山,像一头牛的牛头山,表示在此辛勤耕种。它的左后方有一座叫乌龟山,象征不辞辛劳、勤奋,现在寓意是长寿延年。如今看来,我们的祖先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村南有2000多亩的粮田,村西有千亩丘陵。村边水系发达,村南的小溪老人说从来没干枯过。因此古人选址,在此定居下来是有原因的。

     史书记载:先祖孔端朝,其生父为赠朝奉大夫孔若升。是文林郎、舒州(今江苏徐州)司户曹事、仙源县丞孔若谷之嗣子。孔端朝字子工。绍兴四年(1134)奉祀后,改名端木,字子与。李以申《孔右司端木传》谓其“未冠能属文,宾兴贤阕,藉藉有声”。与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一起扈跸南渡,据查孔宗南迁一文中记载:

--43代孔仁玉中兴祖--生四子:宜、宪、冕、勗;

--44代孔勗(xu)生五子:道辅、延龄、良辅、彦辅、世祐;

--45代孔道辅生二子:《宋史》有传:孔舜亮(又名宗亮)、孔宗翰;

--46代孔舜亮生三子:若升、若谷、若古(又名孔传);

--47代孔若升生三子:端朝(又名端木)、端节、端臣

--48代孔端朝生四子:瑮、琐、瓅、璑。

    孔子第48世宗子、衍圣公孔端友是孔氏南宗的鼻祖。终南宋一代,49世孔玠、50世孔 搢、字季绅、51世孔文远、52世孔万春、53世孔洙等五世宗子,先后袭封衍圣公。随孔端友南行的族人,除叔父孔传外(原名孔若古),有胞弟端朝,还有孔传的次子端己、四子端植、五子端隐,季叔孔若愚的长子端弼,以及孔端思等堂兄弟。同迁衢州。留端操在山东守家(小弟)。北宋宣和四年(1122),徽宗幸太学,诏:先圣之后人端朝在太学,赐上舍出身,仕太学博士。南渡后,建炎三年(1129)八月,“蒙恩以孔氏特差徽州黟县(今安徽黄山市黟县)令”。孔端朝即安家于此。绍兴二年(1132)孔端友去世,孔端朝回衢州协助叔父孔传办理了丧事,并襄助孔传向朝廷报告孔玠为孔子第四十九世嫡长孙,应袭衍圣公之职。高宗很快下诏“以其子玠为右承奉郎、封衍圣公”。在衢州期间,孔端朝担心家族因动荡而失统,故着力保护的《孔氏宗谱》。在叔父孔传的帮助下,雕版印制,并亲自撰写了序言。其文曰:“端朝闻诸父云:吾家自五代乱离,宗族散走,死亡略尽。独袭封尚书讳仁玉守坟墓不去。尚书幼子讳勖,仕为侍郎。长子及孙,皆为侍从。儒门复兴,今聚族二百口,皆尚书公子孙,依庙为宅。家有赐书,以至祭器、御书、田园,仆役皆上所赐。许任乡官,著在吏部,为成法。由是,士人不以姓名称,止曰庙宅。族人无异居者。独安州族祖六中书讳宗简,因官不归,遂家焉。宣和末,女真始入寇,靖康丙午(1126),群盗起,家所蓄藏,荡然云散。

   建炎戊申(二年,1128)十月,端朝不得已去陵庙南奔。明年己酉(三年,1129)八月,蒙恩以孔氏特差徽州黟县令。后二年,辛亥(绍兴元年,1131)四月赴官。六月,张琪犯徽州,黟之四境,焚杀一空。端朝与幼累奔山间,仅得不死。所携上世告敕、祖父遗书、生生所资,皆失之矣。独此谱,山中人得之,转以见归。此谱乃古本,叔祖贰卿削去旁支,独载世袭者。有识惜之。今亡而更存,岂非天也。因书,以示子孙。绍兴二年(1132)岁次季五月朔,四十八世孙端朝谨书。”可见孔端朝对世袭宗谱的重视。后世江南诸孔所续之族谱,皆以孔端朝所保存之谱为本,孔端朝所撰写的这一序言,亦被各支谱抄载。

    当年十月,高宗召见时为右迪功郎的孔端朝。高宗召见,自是有许多询问之词,褒奖之意,劝勉之说。该月二十七日,宋高宗即下了一道敕文。明代程敏政所撰的《新安文献志·卷九十三》记载了这道敕文。文曰:“敕右迪功郎孔端朝:昔在汉祖以干戈之际,过鲁而祀孔子,崇儒之意,后世称焉。朕览史书而太息,顾瞻孔子之庙,越在境外,于兹累年矣。惟时裔孙,文学行义,名在冕笏。召而访对,克告我猷,俾更官秩,以示予意。呜呼,尔益勉之。可特授左承事郎。

 绍兴四年(1134)二月,金军联合刘豫军共十万余人,攻仙人关(今甘肃徽县),宋将吴玠以万人扼守。二十七日,金齐联军发起强攻,宋诸将拼死以守。三月初一日,宋军撤至第二隘。次日,宋军反击,金齐联军宵遁。吴玠又遣将劫寨设伏,再败金齐联军。四月,吴玠又趁机收复了秦(今甘肃天水)、凤(今陕西凤县)、陇(今陕西陇县)三州。

在这之前,孔端朝曾向高宗建议,应追记建炎四年(1130)四月以前的时政。高宗马上采纳,并命宰执执行。这时,时任尚书考功员外郎的孔端朝,又向高宗提出了“收拾人心”的建议。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云:“五月丁巳,尚书考功员外郎孔端朝言:‘建立政事,既有其实。感悟人心,必假于言。今陛下留神治道,刻意恢复。听览至勤,奉养至约。行宫不逾牧守之居,射殿止用茅茨之制。声色无所亲幸,讦直每加优容。臣叨,备列朝耳目所接,乃幸知此数端,则既有此美实矣。而播告之言,或未有以发之四方,万里之远,何自而知哉?臣愚无识,谓宜用陆贽所言,凡制诰号令,因事见辞,以谦抑为先,必自引咎,收拾人心。且具言陛下食不重味,居不求安,思雪大耻,图复故疆之意,

而侈大夸矜,无所杂于其间。人非木石,谁不知感诚。如是,虽金人之疆,犹将惮而屏迹。彼盗贼叛逆,本皆吾民,其有不归命者乎?’疏奏,诏下:示内外制词臣。”这是孔端朝从民众心理角度向高宗提出的一个善良的建议。他认为,要感悟人心,告示天下之文字必须能打动人心。要打动人心,就必须把民众想知道的事情告诉他们。当今,民众想知道什么?无非是皇帝陛下的态度。所以,行文中必须有陛下“行宫不逾牧守之居,射殿止用茅茨之制”之意,必须有陛下“食不重味,居不求安,思雪大耻,图复故疆”之言,以此来安抚百姓,激励军士,鞭策官员,招安叛逆。这当然是为高宗皇帝着想,为贪图安逸的高宗皇帝的脸上贴金。难怪高宗马上将孔端朝的奏章昭示朝廷的“内外制词臣”呢。以后,孔端朝又被升职为右司郎知袁州(今江西宜春)。凡祭祀孔夫子之时,皆代表高宗皇帝到衢州府学大成殿致祭。孔端朝亦正好乘机检查督促侄儿孔玠的学经习礼之事。也就在遵诏奉祠时,孔端朝意外地碰到了同朝为官的、返里探亲的朱松。朱松,徽州婺源人,是以后将成为大学问家的朱熹的父亲。他也和孔端朝一样主张抗金北伐,而被朝廷放了外官。在衢州,朱松参加了祭祀孔子仪式之后,留给了孔端朝一首诗,题曰《孔生示二首答一篇》。诗云:

 岁晚尊前一笑哗,怜君孤愤老天涯;

      诸豪虽识临邛客,陋族难当阙里家;

      会有孟光求共隐,不应牧犊但长嗟;

      青杉华发春风里,择婿犹堪驻宝车。

从诗中可以看出,朱松对孔端朝似有劝勉之意。可惜的是,孔端朝的诗作没法见到了,不然倒是可以知晓其究竟的。

从此可以推断和衢州先祖孔端友乃是同胞兄弟,与磐安孔端躬乃堂兄弟)原在徽州黟县做县令,袁州秩满,孔端朝又知临江(今江西樟树)军州事。在临江任上,孔端朝多有建树。最为突出的,据《孔右司端木传》云,是他“一新校舍,拨黄冠私田,益学粮”。奉敕如右,牒到奉行。绍兴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当年的十二月,又升孔端朝为秘书省正字,从从九品升到了从八品。绍兴三年(1133)八月,又兼任从七品的著作佐郎。也正因为有功于临江,故而“既去,诸生祠之”。不幸的是,孔端朝在返回徽州黟县的途中生了大病,一行在现村前山中部定居,此山形似骏马,孔端朝久治而不癒,匆匆忙忙,撒手人寰。他留下了《南渡集》二十卷、《续阙里世系》一卷和四个儿子:瑮、琐、瓅、璑。从此时(公元1133年)孔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经880多年。

    香樟大树,村祠堂边种有一棵大樟树,根据农林部门推算,树龄可达到500年以上,前山上有三颗大樟树,树龄也在300年以上。据说,在修建招贤殿时,挖到了远古的石子小路。证明村庄确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古迹,使村庄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现在村庄布局更加好奇,美国的五角大楼与村里很相似。马腰孔村东面是“思鲁街”----寓意是思念山东(鲁即山东),村里以前谁家造新房,都要在堂中央的大梁上,挂上书有“思鲁堂”的红纸,寓意不忘祖先。南面叫“招贤大道”-----村里有一个殿,古时就叫招贤殿;古时候路过的能人、志士在这里集中,谈古论今,研究文学,关心国家大事、为恢复宋朝江山、力荐抗金、治理国家等事项,所以2011年由村民集资修复了招贤殿。村北面大路取名为“迎圣大道”,也是迎接八方来客的大道,修建的水泥路宽敞大气。

   村西有个楼下殿,以前交通水路较为发达,东阳江边杨卜山电厂的发电机房处原有一个码头,有修建水电站时(1987年)挖掘出层层叠叠大量的青石板为证。过往的船只---货船、客船、都在此停靠,包括到孝顺集镇的盐商、布商、陶瓷商、茶叶商等山货在此卸船,本地的粮食、五谷杂粮装船运往金华、兰溪、衢州等地,过往客商有的在此休息,补充粮食等日用品,到目前下游的许多村庄都知道马腰孔的楼下殿码头,因此楼下殿属于周边48个村庄的人,到此来批发山货,也是生息不可缺少的地方。所以是香客的集聚地,每年殿内香火不断。

   马腰孔祠堂:在大樟树的北面,这里背靠后山,大门朝东,道门朝南,传说路过的文官要下轿、武官得下马,祭拜后通行。里面供奉着孔子第四十八代后裔孔端朝的塑像,和历代祖先的牌位。村里由孔姓族人,选出祠堂总理。在此处理村里大小事务,管理族人的红白喜事、解决族人的礼教传承、矛盾纠纷,并办有学校。大家有钱出钱、没钱出力,维护着马腰孔从四十八代至今,已经有七十九代(共32代)后裔800多年来的福绿寿喜事务。现在修复的祠堂,与原貌基本一致(文化大革命期间为造大礼堂而拆除)。里面除了供奉着马腰孔村鼻祖孔端朝的塑像外,准备新增加圣人孔子的塑像,希望后人既要记住村庄的历史,更要记住圣人孔子的历史,和他所创立的儒家治国、治家、做人、处事、学习、生活等有礼、有节等章法,使我们的每个人更加的和谐相处。也使的我们村保持历史上与周边村和平相处,村民邻居间和睦相处、家庭成员间讲礼让、讲孝道、尊老爱幼,做到以礼待人、以德服人、以尊孔学而勉励人。

    和谐的村庄。村里大姓是孔姓,但是同村人里大家遵守道德法章,同心同德为村里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多、很大的贡献。例如:村里哪家造房子,都互相帮忙,就管吃饭不收工钱;哪家造锅灶台,邻居间都会送来烧好的鸡蛋面,哪家有小孩结婚成亲,邻居都送来8个或16个鸡蛋。有时自家没现成的,就到邻家借来送过去。哪怕那几个鸡蛋,家里可能要用来换盐或针线的,也会先送过去,寓意是预祝新人成双成对,以后的日子过的圆圆满满,早生贵子;鸡蛋上会贴上一张小红纸,寓意是来年日子过的红红火火。以前,村上还有一个约定。过年时出嫁的女儿,回家看望父母、兄弟,村祠堂里还会分给馒头等食品,寓意是马腰孔村的子孙永远都是一家人,不管你走多远,不管你走多久,不管官位大小、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马腰孔村永远都是村民自己的家。

    据族谱记载,马腰孔和周边村里都是亲戚。有的女儿出嫁、有的迎娶媳妇,结亲、认友成为常事。所以马腰孔的发展变化,都会得到四周乡邻的支持和呵护;也使马腰孔村的孔家文化得以传承,使马腰孔村880年以来得到不断的延续和壮大。为了感谢乡邻,村里每年的农历8月13日至16日雇戏班子在楼下殿演戏,请乡邻、亲朋好友看戏。村民会设宴款待四天,以示感谢之意,进一步交流感情和丰富文化生活。如果遇上哪家有人生病或受灾了,邻居都会不遗余力的出手相助,送几斤米、几斤面的,共度难关。好人好事数不胜数,大家和谐共处。具体事迹将在《我们的马腰孔》一书中详细记载。

    马腰孔村(金华县志记)位于孝顺镇镇西边的义乌江畔。全村面积为1035亩,人口605人,党员为23人,村民代表21人,人均收入8000余元。马腰孔村为孔子后裔村,先祖于南宋时定居于此,因村边有山,形似马腰而得名“马腰孔”。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马腰孔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并成为了省级小康建设示范村,完成了村庄改造工作,被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现在的马腰孔村庄整洁,环境优美。2006年7月14日,省委副书记夏宝龙在马腰孔村支部办公室翻看过孔氏宗谱。

    马腰孔村村民勤劳自律,遵纪守法,积极参与保家卫国。为建设祖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具体事迹也将在《我们的马腰孔》一书中详细记载。

20世纪70年代,村里响应国家号召,接纳了金华铁路机务段和电业局等单位的知识青年50多人到村里务农锻炼。 当时,村里条件艰苦。但是,当这些城里的年轻人,看到村里的小溪水清澈见底、庄稼绿油油的一片,桃树、梨树一片一片的时候,高兴地跳起来了。他们带来了城里人的思想和美好农村生活的向往。后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365天没晴没雨的农耕生活,还是锻炼了这些从小没干过农活的城市姑娘和小伙,经过几年磨练了不屈不挠的意志。现在有的回城任职、有的姑娘嫁到村里的青年,成为真真的马腰孔人,也成为当年大多数年轻人的一段段佳话和现代年轻人的榜样。有的和村里人结为兄弟一样,常来常往40多年情谊不断。值得我们感动和赞扬,具体事迹也将在《我们的马腰孔》一书中详细记载。

   总之,全村人有着先人留下的优良传统,具有积极向上、奋勇向前的骏马奔驰的精神,才有今天马腰孔的和谐繁荣。我们将梦想未来——我们的马腰孔将是一个环境更加优美、村民更加安居乐业、子孙们更加和睦相处。集体更富强、村民更富裕,孔子文化得到发扬光大的文化名村。

          

          文化兴村    旅游强村

              休闲乐村    经济富村

 

      祝福大家

                   孔子第七十六代孙 孔令孝 整理    

                              2013年7月2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