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义坛头村:村落品牌效应初显
(2019-02-28 21:54:33)
标签:
教育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乡土文化 |
走进武义坛头村:村落品牌效应初显
履坦镇坛头村位于浙江省武义县西北部,距武义县城8公里。东濒武义江,南对十都畈,西临白塔山,北靠后郭山,白鹭溪绕村东而过,十白公路穿越村西,山水相依,葱茏满目,“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可谓恰如其称,形成了自然景致独特的天然河滩湿地。此处地理位置优越,风光秀美,且历史悠久,人文昌盛。据武义县志记载,南宋宝庆年间(公元1260~1264年间),朱氏祖先从丽水库川迁徙到此定居,距今已有750多年历史。村内保存有完整的古代血缘聚落建筑群,古香古色,精美绝伦。现存有婺州窑旧址、古码头旧址,以及元明清古建筑10多幢,包括阁、庙、堂楼、民居等类型。村中文化传承有序,耕读成风。尤以孝道文化为代表,村中有一条巷道被称为“孝道”,富有神奇的由来。还有民俗文化亦多种多样,如坛头走马灯,兴起于明际,已有600多年历史,具有独特的民间表演形式和传统文化内涵。
坛头村人文资源丰富。因地理环境和水资源便利的特色,祖上以烧制陶瓷为主,自古经济基础较好,村中至今保存有台门、西里间、奶婆厅等精湛的古建筑,老村格局和风貌依旧,新村则建在老村边上。全村145户378人,以朱姓为多,其中党员23人。耕地面积514亩,山林700余亩,村集体经济以挖河砂销售为主,农业有大棚蔬菜、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十白线公路和金温铁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
坛头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武义县志记载,南宋宝庆年间(约公元1260——1264年)祖先从义乌迁徙现址建村居住,为朱氏后裔集聚地。村中朱氏为第一大姓,建村已有750年。据文物专家考证:坛头村窑街罐窑是“婺州窑”旧址之一,祖先从宋朝开始炼制陶瓷。其出土的陶瓶、陶碗、陶罐,属三国至唐代年间的民间陶品。可见,坛头村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坛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中现存明清古建筑17幢,面积3500多平方米。其中古民宅5处,古街巷1处,古花厅2处,古会馆6处,古寺庙1座。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坛头村建有武义出北门后最好的花厅,所说花厅主人(坛头村人,姓朱)曾为明朝布政使。坛头马灯,从明朝开始兴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民间表演特征和传统文化内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坛头村正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宏伟目标努力,把坛头村打造成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而努力奋斗。
自2013年起,县委、县政府,履坦镇党委、政府倾注大量财力物力进行坛头村的精品村和湿地公园建设,致力把坛头村打造成一张湿地和文化旅游的金名片。走进现今的坛头村,卵石巷陌幽静,古民居随处散落,白墙黑瓦,古朴简约。登高到文化联廊,放眼四望,湖缀碧玉,溪绕芳林,山列翠屏。田间黄牛耕作,滩头白鹭翩飞。把湿地风光和桃源风物,融而为一,画意诗情,难以尽述。
村不大,却挺有历史,是以往武义江水路商贸的重要节点,口口相传的田螺姑娘传说就发生在这里。村庄的建筑挺有特色,尚存的18000平方米的十八幢明清古建和三个厅堂、古驿道、古埠头及其曾经的九座龙窑遗存,向人们展现着它的历史厚重、文化丰富。
近年来,该村坚持立足本地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田螺姑娘孝义文化研学游和湿地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因为湿地文化节、中秋诗会、湿地摄影大赛等活动的相继举办和对外传播,坛头村名声远播,节假日里游人如织,平日里也有不少人慕名前往,“浙中湿地村落”的品牌效应初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