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汤溪镇古村上镜村

标签:
教育旅游文化 |
汤溪镇上境村,原名枫林庄,始祖刘清,曾任宋监察御史,自淮阳三迁兰溪枫林,村民称其为迁汤始祖。刘氏历史悠久,至今已有880余年。在历史长河中,上境刘氏人才济济。有宋宁宗、理宗时,任翰林院大学士的刘晋之;及第进士,任江西永宁县令刘介儒;明初任监察御史,官至刑部左侍郎的刘辰;被嘉靖皇帝赐冠带以示嘉奖的刘氏第九太公宗钦。为纪念先辈在历史上的赫赫功绩,明朝正德1505年,刘氏族长发起建造了刘氏宗祠,念刘氏家族对朝廷的贡献,皇帝特敕建了“五开间”。这是汤溪镇唯一的五开间宗祠,也是汤溪最大的宗祠。祠堂气势恢弘,记载着刘氏家族辉煌的历史篇章。
步入祠堂,是开阔的一进大门,由数根粗壮的石柱子分为“五开间”。但在其他地方一般的宗祠是三开间,而刘氏宗祠则是五开间,这是皇帝敕建的缘故,在汤溪是唯一五开间宗祠,也是汤溪最大的宗祠。
门楼上漂亮的牛腿雕刻着关羽、张飞等蜀中五虎将等木雕。门楼有一部分早年已经毁掉,现在看到的是重新修复的。梁上刻有与刘备有关的“隆中对”典故。梁下则雕刻着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题材。开间西侧立助田碑,碑文记载了刘氏先人到汤溪建村的沿革。

刘文彦(一作彦文),字敏中,浙江金华汤溪上镜村人。生于大观丁亥年,十二岁,善文,赴试入国学,考选高中进士。十八岁,尚显德帝姬。天会十年即绍兴三年(1133年)七月,与沂王赵愕(徽宗十五子又作十三子)控昏德(即徽宗)左右叛,坐诬。伏诛于五国(今黑龙江依兰)。
刘文彦妻赵巧玉
相传,刘清病故不久,孙子刘文彦就降临了。
刘文彦六七岁,“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唐诗”过目不忘;12岁,落笔成章,闻名金华八县,考中秀才;随之,成为兰溪县头一名的未成年举人。
考后,徽宗召见刘文彦。文彦虽然只有13岁,但回答皇帝的问题对答如流,没有丝毫畏怯,徽宗很开心。几天下来,一连三道门槛考试,刘文彦皆高第,名列榜首。于是,宋徽宗御点刘文彦为头名状元,并招为东床驸马。少年刘文彦中状元纳为驸马爷的喜报从京城送到上境村后,村民奔走相告,一片沸腾。
民国28年,国民党第十预备师入驻刘氏宗祠,祖宗牌位除太公牌位外尽皆烧毁,匾额被摘下来给官兵们做床板用,临走时还被敲掉或烧毁。“文革”期间,村民把宗祠的砖雕壁画保护起来,宗祠门楼及其他小部分还有族谱被毁掉之外,大部分基本完整地保留了起来。
刘氏宗祠包括前面的空地、池塘,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50平方米。祠堂分为头门、中厅、后堂,东西各九大间,四周四座角厅等五大部分,还有照壁围墙和东西车门。
巷边的古民居从外表看,并不特别,不过进到室内,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一楼的楼层较低,二楼敞亮、大气,房梁、斗拱、牛腿样样都有,并都保存完好。据刘老介绍,当时这样的房子设计,主要是为了逃避繁重的税收。“当时征税是按照一楼的层高来进行收税,人们为了减少交税,就把一楼的房子造得比较矮。”二楼作为会客和吃饭的地方,楼层造的比较高,但从外面又看不出二楼比一楼高。这样的房子叫做楼上厅。
“儒家五常”是上镜刘氏的家训。“耕读转家”是上镜刘氏的家风,上境的家风家训世代传习,历史上从上境走出去成名门贵族数不胜数,“白壳鸭蛋”勤俭重学的故事更是名扬八婺。祖上优良的家风家训造就了一代代刘氏子孙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