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游埠镇寺基村:东晋和安寺兜率寺记载详实
寺基村位于游埠镇政府驻地东北2000米。村民委员会驻寺基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地处三江平原,区域面积0.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71亩。下辖寺基和前店郎2个自然村。有4个村民小组,153户,384人。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外出务工为业。
寺基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世居范姓,其先祖于宋建炎年间自里范迁入定居,建村于原东晋和安寺遗址地基处,故村名寺基。有村民小组3个,113户,295人,耕地435亩。村中有东晋和安寺遗址和天福桥、天福亭等清代古建筑。
前店郎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300米。世居郎姓,其先祖于宋淳熙年间迁入并在和安寺前开设店铺,故村名前店郎。有村民小组1个,40户,99人,耕地136亩。
和安寺遗址座落在游埠镇东北寺基村,始建于东晋义熙二年(406),系东晋左散骑常侍辅国大将军胡凤舍宅所建。唐会昌五年(845)敕毁。唐大中六年(852)复建。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敕改为兜率寺。现水亭畲族乡生塘胡祠堂内,尚保存寺碑一块,明代中叶寺尚完整,状元唐汝楫曾就读于此。明未塌圮。遗址即今寺基村。村周围田野,还发现宋明砖瓦和器物碎片。
在水亭乡生塘胡《胡氏宗谱》有两篇文章专门记录和安寺、兜率寺情况。
邵朗《晋太傅胡公置(和安)寺记》载:
公讳风,字世鸾。才推国英,德标人瑞,出藩入辅,兴事焯左图书,焕右南史。其激俗尤异,立达难能者,可得而言之。于戏胡公,辞荣不让于二疏,知足式依于元老。厌伐冰之贵,攀定水之宗。悟万世皆空,叹三生若幻。以晋义熙二年正月,舍所居为和安寺焉。尊像端严,塔庙宏丽,由浙而左,香刹之盛,莫之偕也。夫人九江郡太守吕公凯之女也,柔明淑丽,姻族惟高,配德宜家,义谐琴瑟。发无上愿,舍不住资,亦于是日同舍西庄,置五福寺焉。殿宇严整,高卑得宜,迭经兴废,更名灵曜寺。其五福旧额,则移于县郭之东山立寺焉。和安宝寺,门接三衢,途通百越,法众云集,供具日臻,长夏讲筵,无时暂辍。当武宗皇帝御宇之五年,以释教陵迟,缁徒冗杂,非一荡涤,无清化源。下明诏沙汰僧尼。寻降敕旨,毁废寺宇,则和安灵曜并随而废焉。旧有碑铭,一皆碎弃。千载之后,莫详其由,安可不纪于坚珉,扬其往烈。洎宣宗皇帝即统祚六年,以三教并行,殊途一致,有裨教化,幽赞皇猷。重降德音,再许置寺。国朝大理卿温公璋莅郡之日,持表奏论,恩赐寺院之额,有上首大德正白,修大乘业、得无畏轮,行化未周,喜舍鳞积,营构堂殿,不月而成,尔后寻复寺名,其士庶助成功德者,名秩姓字,别有经录,此不更书,今所舍又述,但彰厥初立寺之由焉。朗谢秩鄞江,寓居兰诸,寺宰不以非才,见托书字,牢让数四,坚请如初,释来挥毫,但惭荒拙。咸通九年岁次戊子六月十三日建。彭城刘玩刻石。
节录生塘胡《胡氏宗谱》
在清代一作者名不详,也写有《兜率寺桥记》:
余族始祖世鸾公,老年积善,喜舍兜率寺基,捐田百亩,并寺外石桥一座,上通寿邑,下达兰江,由来已久。至乾隆七年,桥梁毁坏,行客吁嗟。祠长一十六人,约族合议,急为修整,公举有禄、有斌、可胜、可参、可相、可宏、献鼎、献廷八人,以董其事。义馆会助银八十两,祠内并各派共捐五百余金,经营卜筑。方克告成。厥后往来行人,咸欣利济。不料至乾隆四十六年,洪水涨漫,桥梁又为坍圮。族中词讼,未暇兴工。逮嘉庆十三年,有裘姓捐资修理,我族虽未派出钱文,而基地所存旧石颇多,皆为裘姓修用。吾先祖建为转虹桥,今改为平桥,落成之日,兜率寺桥又改名天福,此桥自东晋以来,历唐宋元明,皆名兜率桥而未尝变,易今名为天福,岂知天福者,实吾祖兜率寺住持僧智然之号也,载在碑文,班班可考,今以名桥适相符合。千载以后,名虽易而仍不失为吾祖宗之故物者,其殆有神灵所默鉴欤。兹录谱牒告竣之日,因志之俾来者悉知此桥之原委云。
大清嘉庆已巳年孟夏月上瀚之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