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游埠镇潦溪桥村:古美集镇中的古村落

(2016-06-18 07:06:06)
标签:

教育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乡土文化

走进游埠镇潦溪桥村:古美集镇中的古村落

潦溪桥村位于兰溪市游埠镇政府驻地0.5公里处,距城区19公里。杭金衢高速互通口离村1500米,兰游公路从村旁经过,交通便利。潦溪流经村西南面,西部靠马鞍山(章氏祖坟)。地处三江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阳光充足。该村世居章姓,另有范、吴、徐、方等姓。区域面积1.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71亩。下辖潦溪桥、上张和新桥叶3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有672户,1366人。村民大多以养殖珍珠、饲养家禽和经商务工为业。

潦溪桥自然村世居章姓,清康熙年间由县城迁入,原名潦溪章,因建村于潦溪桥头,故改称潦溪桥。现村民与居民住宅交错。村民以养殖珍珠和经商务工为主业。村中潦溪桥、元逸堂、雍睦堂、大夫第等形成明清古建筑群。

上张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北400米。世居张姓,建村于潦溪桥上首,故名。现以叶姓为主,仍袭旧村名。

新桥叶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300米。清初叶姓自温州迁入,建村于新桥之畔,原名新桥叶庄,今名新桥叶,现村名多为邵姓。

    潦溪桥村位于游埠集镇西北面,与集镇相连,是潦溪桥行政村所在地。村落形成于元代,该村至今保存了有古桥、古民居、古厅堂等许多古建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公布的我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有46处。

潦溪桥村世居章姓,章氏世祖及公唐时官至刺史,迁居福建之浦城,其十六世孙天叙公(兰溪始迁祖)南渡来兰溪,官至学政,因此,又尊称“学政公”。“学政公有孙四瓜衍瓞绵繁殖各处迁潦溪……”。该村的古建筑遗存多为清代至国民年间,并具有相当的整体规模,基本保留了江南古村落的传统风貌和格局。

潦溪桥古村落最具特色的莫过于选址特色和分布格局,而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沿月亮形的潦溪和马鞍形的马鞍山存在,大致上呈带状分落。从选址、形成背景、村落格局特征诸多方面都自成一格,集中反映了潦溪桥古村落的地貌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1
、在主体空间上,潦溪桥村的建筑主要集中在村子西北部,这里地势较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水患的侵害。
     2
、潦溪桥村的街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大致可认定为自南向北穿村而过的主道路,该路南部为潦溪河道,建筑均沿道路北面呈条带状分布。
   
第二等级为主道路延伸的道路,我们称之为“次主路”,次主路大致与主路呈“丁”字形交汇,在村内主要有四条次主路,其决定了村内房屋建筑分布的最主要格局,次主路旁有暗渠共人们生活用水的排放,保持村内的环境卫生。
   
第三等级为村内大大小小的各种小巷,共单户村民或者几户村民外出、沟通用,这些道路如今大多荒废,叶草丛生,颇显沧桑感。
    3
、水系和周围地形
   
地理环境、风水追求、观念意识和审美倾向都对村落布局产生影响,其中风水追求、观念意识和审美倾向又作用于地理环境因素之上,形成潦溪桥村落布局特色。
   
潦溪对潦溪桥村落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居民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调节气候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与西北面的马鞍山、上张山营造了山村迷蒙空灵的境界,美化了环境。
   
潦溪桥村落注重整体规划,选址巧妙,讲究风水。潦溪桥村为平地、丘陵地貌,潦溪呈月亮形绕村而过,村落选址多借助山水格局,处于山环水抱的中央,地势较为平坦之地。这种规划布局遵循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理念,把房屋建在河流的北面,山坡的南面,使住宅可接纳更多的阳光,躲避凛冽的寒风,防止洪水的侵袭,便于引水灌溉庄稼。  

古村街弄四通八达,犹如似扇形八卦。以村中心水池为核心,通过5条弄口向外扇形辐射,再由大大小小的27条弄口连接而成。村后山体处西北方向,艮卦,代表山,其五行属土;潦溪水流自西方而来,坎卦,代表水,其五行属水;村口原始森林处西南方,巽卦,代表风,其五行属木;村北部为大片农田,坤卦,代表地,其五行属土。

    潦溪桥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建筑风格多为“白墙灰瓦马头墙”,造型独特,气势恢宏,雕刻工艺精湛,村落布局合理。随后陆续建造无逸堂、敬德堂、雍睦堂、友恭堂、孝友堂、久思堂、丁隆堂、继述堂八座大厅,都是肥梁胖柱、三进二天井的结构。清代道光年间,章修宣建造了11幢(民间称11间楼)三间三进二天井的楼房,内分前门、中厅、后堂,门楼高大宏伟,均是砖雕匾额、花卉、人物、鸟兽等图案,但各堂门楼均不相同。如今保存完整的二幢门楼,一幢门楼上刻“云蒸霞蔚”,上下左右雕饰《借东风》等10台戏剧人物。另一门楼题“南极生辉”四字,上下左右雕以花卉、狮、鹿、鸟雀等图案,加上仿效11间楼而建的一批楼房,矗立于四周,名闻遐尔,故有“梅屏的谷,潦溪桥的屋”之美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公布的我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潦溪桥村有46处,是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古村落。

    潦溪桥俗称摇车桥,兰溪市级文保单位,为游埠镇上第一座桥,位于潦溪桥村南200米处,为四孔平板桥,东西走向,面积53.10平方米,建造于明朝,清雍正四年(1726)重修,后道光十九年(1839)再次重修。该桥为四孔青石桥平桥,全长37米,宽1.9米,高3.73米,横跨在潦溪之上。桥身泊岸与桥墩都用当地青石并联垒砌而成,桥墩北边设分水尖。桥面每孔用四根青石条,上铺青石板而成,石板宽1.93米,桥面栏杆为后期添建。在桥梁北侧刻有 “雍正四年(1726)全城章氏重修”、 “道光十九年(1893)全城章氏重修”字样。

     无逸堂是兰溪市级文保单位。三间三进二明堂带一门楼建筑,座北朝南,面积605.20平方米,清中期建筑。该建筑门楼为一开间带二个三间两搭厢,外八字形砖雕矮墙。用四柱、中柱落地,各柱柱头置坐斗,前半部用月梁,上有木墩及驼峰,后半部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月梁造。前进明间用四柱七檁,即五架梁带前后单步,月梁造,前后廊都为月梁造,次间五柱七檁,为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明次间各柱柱头置坐斗。中进明间也用四柱七檁,为抬梁式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月梁造,前后廊都为月梁,后两金柱间置一“无逸堂”牌匾,次间用五柱九檁,即抬梁与穿斗相结合。与明间各柱柱头置坐牛斗。后进为楼屋。楼下前廊用月梁,其余都为穿枋。各地暗中面上置斜撑牛腿,前后檐柱柱头置坐斗。过廊都为一开间,前中进用礩形柱础,后进鼓形柱础,硬山顶,屋面用望砖。

    香火堂为硬三间建筑,坐东朝西,面积89.35平方米。清代时期建筑。该建筑明间梁架为五架梁带前后单步月梁造,次间梁架为抬梁与穿斗相结合,前廊用月梁,前檐柱上置牛腿。鼓形柱础,下垫柱顶石,三合土地面,硬山顶。

    友恭堂为三间二进一明堂楼屋,坐北朝南,面积260.29平方米,民国时期建筑。该建筑设二柱砖雕门楼,前进明间四柱,梁架被后期改建吊顶无法看清,次间用五柱,梁架为抬梁与穿斗相结合。后进为楼屋,楼下梁架为扁作梁承重,前廊用月梁,次间梁架为穿枋承重,各柱柱头置坐斗。楼上梁架为穿斗式。过廊为一开间,鼓形柱础,三合土地面,硬山项。

    雍睦堂为三间四进四明堂带二偏屋建筑,坐东北朝西南,面积684.81平方米,清末时期建筑。该建筑为二柱砖雕门楼,四朵砖雕斗拱支托脊楼。前进明间四柱九檁,即抬梁式五架梁带前后双步廊,扁作梁造。次间用五柱九檁,抬梁与穿斗相结合。各柱柱头置坐斗。第二进前进也为四柱,为穿斗与招梁相结合,月梁造。次间用五柱,招梁与穿斗相结合,各柱柱头置坐斗。明间前后廊都为月梁。第三进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带前后单步廊,扁作梁造。次间招梁建于穿斗相结合。第三、四进前后廊与过廊梁架都已改动。第四进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圆木梁造,次间抬梁与穿斗相结合。过廊都为一开间。第三进礩形柱础,其余为鼓形柱础,不垫覆盆,硬山顶。在该建筑东南边有二个三间两搭厢偏屋。

    大夫第为五间对合型带一偏屋楼屋,坐北朝南,面积435.71平方米,民国时期建筑。该建筑前进明间用扁作梁承重,次棋间都为穿枋,前廊升起,设“喜”字平棋,并设里外额枋,与前进后额枋都为月梁。厢房为一开间,额枋用月梁。青石开井,楼上梁架为穿斗式。在该建筑西侧有一三间两搭厢偏屋,都已基本损毁。鼓形柱础,三合土地面,硬山顶。

    张建中民居为三间二进二明堂带一楼梯弄楼屋,坐西朝东,面积265.90平方米,清末时期建筑。该民居设二柱砖雕门面,脊楼正中置葫芦宝瓶,两端饰鸱鱼正吻,脊档正下方置刻有“棣咢联辉”横匾,下方小额枋刻有戏曲人物图案,青石门框。前进前檐墙内设金鼓架,时间楼下都用扁作梁承重。楼栅下用丁头拱支托,前廊升起,设平棋,前廊用扁作梁,前额枋用月梁。次间梁架为穿枋。后进除前廊用月梁外,其余都为穿枋承重,前廊升起,设平棋,青石开井,天井间檐柱上置“S”形牛腿,楼上梁架为穿斗式,楼上天井四周设晾台。鼓形柱础,三合土地面,硬山顶,圆栅。

    游埠镇西北,有一条潦溪,上架石桥叫潦溪桥,但人们却叫它为“摇车桥”。相传此桥原来是一条独木小桥,每逢洪水,即被淹没,待水退后方能通行。潦溪桥村有一个范姓寡妇,靠手摇车纺纱度日。有一年农历五月十三游埠庙会,范氏腋下夹棉纱前往赶集,时值雨季,去时潦溪已开始涨水,待棉纱卖完返家,水势猛涨,木桥已被漂流无踪,数百赶集群众皆伫立桥头望溪兴叹。范氏也在桥头犯愁,心想:如果溪上是座石桥多好啊!洪水时仍能通行。自此,她日夜辛勤纺纱,省吃俭用,坚持十多年,积聚了银子百余两。范氏拿了银子与邻村一石匠商量造石桥。消息传开,方圆几十里的人都受其感动。于是石匠们自带口粮,开山凿石,垒墩砌桥;农民自愿组织义务搬运;还有许多关心公益的人慷慨解囊捐资,万众一心唯恐不力。因此不到两年工夫,一座横跨在潦溪上的石桥建成了。当地群众为了纪念范氏摇纱造石桥的善德,就把潦溪桥叫“摇车桥”。

潦溪桥舞狮,俗称跌狮子,一般为双狮子,分头、身二部分,狮头以木架竹篾编制而成,上蒙白布,用油漆彩绘成狮头状(也有用彩纸剪贴)。眼眶嵌入细铁丝连成活动的眼珠,戴上用麻绳做成的红色髯口即成。狮身毛衣用染成绿色的黄麻纺织,内衬麻布,再将头身连接,背部披上写有“双狮吉庆”的大红布。表演时,头身各藏一人,随着锣鼓的节奏,作出奔腾起舞、前进后退等动作。舞蹈套路有“开西门、跃四角、伏雄、抢苍、洗手、打滚、翻身”等名门,有的还表演生小狮子。活动时间为春节、元宵前后。狮子为百兽之王,农村群众视其为辟臣邪吉祥之物,故对狮子十分喜爱,盛演不衰。

近几年,潦溪桥通过新农村建设工程,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同时浇筑了环村大道,实现了自来水城乡联网,完成了农网改造,完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环境卫生有了质的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