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2016-05-04 13:04:01)
标签:

教育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乡土文化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郎家位于游埠镇政府驻地东400米。村民委员会驻郎家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地处三江平原,区域面积1.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1亩。下辖郎家和周家两个自然村,有15个村民(居民)小组,490户,1469人。村民大多以种植蔬菜和经商为业。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郎家位于游埠集镇东面,与集镇相连,是郎家行政村村民委员会、郎家居民委员会驻地。古时称叶家,宋代郎姓自河南迁入,繁衍成大村落,改名为郎家。是清代两河总兵郎桂林及其子世界摄影大师郎静山的故里,启宗祠葆滋堂现已辟为郎静山纪念馆。另尚有宋代以前遗存叶家井一口。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郎家郎氏始祖为郎费伯,为春秋时城郎,是郎氏始祖。始迁祖为郎祯,宋淳熙年间(1174——1189)自湖州安吉迁居兰溪太平乡郎家(今游埠郎家)。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周家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200米。世居周姓,其先祖于清代自本县迁入定居,村以姓氏得名。村中有周家古井一口。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游埠自古是商贸繁华之地,郎家村古建筑主要为沿街店铺。毗邻游埠溪的解放街和中山街古建筑较多,多为清代所建。商铺民居的建筑风格古朴,“灰瓦白墙,马头墙”,造型独特,气势恢宏,雕刻工艺精湛,村落、古街区布局合理。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郎家村的传统村落建筑:葆滋堂,清朝,建筑面积383平方米;郎家叶家井,清朝,建筑面积7.8平方米。有省级文保单位1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9处。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葆滋堂位于兰溪市游埠镇郎家行政村郎家村中,为三间三进二明堂建筑,坐东北朝西南,面积382.73平方米,清代时期建筑。该建筑设二柱青石砖雕门面。前进梁架不露明,设五福平棋,除次间用抬梁与穿斗相结合外,其余都用月梁承重,上有木墩,下有雀替。中进明间用四柱九檩,即抬梁式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月梁造,上有木墩,下有雀替,柱头置坐斗。后两金柱间置一“葆滋堂”横匾。次间用五柱九檩,抬梁与穿斗相结合,各柱柱头置坐斗。两进间用青石天井,天井檐柱上置外八字瑞兽牛腿。过廊为一开间。后进明间用四柱十一檩,抬梁式,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月梁造,前后廊都用月梁,各柱柱头置坐斗。次间用五柱十一檩,为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月梁造,各柱柱头置坐斗。各金檩与前檐檩下皮有浮雕图案。青石天井,两进间檐柱上置外八字形回字纹牛腿,过廊为一开间。前两进为鼓形柱础,下垫覆盆,后进为礩形柱础,下垫覆盆,三合土地面,硬山顶。该建筑用材硕大,雕刻精致,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与研究价值。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豫园位于兰溪市游埠镇游埠行政村郎六里56号。为三间二进二明堂带一偏屋建筑,坐北朝南,面积298.20平方米,民国时期建筑。该民居设有一门楼,为青砖门面。前进明间楼下用扁作梁,上饰回字纹,次间梁架为穿枋,额枋原有二层,现前檐柱已毁,额枋已毁,天井用青石板铺设,较大。后进进深较浅,楼下梁架为穿枋,前廊升起,并设平棋,天井间檐柱上置镂空瑞兽图案,天井四周都用格子花窗作隔断,天井狭长,用青石板铺设地面。楼上梁架为穿斗式,天井四周设廊台。在该屋西侧有一五间两搭厢偏屋。鼓形柱础,三合土地面,硬山顶。该民居雕刻精致,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游埠益美堂现为游埠文化中心位于兰溪市游埠镇中山街87号,为三间对合型带一楼梯弄一偏屋楼屋,坐东朝西,面积181.99平方米,民国时期建筑。该建筑前进设三柱,明间楼下用扁作梁承重,上刻回字纹及戏曲人物图案,下有雀替。次间用穿枋承重。后进明间楼下前廊用穿枋承重,上刻回字纹及山水图案,下有雀替,前廊升起,其余及次间用穿枋承重,额枋用扁作梁,上刻回字纹及花鸟图案,下有瑞兽图案雀替。天井四周额枋上置山水人物牛腿。楼上梁架为穿斗式。硬山顶,三合土地面,鼓形柱础,青石板天井。该建筑是游埠古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又是游埠镇的文化中心,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郎六里花厅民居位于兰溪市游埠镇郎六里44号,为三间三进二明堂带一楼梯弄,楼屋。坐东朝西,面积352.23㎡,清末时期建筑。该建筑青石门框,前檐墙设三漏窗。前进三柱,楼下明间立即扁作梁承重,两端饰回字纹,中间花卉图案,次间穿枋承重。中进前廊升起,设平棋。明、次间梁架与前进相仿,为楼下明间扁作梁承重,次间穿枋。前、中进间厢房梁架也为扁作梁,两进天井间前、后额枋皆月梁造,两端饰龙须纹,中间饰戏曲人物图案。后进梁架稍前两进简单,楼下明间前廊升起,设平棋。楼下明、次间梁架皆穿枋承重。中、后进间前、后额枋皆月梁造,两端饰龙须纹,厢房梁架扁作梁。三进楼上梁架皆穿斗式。屋面设望砖。方栅。三合土地面。各进金柱为鼓形柱础,下垫覆盆,其余为鼓形柱础。硬山顶。该建筑体量较大,梁架雕刻精美。据村民说为一将军所造,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叶家井:该井为圆形青石井圈,上刻有“道光囗囗囗年季春囗囗上已重囗囗叶家井”井圈内径0.66米,外径0.95米,高0.5米,井圈底部两边凿有两洞,用于锁井盖之用。井内壁用当地麻石垒砌而成,井口稍大,井底逐渐缩小。井深大约有6-7米,井台基用青石板铺设。该井为当地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游埠永济桥为游埠三座古桥之一,位于兰溪市游埠镇解放街149号东面,为两孔石拱桥,东西走向,面积125.20平方米,清代建筑。该桥为双孔石拱桥,分水尖桥墩,横跨在游埠溪上。桥身用当地红石并联垒砌而成,桥面为拱形,用青石板铺设。桥两端设望柱与栏板连接的护栏。桥东端设二级台阶,西端设三级台阶。桥全长28.5米,桥面宽4.12米,桥面中间栏板上刻有花卉图案,中间望柱上置石狮,其它均为束腰方形柱头。桥身中间镶嵌有“永济桥”三字浮雕石匾一块。该桥又名大街桥,为过往车辆与居民提供了便利,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游埠永安桥为游埠三座古桥之一,位于兰溪市游埠镇永安路62号东边。为双孔平桥,东西走向,面积90平方米,为清光绪时期建筑。该桥为双孔平桥,横跨在游埠溪上,桥身用当地红石并联垒砌而成。桥中间东边设分水尖,桥面在1964年间加高、加宽成钢筋混泥土桥桥面,西边桥梁上原刻有“光绪戊申冬日重修”,改造后刻有“1964年6月,兰溪永游公路修建委员会”。桥面两边设栏杆。桥全长13.5米,桥宽4.7米,桥两端设两码头,南端码头为扇形,九级台阶,北端码头设十级台阶。该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利,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郎静山,1892年生于江苏淮安浙江兰溪游埠镇里郎村人。他的父亲喜欢收藏书画、唱戏和照相,使他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1911年始入申报馆工作,12岁时,郎静山进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在图画老师李靖兰处学会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于是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5年成为中国摄影学会创办人。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1926年入时报工作16,后来,郎静山先后进入上海《申报》与《时报》,成为中国最早摄影记者。他虽以摄影记者为业,可是却以仿画摄影作品见长。他借鉴传统绘画艺术“六法”,潜心研习、加以发挥,摄制许多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自成一种超逸和俊秀的风格。这些作品,受到人们的好评。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1928年上海时报首任摄影记者,在上海发起“华社”。1927年郎静山胡伯翔等共同发起成立摄影团体--光社。1927年在时报大厦办个人展览。1928年11月,周瘦鹃在参观华社2届影展之后写道年。

    1930年郎静山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课,开创了我国摄影教育之先河。1931年开设“静山摄影室”,《柳丝下的摇船女》入选日本沙龙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1933年郎静山摄影世界一卷。1934年,其的第一幅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在英国摄影沙龙入选。从此,郎静山创立的集锦摄影,在世界摄坛中独树一帜。

    1939年在震旦大学和大新公司展厅举办个展,从此将中国绘画艺术理念溶入摄影,使集锦照相艺术臻于完美,出版《郎静山摄影专刊》。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1940年去昆明,筹办昆明摄影学会。出版《集锦照相概要》。1940年获英皇家摄影学会初级会(ARPS)。1942年获美国摄影学会高级会士(FPSA)。1943年郎静山摄影世界二卷。1946年在上海恢复美社。1948年《郎静山集锦摄影》出版;加入上海中国摄影学会。1949年定居台湾,从事摄影创作。1951年发表《烟波摇艇》。1953年在台湾办“文艺学会”摄影学习班。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20世纪60年代起,郎静山转而创作带人物风景,模特儿主要为国画大师张大千。其将道家装束的张大千,为集锦山水中主角,创作了《松荫高士》和《松荫静坐》、《飞泉幽涧》等作品。这一些作品,有一些是模仿古代著名画家之作,如《松荫高士》和南宋马麟的《静听松风图》十分相似。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1962年获台湾当局“教育部文艺奖”。1966年撰写“中国摄影史”,发起亚洲影艺联合会。1968年赴美访柯达公司。1971年出版《六十年摄影选辑》。1972年获“中山文艺奖”。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1981年在法国举办展览,并举行纪念活动。1983年在法国吐鲁斯举办个人回顾展。1984年在香港展出《湖山揽胜》。1984年访美,获公刊竞赛编辑奖第一名,获艾顿新闻摄影奖。

   1991年“郎静山面龄百幅作品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1995年在台北逝世,享年104岁。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舞狮,俗称跌狮子,一般为双狮子,分头、身二部分,狮头以木架竹篾编制而成,上蒙白布,用油漆彩绘成狮头状(也有用彩纸剪贴)。眼眶嵌入用细铁丝连成活动的眼珠,戴上用麻绳做成的红色髯口即成。狮身毛衣用染成绿色的黄麻编织,内衬麻布。再将头身连接,背部披上写有“双狮吉庆”的大红布。表演时,头身各藏一人,随着锣鼓的节奏,作出奔腾起舞、前进后退等动作。舞蹈套路有“开西门、跌四角、伏雄、抢花、洗毛、打滚、翻身”等名门,有的还表演生小狮子。活动时间为春节、元宵前后。狮子为百兽之王,农村群众视其为辟邪吉祥之物,故对狮子十分喜爱,盛演不衰。

 走进游埠镇郎家村:郎静山故里成了全国摄影基地

 

 注:照片来源于游埠集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